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12月21日,正在参加上饶师范学院师范专业认证的专家,饶有兴致地观摩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课——上饶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师生通过移动录播系统,与身处500公里之外的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的张华峰副教授及上海师大师范生开展热烈的讨论,“两个没有边界的课堂,形
2023年12月21日,正在参加上饶师范学院师范专业认证的专家,饶有兴致地观摩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课——上饶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师生通过移动录播系统,与身处500公里之外的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的张华峰副教授及上海师大师范生开展热烈的讨论,“两个没有边界的课堂,形成了一个跨越物理空间的学习共同体”。
对于上饶师范学院而言,因为数字技术的深度使用,教师心中固守的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人工智能时代慢慢瓦解,一场教育教学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作为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点支持院校,如何更有效地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上饶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陈洪生心中的答案是,加快向教育数字化转型进发。
跨域共建:“同步课堂”引发学习方式变革
“教育家精神不仅仅属于个别教育家,它是几千年中华文化中师道的延续和升华。”2024年9月9日,正值习近平总书记致信教师代表提出“教育家精神”一周年之际,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家精神”课程正式开讲,校长袁雯开启第一讲,向学生讲述了“人民教育家”于漪身上的教育家精神。而作为上海师范大学在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之中的伙伴高校,上饶师范学院师范生也通过远程“同步课堂”的形式实时在线学习了这门课程。
上饶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的大二学生朱志涛还记得,坐在上饶师范学院数字同步教室里,当屏幕亮起,上海师大的专家仿佛近在咫尺。这种无须长途奔波就能聆听专家讲解知识的教学形式,让他深刻感受到教育资源共享的魅力。
“那种课堂体验新奇又震撼。”朱志涛说,“袁雯教授解读了于漪老师的名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句话让我明白,教育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作为师范生,它会成为我教育生涯的指引,激励我不断成长进步。”朱志涛说。
“教育家精神”课程用8个专题对教育家精神进行解读,内容涵盖“研究一位教育家”“采访一位身边的好老师”“探究一名儿童的生活世界”等,除了校长亲自上阵,第七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杨伊,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语文教育名家谭轶斌等专家也一一登场。上饶师范学院的学生则全部通过“同步课堂”与上海师大的学生一起学习,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户就享受高质量的课程内容。
“我们可以反思什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找到可以研究的问题”,在课程进行中,上饶师范学院的师范生还与专家开展了即时互动。
时间回到3年前。2022年2月,教育部启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协调高水平师范大学以组团形式,在骨干教师培养、高水平人才引进、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对薄弱师范院校进行重点支持。华东师范大学团组牵头上海师范大学等对上饶师院展开了重点帮扶,积极研究与探索混合同步课堂,与中西部院校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一起开展教学协作创新。
“当前,师范生的学习发生了从二元空间(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向三元空间转变(物理空间—社会空间—数字空间),我们正借助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积极推动未来教师学习方式变革。”上饶师范学院副校长饶爱京介绍说。
日前,记者在上饶师范学院看到,受益于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上饶师范学院在图书馆内建设了近600平方米的“未来教师学习空间”,包括乡村教师发展数字化基地、同步课堂、师范生数字化实训基地、虚拟教研室等多个数字化学习空间。除了与高水平院校常态化开展同步课堂和虚拟教研活动之外,该空间还发挥着与基础教育学校展开深度联动的功能。
上饶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青年教师李荣辉向记者表示,依托该校智能教育虚拟教研室成员平台,他多次与深圳科学高中、南昌二中、上饶市广信中学、上饶市婺源六小等学校信息科技教师围绕“信息科技新课标实践痛点”教研主题开展同步虚拟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中,处于远程的一线教师通过分享自身教学案例和经验,共同探讨了新课标下教学范式的转变,达成了新的共识;我校教育技术学师范生通过互动交流也对卓越教师应具备怎样的教研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有了更具象的认识。”李荣辉说。
智能循证:AI赋能师范生教学行为精准优化
如果没有信息技术手段,备一节课需要哪些环节?
