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23日,深圳大运中心体育场。22岁的徐阳紧紧盯着手中那个巴掌大的飞行器,指尖忍不住微微颤抖。这个重量仅有247克的“小玩具”,此刻正承载着他长达15年的航模梦想。当计时器定格在340.78km/h的瞬间,场边的见证者们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中国极
2025年3月23日,深圳大运中心体育场。22岁的徐阳紧紧盯着手中那个巴掌大的飞行器,指尖忍不住微微颤抖。这个重量仅有247克的“小玩具”,此刻正承载着他长达15年的航模梦想。当计时器定格在340.78km/h的瞬间,场边的见证者们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中国极客少年,就这样改写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史册。
时间回溯到十五年前,深圳莲花山公园的草坪上,7岁的徐阳正仰头盯着天空中翱翔的航模飞机,眼睛跟着螺旋桨飞速转动。“那时候就觉得,能操控物体反重力飞行,简直就像魔法一样。”如今已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的他,回忆起那段时光,眼中依然闪烁着光芒。
从那天起,航模就成了徐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会蹲在地上,一看就是几个小时,观察航模的飞行姿态;会省下零花钱,购买各种航模杂志和零件;甚至在卧室的墙上,贴满了各种航模的海报。那些在别人眼中只是“玩具”的航模,在他心里,却是通往梦想的翅膀。
2024年10月的一个深夜,宿舍里的台灯在寂静中散发着柔和的光。徐阳趴在桌上,在iPad上画下了第一张设计草图。这个被他命名为“Prowess”的微型无人机,最初不过是课程作业的延伸。但他心里清楚,自己想要验证一个“疯狂”的想法:用3D打印技术,打破传统制造业的桎梏。
工作台上,堆积着无数螺旋桨的残骸,这些都是失败品,见证了他244次试飞中23次“炸机”的惨烈场景。每一次“炸机”,都是一次打击,但也都是一次成长。他会仔细分析残骸,找出问题所在,然后重新设计、打印、测试。“那段时间,宿舍里全是各种零件和3D打印机的声音,同学们都说我着了魔。”徐阳笑着回忆道。
在航模圈,有一个不成文的共识:每减轻1克重量,都是对物理法则的挑战。徐阳深知这一点,所以在设计“Prowess”时,对重量的把控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
他设计的碳纤维桁架骨架,仅有22克重,却要承受340km/h高速气流的撕扯。为了打造这个骨架,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反复试验不同的结构和材料,最终独创了“蛋壳结构”整流罩,厚度仅0.4毫米,却能像金钟罩一样,保护里面的精密元件。“有一次测试时,外壳被树枝划破了,我当时特别着急,连夜跑到医院,用牙医补牙的树脂材料做了应急修复。”这个细节,后来被德国极客论坛称为“东方智慧”。
而最艰难的突破,来自于螺旋桨。市面上现有的桨叶,在300km/h以上的速度时,就会像面条一样扭曲变形。徐阳和他的团队,进行了五轮迭代,每一轮都充满了挑战。“第四代桨叶的弦长缩短了1.2mm,功耗却降低了10%。”他展示着电脑里284GB的设计图纸,“这就好比给蚂蚁穿上跑鞋,还要让它跑出猎豹的速度,难度可想而知。”
每一次的改进,都是无数次计算、试验和调整的结果。他们在实验室里度过了无数个日夜,饿了就吃泡面,困了就趴在桌上眯一会儿。但他们知道,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是向梦想靠近的一步。
当“Prowess”以340.78km/h的速度打破吉尼斯纪录后,庆功宴上,徐阳做了一件让业界震惊的事——他将全部技术文档上传到了B站,选择开源。
“我记得有一位湖北的高中生,用我的图纸造出了速度达到298km/h的飞行器,他给我发消息说,这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那一刻,我觉得比自己破纪录还要激动。”徐阳说这话时,手机不断弹出来自德国、日本等各国极客的改进方案。
这种开放共享的理念,正在重塑中国硬科技创新的生态。前吉尼斯纪录保持者Samuele Gobbi评价道:“徐阳让极速竞技从零和博弈变成了技术接力赛。”在深圳华强北,已经有厂商根据开源方案,研发出了民用级高速无人机,预计将物流配送时效提升40%。这意味着,未来我们的快递可能会更快地到达手中,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中国少年的无私分享。
技术狂人也有柔软的时刻。挑战当天,徐阳特意将电池保温至40℃。“就像运动员上场前要热身一样,这是对设备的尊重。”他笑着展示保温箱里贴着“小宇宙爆发”贴纸的电池组。这种近乎偏执的细节把控,最终让实测速度比预期暴增了20km/h。
在他的收藏夹里,有一个名为“人类群星闪耀时”的文件夹,里面保存着国际极客间温暖传递的片段:意大利玩家Samuele寄来的速度计算表,记载着三届纪录保持者的智慧结晶;德国玩家Dave根据他的图纸突破290km/h时,发来的中英混杂的感谢视频……这些跨越国界的交流与合作,让我们看到,科技的力量,从来都不应该被国界所限制。
“Prowess证明了中国年轻一代的硬核创新能力——他们既懂代码,又会打磨碳纤维;既能玩转光固化3D打印,也深谙开源社区运营之道。”大疆创新首席工程师李明阳的评价,道出了徐阳团队的独特之处。
这种跨界能力,正在催生“车库创业2.0”模式。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微型无人机专利申报量同比激增178%,其中65%来自高校团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徐阳一样,在实验室、在宿舍、在车库里,怀揣着梦想,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中国智造的新篇章。
当被问及未来规划时,徐阳指着实验室里正在测试的第六代原型机,眼中闪烁着光芒:“我想看看3D打印的边界在哪里——或许有一天,我们能在火星上现场打印无人机?”这句话,听起来有些疯狂,但却充满了希望和力量。
从七龄童的仰望,到22岁的破纪录;从课程作业的延伸,到改写吉尼斯史册;从独自摸索的少年,到带动全球极客的引领者,徐阳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梦想、坚持和创新的故事。它让我们看到,中国智造的崛起,从来都不是偶然,而是无数像徐阳这样的年轻人,用青春和热血,一点点拼出来的。
那么,读者朋友们,你们认为中国智造的下一个突破会出现在哪个领域呢?是航天领域,让我们在火星上实现更多可能?还是人工智能领域,带来更多的智能应用?亦或是其他领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预见和想法。
来源:小顾科技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