摘要:1955年9月14日,罗伯特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大学本科专业为数学,后加入天主教奥斯定会(天主教四大托钵修会之一),获得芝加哥天主教神学联合大学神学硕士学位。
2025年5月8日,罗伯特·普雷沃斯特在罗马教皇选举中当选第267任教皇,称为利奥十四世,他也是首位美国籍的教皇。
1955年9月14日,罗伯特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大学本科专业为数学,后加入天主教奥斯定会(天主教四大托钵修会之一),获得芝加哥天主教神学联合大学神学硕士学位。
1982年,27岁的罗伯特晋铎为神父,之后前往罗马,获得教会法学博士学位。
1988年,罗伯特被派往秘鲁传教10年,并获得了秘鲁国籍,拥有美国和秘鲁双重国籍。
1998年,罗伯特回到美国,被选为奥斯定会芝加哥分会长。
2001年到2013年间,罗伯特任奥斯定会总会长。
2015年,罗伯特再度回到秘鲁,担任秘鲁奇克拉约(Chiclayo)教区的主教。
2023年,罗伯特被教皇方济各召回罗马,担任主教部部长及宗座拉丁美洲委员会主席。
2023年9月,晋升为枢机主教。
罗伯特当选后,选择利奥(Leo)作为自己的教皇名,因为之前已经有13位教皇选择这个教名,他被称为利奥十四世(Leo XIV)。
拉丁文Leo就是狮子的意思,英文为lion,中文也翻译为良,我们称他为良十四世,或者狮子十四世也无不可。
大约公元33年左右,耶稣基督被罗马人在耶路撒冷钉死在十字架上。
之后,其首席门徒圣彼得(拉丁文为圣伯多禄)与圣保罗等人完善了基督教教义并继续传教,公元67年在罗马于十字架上殉教。圣彼得被后世教皇追认为第一任罗马教皇(当时实际上是罗马地区的主教,地位并不高于其他教区的主教)。
据罗马教廷的记载,从圣彼得开始连续31任罗马主教坚持地下传教(就是字面意思,在罗马城地下的下水道和地窟里传教)。除第15任泽斐琳外,其余30任均以身殉教,甚至有罗马主教在位时间不足百日就被杀。
早期的基督教被罗马皇帝认为是邪教,罗马宗主教被认为是邪教头目,每几年就有一位罗马主教被钉上十字架或被斩首。
公元三世纪末到四世纪初,罗马帝国的力量开始衰落,出现了四帝共治、东西分裂的苗头。公元311年,为了拉拢被在帝国中下层已经有了很大影响的基督教,君士坦丁大帝和其共治皇帝李锡尼颁布了《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为合法宗教,彼时罗马宗主教已经是第32任美基德,但他还是按照惯例安葬在罗马城的地下墓穴中。第33任罗马宗主教西尔维斯特一世才是第一位阳光下的主教。
公元38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正式公布敕令,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同时取缔一切异教迷信活动。
这时,罗马主教已经传到了第37任达马苏斯一世(Damasus I),他登位时少数派还拥立了一位对立主教。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虽然381年第一次君士坦丁堡会议宣称君士坦丁堡主教和罗马主教权利平等,但达马苏斯一世还是在382年于罗马召开宗教会议,正式宣布罗马教会是其他一切教会之首,他宣称罗马主教法座是从教会奠基人圣彼得那里一脉相承而来的。达马苏斯一世被认为是首位拥有教皇或教宗宣称的罗马主教,但其他多数教区的主教对此并不愿意承认。
公元五世纪中叶,罗马教会第一位掌握政教合一大权的教皇出现了,他就是利奥系的第一位教皇利奥一世,他被后世称为圣大利奥一世,或大圣良一世。利奥一世无愧狮子的教名,他从阿提拉和汪达尔人手中拯救了罗马,也是罗马教会实质上的第一位教皇。
利奥大约公元400年左右出生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的一个贵族家庭。
公元430年左右,利奥担任罗马教会的神职,他积极镇压摩尼教,焚毁其书籍,并将摩尼教首领送交罗马法庭审判。