仅以课时备课为例,在传统备课中,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案编写、板书设计、教具准备都不可或缺,加上找资料、手写教案的时间,一般备一节课需要2—3小时。
现在,上饶师范学院师范生借助该校未来教师教学能力全维赋能平台上的智能备课模块,能将一节课备课时间缩短至30分钟以内。
上饶师范学院发展规划办主任万昆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学校参与了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赵健领衔的国家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重点项目“数字教育背景下教学范式创新与实践探索研究”,全面推动未来教师实践的数字化转型。未来教师教学能力全维赋能平台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由学校团队自主研发的,该平台提供“框架引导+智能辅助”的教案设计工具,支持师范生将资源转化为个性化教案。平台内置与国家课程标准对齐的模板库,并支持调用优秀教案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该平台还自带AI大模型,可以自动分析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水平,提供教学逻辑优化建议、互动环节设计示范及多模态任务参考。同时,实习导师与校内教师可通过平台对教案进行异步批注或实时协作指导,实现‘人智协同’的备课模式。”万昆说。
大三师范生邓佳以前备课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各个网站寻找资源、筛选可用素材,然后再将其整理进教案,“这个过程不仅非常耗时,而且精力消耗也很大”。
自从用上未来教师教学能力全维赋能平台后,邓佳感觉“教案设计中的大体框架和AI生成框架这一功能特别好用”。
“我可以根据平台已有的框架进行教案的初步撰写,比如在撰写学习目标时,我可以参考平台提供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大大节省了备课时间,也让教案设计更加科学合理。”邓佳说。
不过她也建议,如果平台能够进一步丰富互动形式,例如设置线上教研社区,方便教师之间交流教学心得,从而让平台成为一个更具活力与交互性的学习空间则更加完美。
与此同时,通过多维度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工具,该平台还支持对师范生教学实践的全流程循证评价。平台深度联动课堂教学场景,采集授课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教学语言、课堂节奏等关键数据,并生成可视化分析报告。
大三师范生杨涛多次使用未来教师学习空间智能实训室录制微课,教室里的多机位摄像头和拾音设备会自动录制整个教学过程,便于他课后随时在设备中回看视频,观察自己在课堂上的教态、板书设计、与学生互动的细节等。录制结束后,未来教师学习空间智能实训平台很快就能生成一份微格教学实训的反馈报告。
“您共进行了5次提问,其中类型最多的是理解型问题”“授课共出现1个口头禅,最常用的口头禅是‘接下来’,出现7次;如果口头禅使用过多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请控制好授课中口头禅的使用”“您在本节课主要朝向是扭头看课件,约用时7分钟10秒,占总练习时长 67%”……在这份报告里,系统对杨涛上课时的讲课音量、常用口头禅、板书技能、手势姿势、表情情绪、提问技能等进行了全面分析。
“这些建议能帮助我改善教学行为习惯上的不足,比如上课时应减少回头看身后屏幕的时间,更多时候应该直面课堂,以助于观察学生上课的状态。”杨涛说。
“可以说,这一平台覆盖备课、授课、指导、评价、反思等环节,通过连接师范院校指导教师、实习学校导师、学长同学等多方主体,并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师范生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赋能。”万昆说,“数据驱动模式为教师教育提供了从‘经验传承’到‘智能循证’的实践路径,提升了未来教师的培养效率与科学性。”
辐射共生:以数字化构建教师发展新生态
依托“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开展面向1400名未来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升培训,服务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度服务江西省铅山县人工智能助推教师发展实验区和婺源县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赴中小学开展教育信息化指导达60余场……
近年来,上饶师范学院在数智技术赋能未来教师培养之路上“披荆斩棘”,教育技术学专业相关成果连续三届获得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3项江西省教学成果奖青年培育项目。
为什么选择数字化作为一所师范院校的改革突破口?饶爱京的解释是,作为地方院校,学校人力、财力、物力都十分有限,为了寻求学校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找到一个突破点。站在人工智能的风口,结合既有的优势基础,学校最终选择打造数字化特色。
如何打造学校数字化特色?针对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不能很好适应教育数字化发展需求、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不足、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上饶师范学院提出了教育技术学“供需结合、互联互融、协同培养”的联动育人模式。针对教学模式不能匹配教育技术学强师人才培养模式,上饶师院还围绕“环境、资源、教研、评价”等教学要素建设了智慧教室、未来学习空间和系列专业课程在线资源;实施“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依托信息化的联合教研、教学机制,构建了跨域教研共同体。
2020年5月,上饶师范学院正式成立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2022年10月,在华东师大和上海师大的帮扶下,中心获批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更名为教师发展与数字化研究中心。
“在中心的赋能下,教育技术学学科和专业建设得到大力发展,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等不断提升。”饶爱京介绍,该中心以深入研究教师发展与数字化转型发展为战略方向,扎根江西省教育实际,重点探索乡村教师发展、未来教师培养、教育数字化转型等重大问题,并积极为地方教师发展和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2023年5月26日,在上饶师范学院教师发展与数字化研究中心和婺源县教体局的组织下,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带领骨干教师来到上饶市婺源县中云小学开展多学科送教下乡活动,帮助中云小学教师提高处理教材、备课教研、设计教学、使用数字技术等能力。
为了打造一支胜任数字化教学的教师队伍,上饶师院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如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华东师范大学“卓越教学管理干部沙龙之卓越教师培养”“GenAI赋能教育创新”高级研修班及课程思政等培训;同时,在校内通过制度设计来保障技术的有效落地,确保技术赋能切实服务于教育教学。
“技术本身并不是教育改革的万能钥匙,如果没有配套的机制,技术的潜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因协同提质计划挂职上饶师范学院的上海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吴旻瑜说。
当然,对于上饶师院而言,“每一分钱都必须花在刀刃上”——有限的资源与资金的投入,必须确保技术的引入和应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师生的体验与成效。正如吴旻瑜所说, “技术的应用不是为了堆叠、炫技,它的最终目标是解决人的问题”——纵观上饶师院的实践,他们正是这样在做。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14日第13版
作者:本报记者 黄 浩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