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失速”:国货顶流为何沦落?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2 21:17 1

摘要:最近,国产运动品牌的财报季掀起波澜:当安踏、特步们在营收和利润双增长的赛道上狂奔时,曾经的“国货之光”李宁却交出了一份令人大跌眼镜的成绩单——2024年营收微增3.9%至286.76亿元,但净利润却下滑5.5%至30.13亿元,成为国货巨头中唯一利润倒退的品牌

最近,国产运动品牌的财报季掀起波澜:当安踏、特步们在营收和利润双增长的赛道上狂奔时,曾经的“国货之光”李宁却交出了一份令人大跌眼镜的成绩单——2024年营收微增3.9%至286.76亿元,但净利润却下滑5.5%至30.13亿元,成为国货巨头中唯一利润倒退的品牌。更刺眼的是,其在黑猫投诉平台的累计投诉量突破5523次,远超安踏、特步等对手,稳坐“投诉榜”头把交椅。

曾经以“中国李宁”惊艳世界的李宁,为何突然从神坛跌落?这场“失速”背后,是产品力失守、营销翻车与战略摇摆的多重困局。

一、从“体操王子”到“投诉之王”:辉煌与崩塌的二十年

1990年北京亚运会,李宁穿着自家品牌运动服点燃火炬的画面,曾让无数国人热血沸腾。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以“空中飞人”姿态点燃主火炬,品牌市值次年突破百亿,2009年净利润近40亿元,一度超越阿迪达斯中国区,成为仅次于耐克的行业老二。

然而,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2010年,李宁激进的品牌升级策略——核心产品涨价60%、更换slogan为“让改变发生”、签约NBA球星奥尼尔——因“性价比不再”“品牌认知断裂”彻底翻车,2012-2014年连续三年亏损超30亿元。尽管2018年“中国李宁”系列登陆纽约时装周,以国潮设计重新点燃市场热情,但这波热度并未转化为持续竞争力。

2024年,李宁的问题集中爆发:跨界投资22亿港元的商业地产项目因房地产低迷减值3.33亿元,直接吞噬全年11%的利润;线下门店日均客流量下降10%-20%,折扣率加深,库存周转天数增至64天;更致命的是,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的不满如潮水般涌来,从“开胶脱线”到“退货难”,5523次投诉量将李宁推上舆论风口浪尖。

二、三大致命伤:产品、营销、渠道全线失守

1. 产品力:高端化成“皇帝的新衣”

李宁选择了一条看似光鲜却危机四伏的“高端化”独木桥。2018年“中国李宁”系列让单品价格飙升至千元,但质量却未能同步提升。2021年全运会,羽毛球冠军陈雨菲穿着李宁定制比赛鞋意外划伤,被迫中途换鞋,暴露了专业装备的短板。消费者投诉显示,李宁鞋服存在“鞋底磨损严重”“溢胶明显”等问题,甚至出现“退货重新贩卖”的争议操作。

更关键的是,李宁在研发上的投入远低于竞争对手。尽管近十年累计投入35亿元,2024年研发费用率仍仅为1.8%,低于安踏的2.3%和特步的2.5%。对比之下,安踏通过收购始祖鸟、迪桑特等国际品牌构建高端矩阵,而李宁的“超䨻”等科技虽有进步,却未能形成足够的市场说服力。

2. 营销:从“情怀牌”到“争议牌”

李宁的崛起离不开营销,但过度依赖营销也让其陷入被动。2012年推出的“韦德之道”系列限量款被炒至万元,却因“国内外定价双标”遭消费者反噬;2021年新疆棉事件中,李宁高调支持国产棉,天猫销量暴增72%,但随后因“日本籍高管”“服装设计疑似日本军装”等争议,被质疑“消费爱国情怀”。

反观安踏,通过深耕CBA联赛、签约王一博等顶流,实现了“专业运动”与“潮流文化”的双线渗透。而李宁的营销则显得摇摆不定——既想抓住Z世代的国潮审美,又放不下高端运动市场的野心,最终两头落空。

3. 渠道:错失电商先机,线下转型滞后

2012年国产运动品牌集体遭遇库存危机时,安踏通过ERP系统管理库存、大力发展电商,2014年便恢复盈利。而李宁直到2015年才重启电商战略,且过度依赖经销商渠道,2016年经销商库存高达12亿元。如今,安踏门店数超1.3万家,是李宁(6000余家)的两倍,且通过“直营+加盟”模式覆盖全国;而李宁门店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租金成本高企,电商增长乏力,2023年电商流水仅中单位数增长。

三、破局之路:从“国潮”到“专业”的生死抉择

尽管危机重重,李宁并非没有翻盘的资本。2023年签约中国奥委会成为2025-2028官方合作伙伴,试图借奥运营销重拾口碑;“李宁1990”高端系列试水万元单品,试图复制Lululemon的轻奢神话。但摆在面前的挑战依然艰巨:

1. 技术突围:高端化不是涨价游戏

李宁需要像安踏运营始祖鸟那样,投入真金白银搞研发。例如,在运动鞋缓震技术、运动服饰功能性面料上实现突破,让高价产品“物有所值”,而非依赖限量款炒作。2024年推出的“超䨻”科技虽有进步,但消费者更关心的是:一双千元跑鞋,能否在性能上媲美国际品牌?

2. 口碑修复:告别争议,回归产品本质

5523次投诉背后,是消费者对“重营销轻产品”的不满。2023年“日本军装”设计争议中,李宁的迟滞回应导致股价暴跌,这警示品牌必须建立更敏感的消费者沟通机制,避免“爱国牌”变成“消耗牌”。

3. 战略聚焦:细分市场的差异化竞争

在耐克、阿迪达斯把控专业运动市场,安踏统治大众市场的情况下,李宁可以瞄准“潮流运动”“轻量化户外”等细分领域。例如,借鉴Patagonia的环保理念,或Lululemon的女性运动场景,打造差异化品牌形象,而非在红海市场与对手贴身肉搏。

四、结语:国货品牌的“成人礼”

李宁的困境,折射出中国运动品牌从“情怀驱动”到“实力驱动”的转型阵痛。当“国潮”热度退去,当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只有真正沉下心做产品、尊重市场规律的品牌,才能走得更远。

曾经的“国货之光”能否重新擦亮招牌?答案或许不在高端化的口号里,而在每一双经得起考验的运动鞋中,在每一次真诚面对消费者的改进中。唯有技术、产品、口碑的三重突围,才能让国货品牌真正赢得未来。

来源:九日诳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