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8岁男童走失9天未找到,实在没办法,老大哥点炮仗请山神帮忙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4 00:00 1

摘要:2025 年 5 月 4 日下午 ,福建泉州的一个 8 岁男童跟着家人在石谷解山区徒步。

2025 年 5 月 4 日下午 ,福建泉州的一个 8 岁男童跟着家人在石谷解山区徒步。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地方是未开发的自然保护区,安全屋之间相隔大概 1.2 公里,连接它们的是一条仅 1.5 米宽的碎石小路,路两边全是植被,覆盖率高达 90%,大多是灌木和松木。

因为前一天下了雨,地面还留着湿滑的青苔。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男童家长说,孩子在安全屋休息后,独自朝着下一个安全屋的方向走去。

可过了 5 分钟,家长发现孩子没按约定到达,回头去找,却不见孩子的踪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距离首个安全屋 400 米的地方,发现了孩子落下的蓝色水壶,周围既没有明显的拖拽痕迹,也没有跌落的迹象。而且这地方手机信号覆盖率还不到 30%,大家初步判断孩子是自己走失的。

男童失踪后,当地警方迅速启动三级应急响应,从泉州和福州调来了 6 支专业救援队,前前后后投入了 217 人次。还配备了不少技术设备,像 3 架大疆 M300 无人机、5 台红外热成像仪,还有 12 只搜救犬,同时,组织了 30 个熟悉地形的村民在周边负责警戒。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刚开始的 72 小时,大家进行地毯式搜索,把区域划分成 5 个网格同步推进。

但天气太不给力了,每天有效搜索时间还不到 6 小时。

到 5 月 12 日,已经排查了 8.7 平方公里,差不多把 90% 预设的走失区域都找遍了,可啥生物痕迹、衣物碎片,甚至通讯设备信号都没发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救援指挥部每天晚上 7 点开例会,从第 5 天开始,各个小组汇报的都是 “没进展”,设备使用率也下降了 40%,这明显就是搜救陷入僵局,没新线索了。

5 月 5 日到 12 日,石谷解山区雨下个不停,平均每天降雨时长 6.5 小时,还伴着平流雾,能见度都不到 100米。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天气对搜救影响可大了。

无人机热成像系统在湿度超过 85% 的环境里,探测距离从正常的 1 公里缩短到只有 300 米,而且云雾让画面噪点多得超过 60%,

根本没办法清楚地识别体温信号。

搜救犬的嗅觉追踪也被降雨搞得够呛,潮湿的空气让气味分子扩散速度慢了 30%,泥土还吸收气味,导致追踪轨迹老是中断。

图片来源于网络

5 月 7 日的救援记录显示,有个犬队在 3 个小时内就 7 次跟丢目标气味,最后只能终止搜索。这恶劣天气不仅影响设备和搜救犬,还增加了人员行动的风险。

5 月 9 日,两名队员因为山路打滑受伤,只能送去医院治疗,没办法继续参加搜救了。

5 月 9 日下午 3 点,第二搜救小队在海拔 850 米的悬崖边,闻到一股不明腐臭味,这地方离走失点大概 1.8 公里。

这个悬崖有 120 米深,底部是被植被覆盖的溪谷,正常的路根本到不了。

队员先用伸缩式摄像头看了看,发现底部树枝上缠着一些动物毛发,可角度不好,看不清是什么动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下午 5 点,3 名队员带着安全绳速降到悬崖底部。

到那儿一看,原来是一头腐烂的动物,死了大概 48 小时,周围也没发现有人活动过的痕迹。

整个排查过程都录了像,法医团队远程分析后,确定和失踪男童没关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晚上 7 点 30 分,指挥部把排查结果通报了,大家又把搜救方向转回走失点附近。

突然开始不停地叫。

这个山坳是半封闭的,三面环山,出口朝着走失点方向。

“雷霆” 就蹲在一个地方,连续叫了 20 多分钟,这表现符合训练中发现目标的反应。

图片来源于网络

队员赶紧标记坐标,打算调用无人机给山谷做三维建模。

上午 11 点,有队员在社交平台发了个 15 秒的视频,能看到犬只朝着深谷叫的画面,还配文说 “今日重点排查区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下午 1 点,这个视频因为怕引发公众过度猜测就被删掉了,可已经被转发了 2.3 万次。

接下来的 4 个小时,6 支小队在这个山坳进行网格化搜索,还用金属探测器排查地面,结果啥人体组织、衣物纤维都没发现,“雷霆” 后来也没再有类似反应。

5 月 12 日上午 10 点,有个搜救队员在直播的时候,

网友问:“孩子找到了吗?”

这队员回答说 “有点眉目”,

但被追问的时候又补充说是 “坏消息,得等确认”,然后就关了直播。

这段对话被截取传播开,1 个小时内讨论量就超过了 10 万,大家主要讨论 “坏消息到底指啥”“为啥不公开信息”“是不是在隐瞒” 这些问题。

中午 12 点,救援指挥部发声明说:“所有现场信息都得经过多方验证,没证实的猜测可能会干扰搜救秩序。”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内部记录来看,这个队员说的 “眉目”,是当天凌晨无人机在一个废弃窑洞里发现了模糊的人影轮廓,可像素不够,看不清,后来地面搜索也没找到对应的目标,原来是误判信息。

到下午 6 点,这个队员也没再回应相关问题,公众对救援的信任度出现了短暂波动。

5 月 11 日午后,雾气稍微散了点。

58 岁的当地村民陈某某带着自制的竹筒炮仗,来到走失点附近的平台。

他戴着红色施工安全帽,穿着高帮胶鞋,手里拿着直径 3 厘米的竹筒,里面装着硝酸钾火药。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下午 2 点 05 分,陈某某朝着东北侧山谷站好,点燃了第一枚炮仗,那爆炸声 1 公里外都能听见。

他跟队员解释说,这是本地的 “山灵告急” 民俗,通过放炮的声波向山神传达寻人诉求,以前山林里有人走失就会这么做。

从现场视频能看到,放炮过程持续了 8 分钟,一共放了 3 枚炮仗。

放炮的时候,队员们都保持安全距离看着,没有干涉。

陈某某还说:“2003 年同村有个孩子迷路,也是放了炮后在 3 公里外找到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事儿在网上引发了争议,民俗学者说这是闽中山区快失传的仪式,可坚持科学搜救的人觉得这会干扰气味追踪。指挥部记录显示,当天并没有因为这个调整搜救方案。

当技术设备因为自然条件受限的时候,民俗行为虽然没有科学依据证明有效,但却给大家带来了心理安慰,也反映出公众对搜救毫无进展的焦虑。

此时搜救还在继续,技术团队忙着调试能抗雨的无人机,山腰间放炮仗留下的碎屑,和地面上搜救犬的足迹,交织成一幅现代与传统交织的寻人画面。

来源:村花利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