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不断丰富完善就业政策,就业优先导向进一步深入,就业规模显著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就业成为改善民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人民群众的“幸福底色”。
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不断丰富完善就业政策,就业优先导向进一步深入,就业规模显著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就业成为改善民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招聘会现场,求职者与招聘企业的工作人员交流。
政策引导
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
“我找到了合心意的企业并投递了简历,公司的福利待遇我非常满意。”近日,应届毕业生孙燕燕在我市举办的一场“春风行动”招聘会上,成功的找到了工作,她说:“承德就业机会和人才政策多,对毕业生帮助非常大,我会留在这里努力发展自己。”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我市始终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强化就业优先政策,2024年全年新增就业4.4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0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0.7万人;离校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帮扶就业率90%以上,优化升级省级就业创业孵化基地2家,全市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今年,我市坚持就业优先,通过实施紫塞就业创业提质行动、企业用工保障行动等,为各类就业群体撑起一片广阔天空。
在今年的“紫塞就业创业提质行动”中,我市开展“就业支持、公共就业服务质效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攻坚、防止返贫就业攻坚、紫塞工匠培育”五项计划,着力稳定就业存量、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营造承德“就业招工更方便、创业创新更简单”的就业创业环境,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在实施就业支持方面,我市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以及各类城乡基层中小微企业,对于符合条件的,主动帮助企业申领创业补贴、社保补贴、见习补贴等,全力保障市场主体,为企业稳岗拓岗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持续拓展企业吸纳、有组织输出、就近就地、创业带动、新业态、灵活就业等就业渠道,全年计划新增就业4.33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4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0.53万人。
我市还将升级完善规范化零工市场12家,建立15分钟就业服务圈,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向基层延伸,年底前实现全市街道乡镇零工驿站(服务中心)全覆盖,并在有条件的村(社区)探索建立零工服务点。全年计划开展创业服务活动100场以上,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亿元以上,创业服务4万人次以上;将开展补贴性技能培训2万人次。
此外,重点聚焦家政服务、建筑、供热供暖、幼儿教育、批发零售、制造、快递物流、物业服务、餐饮服务、电子信息等10个用工规模大且适合我市劳动力就业的行业领域,依托“承才金街+云零帮”就业服务平台、河北省“一库一平台”和各类市场化招聘平台,向我市务工人员推送岗位信息。同时,发挥承德家政服务人员在京津市场的口碑和普通话优势,深化与京津家政服务企业沟通对接,扩大京津输送家政服务人员规模。
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以2025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及往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为重点对象,动态更新实名制数据库,了解掌握就业需求、培训意愿,开展“1131”服务,有针对性地提供政策落实、专项招聘、职业培训、创业扶持、权益保护、困难帮扶等系列服务。构建以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为主体,企业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职业培训体系。
我市一个零工市场,求职群体正在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创新方式促进高质量就业
在我市的零工市场,一直在更新的招聘信息吸引了不少求职者,也帮助不少求职者找到工作,程学闵就是其中之一。
程学闵之前都在外地务工,一场大病痊愈之后,她选择了留在家乡。“到零工市场看了一圈发现,里面的工作真的不少,我就找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去面试。”程学闵现在已经工作大半年,每个月有三千多元的收入,工作轻松时间宽裕,还能够照顾家庭。
零工市场只是我市创新开展就业工作的特色亮点成果之一。
为促进城乡劳动者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我市紧紧围绕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要求,锚定“有业乐业”目标,全方位优化提升“承”字号就业创业服务品牌,着力健全便民化、精准化就业服务体系,全力将就业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推动全市就业迈向更高质量、更为充分的新阶段。
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推动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坚持把高校毕业生放在首位。持续落实就业创业推进、青年见习、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就业服务等工作,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会同各高校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攻坚”等专项活动,进一步深化“政校企”合作。突出抓好农村劳动力就业。深化与京津和省内长期劳务协作机制。今年将会同京津人社部门和企业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促进京津输出就业,切实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扩大新就业形态岗位供给,支持灵活就业群体健康发展。
在大力拓展京津劳务市场的进程中强化劳务品牌引领,同步加强就业帮扶工作,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稳步推进。着眼于“转得出、留得下、稳得住”,推行“品牌+阵地”模式,大力宣传推介本地有特色、有口碑、有规模的劳务品牌,培育劳务品牌代言人,借助品牌效应带动有组织劳务输出数量,提升劳务输出质效。
强化扶持
用工与求职实现双向奔赴
城市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一直以来,我市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多措并举,全力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推动全市人才工作提档升级。今年一季度引进燕赵英才服务卡A卡人才4人,引进各领域高层次硕博人才65人,引进本科及以上双一流院校毕业生46人,引导高校毕业生向产业聚集796人。
我市紧贴企业解决难题,市人社部门深入落实企业家座谈会议精神,迅速开展“摸需求、送政策、解难题”专项行动。组织相关人员赴承德宇航人高山植物应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承德县金岭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实地调研座谈,全方位、深层次了解企业的实际困难及需求,详细解读政策,研究帮扶举措,制定专项人才招聘与引智计划。
同时,搭建平台招才引智。全面启动2025年“紫塞春晖”人才招聘活动,坚持每周四定期在人力资源市场持续开展系列招聘活动。同时,组织宽城广播电视台、建龙特殊钢有限公司、金风电控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积极参加第十三届“京津冀招才引智大会”,赴郑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加“冀才高校行”全国巡回引才活动,达成来承就业意向42人。
在强化人才服务保障方面,我市加快对现行人才政策修订和完善,强化调研与预判,动态感知企业和人才诉求,主动靠前服务,跟踪解决实际问题,多渠道帮助企业和人才解决关切的安居、就医、子女教育等现实问题,研究确保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同时积极做好政策储备,提高工作前瞻性和有效性,精准开展“承才高校行”“暑期探岗承德行”等系列活动,全力帮助企业招才引智,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