公元440年,利奥一世当选罗马主教。
公元445年,西罗马皇帝需要教会的支持,利奥一世乘机从皇帝瓦伦廷三世手中取得一道敕令,将罗马教会提升至西方教会最高的地位,敕令宣布罗马主教制定的法律,全基督教会都应执行,罗马主教传召其他教区的主教,各主教均得应招,不能抗拒,违者由所在地区总督以强制手段押送罗马。利奥一世及后续教皇自此正式被称为教皇。当然,罗马教皇抬高自己地位的举动,给东西方教会之间的关系带来了裂痕。
利奥一世在神学理念上强烈反对基督一性说,为此还写了一份对基督位格的教义声明,又称《利奥大卷》,主张基督具有完整人性与神性。公元451年,马西安皇帝召开的卡尔西顿公会议上,利奥一世宣读了《利奥大卷》的内容,成为订立迦克敦信经的主要文件。
公元452年,罗马教会的转折点出现了,“上帝之鞭”、匈奴大汗阿提拉击败了罗马军队,计划进军罗马,罗马城上下十分不安。这时,利奥一世挺身而出,带领一个代表团去和阿提拉会晤,说服他停止了侵略行动。有传言说,利奥一世交付了200公斤黄金的赎金。
为了纪念这一行为,文艺复兴时大画家拉斐尔在教皇宫绘制了《伟大的利奥一世会见阿提拉》。有意思的是,利奥一世的相貌当时已经不可考,这张脸实际是利奥十世的。
三年后,公元455年,达尔人再次兵临罗马城下,利奥一世再度出面谈判,虽然这次没有劝退汪达尔人,但其答应只劫掠,不杀人和奸淫。
因为罗马帝国和其皇帝已经不能保护所有人了,利奥一世和罗马教会实际掌握了罗马周边的行政权力,为之后出现的教皇国奠定了基础。
公元461年,利奥一世去世,安葬在圣彼得墓旁(今圣彼得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修建时曾迁出,后世教皇又将其遗骸迁回。
其他主要的利奥教皇有:
利奥三世,公元795年至816年任教皇。公元800年,他和查理曼大帝会晤时,将罗马皇帝的皇冠塞给了他。当然后世教会宣称的查理曼大帝跪受加冕是编造的,但毕竟查理曼大帝没有拒绝皇冠啊,这为之后1000多年教皇为欧洲的皇帝、国王加冕奠定了理论基础,甚至导致了教皇的权力凌驾于皇帝和国王之上。
利奥九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三世的表兄弟,公元1049年至1054年任教皇。他和贵族进行斗争,以提高教士权力。公元1053年,教皇的军队和意大利南部的诺曼人作战,但没有成功。公元1054年,利奥九世向君士坦丁堡派遣特使,君士坦丁堡牧首指责罗马教会在弥撒圣祭中使用无酵面饼是异教行为,双方翻脸,相互开除教籍,基督教正式分裂。教会大分裂后,以罗马教皇为首的教会被称为天主教,东部以君士坦丁堡牧首为盟主的教会被称为东正教。
利奥十世,美第奇家族成员,原名乔万尼·德·美第奇,他的父亲是洛伦佐·德·美第奇,被称作“伟大的洛伦佐”。利奥十世8岁就成为主教,13岁时就出任枢机主教。美第奇家族曾经被逐出佛罗伦萨,但在其谋划下王者归来,他也在幕后控制着这个托斯卡纳大公国。1513年,38岁的他被选举为教皇。利奥十世资助艺术并参与政治,让自己脸出现在《伟大的利奥一世会见阿提拉》中。他去世于1521年,去世前将马丁·路德开除出教,最终导致了宗教革命、战争和基督教新教的出现。
利奥十三世,原名乔阿基诺·佩奇,公元1878到1903年任教皇。他接受过优秀的古典教育后,还有外交经验,为对社会改革颇有兴趣。利奥十三世是对教皇敌对的几个国家和某些社会阶层和解下产生的教皇。之前在位最久(32年)的教皇庇护九世经历了现代意大利的成立,教皇国失去了大部分领土,教皇困居梵蒂冈。利奥十三世稳住了局面,书写了许多关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教皇通谕。他的《新事物》(1891年)谴责了社会主义,但是对工人的权利表达了同情。
可见以利奥为名的教皇大多出现在教会的转折点上,现在的利奥十四世如何呢?历史上除早期殉教的教皇外,也有很多教皇死因成迷,据称仅利奥教皇就至少有四位不正常死亡。现在的这位教皇如何,还有待观察。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