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埋头教学却缺乏深度反思,学生机械读书难成习惯,家长缺乏正确的育儿观念……”面临这样的困境,河南省郑州高新区科学大道第二小学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理念,从教师、学生、家长三个维度试图打破阅读的藩篱,构建互通有无的“三阶共融”阅读生态空间,让书香在
“教师埋头教学却缺乏深度反思,学生机械读书难成习惯,家长缺乏正确的育儿观念……”面临这样的困境,河南省郑州高新区科学大道第二小学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理念,从教师、学生、家长三个维度试图打破阅读的藩篱,构建互通有无的“三阶共融”阅读生态空间,让书香在家庭、校园和社区之间缓缓流动,浸润人心。
每一本被打开的书都是一盏照亮未来的灯。在“三阶共融”阅读空间构建过程中,学校用5年时间完成了从阅读空间到精神原乡的蝶变。让一个教师的阅读逐渐变成一群教师的信仰,让一些学生从“作文困难户”变成喜爱读写的“明星小作家”,让一批家长从对教育茫然无措到对教育了然于胸。
“三阶共融”的阅读举措,让阅读成为一条链接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纽带,不仅点燃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意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更打破了家校共育的围墙,推动了书香校园建设由内到外的延展。由点到面的绽放,实现了家校社联动阅读,构建出“教师共写、学生共读、家长共研”的共融生态阅读空间。
教师共读,从“单打独斗”到“共读共创”
“备课总在重复老套路”“过去教研会总在讨论教学进度,但学生成绩始终提不上去”……这些问题让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张西西苦恼不已。而这一切的转变,从张西西加入“石头汤”共读会开始:语文学科组选定《大概念教学》《统编小学语文,可以这样教》等书籍,每周教研会前30分钟固定为共读时间。
张西西与团队共读《大概念教学》后,尝试用“单元统整”重构课堂。一次《古诗三首》教学中,她引导学生对比诗人笔下的“送别”并生发想象,课堂被迅速打开,学生一下子创作出20多首现代诗。
共读让教师跳出经验主义,真正用理论指导实践。如今,学校8个学科组每周都会开展读书分享。学校还搭建了“我们·读写社”,助力教师提升职业认同,培养教师的读写能力。社团成员每学期共读一本经典书籍,以自读、导读、讨论、写书评的方式啃读一本书。
学生共写,作业变作品,阅读成习惯
学校利用郑州教育博客大赛平台,提出“写博,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把作业变作品,读写合一”的指导思想。六年级学生张涵旭曾是“作文困难户”,在“读写合一”活动中,他和妈妈一起坚持阅读与写作。一年后,他的《孙悟空的三重成长》《夏洛和威尔伯的友谊》《洛阳奇妙之旅》等文章被收录进学校年度精华博文集,激发了他的写作热情和对阅读的坚持。像张涵旭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学校连续5年组织师生参与郑州市教育博客大赛,学生投稿量从5个班级增至39个班级,学生精华博文集从1本到如今的5本。
学校“大家·书院”图书馆打破传统借阅模式,打造了全天开放式阅读环境:每天午餐后、下午课后服务时间,都有固定的班级在图书馆自由阅读;中午回家午餐的学生可以随时入校到图书馆读书。学生躺在草坪垫上读书,坐在绘本馆里翻阅绘本。2022年学校图书馆成为郑州市图书馆分馆后,馆藏图书增至2万册,年借阅量突破万人次。“这里不像图书馆,更像知识的乐园,是我们最想来的地方。”学生杜雅琪说。
家长共研,打破家庭教育的“围墙”
在学校图书馆里,不同年级的孩子在自由阅读。一旁是教师和家长正在进行“萤火虫·家校共读会”。这样的场景,每周六都在上演。从最初寥寥数人,到如今70期活动场场爆满,“萤火虫·家校共读会”已成为家校共育的纽带。
“以前觉得读书是学校的事,直到参加了家校共读会才发现阅读更应是家长的事。”参加了70期活动的张钰洁爸爸说道。每周六下午,家长聚集在学校图书馆共读《郑渊洁家庭教育课》《高手父母》《父母的觉醒》《家庭的觉醒》等,他第一次意识到“催促孩子读书”不如“陪伴孩子读书”。他对两个女儿说:“我们不能成为最有财富的家庭,但可以成为社区里藏书最多的家庭。”如今,他的家里整整一面墙都被书架占据,各类书籍琳琅满目。
家校共读会中的骨干家长被聘为校级“家长讲师团”成员,并为每一届新入学的学生家长做家庭教育报告,带动更多家长重视书香家庭建设。
在共读中,家长还写下300多篇共读感悟,80%的文章都谈到家长要理解孩子、倾听孩子、帮助孩子;家庭教育从家长阅读开始,家庭教育从提升家长自身素质开始。这些文章还通过公众号传播给更多的家长,“萤火虫·家校共读会”多次走进附近的社区,从而影响“书香社区”建设。
几年来,学校向师生赠书超过800余册,给家长赠书近300册;4位教师成长为副校级干部,他们的成长都与阅读、写作有关;30%的家长成为社区阅读推广人。
更为动人的是那些悄然发生的变化:课间的走廊,琅琅书声逐渐取代了喧闹嬉戏;教师的办公室里,教育叙事的专业研讨覆盖了琐碎抱怨;教研会上,跨学科的思想交响替代了程式化的工作布置。
当数字沉淀为底蕴,当数据转化为气质,当郑州市“书香校园”的桂冠如期而至,这既是学校构建“三阶共融”阅读空间阶段性成果的见证,更是学校创新变革的路标。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促进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的书,那就是学校。”通过“三阶共融”阅读空间的打造,阅读的种子在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心里悄悄生根发芽,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面貌与活力。
(作者系河南省郑州高新区科学大道第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14日第10版
作者:陈家全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