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围绕《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互联网应用与创新”模块展开,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创新的教学模式、全面的评价体系以及丰富的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全面认识互联网应用。同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时间分配不均、学生参与度不高及评价反
“互联网应用与创新”模块
模块教学反思与提升(1)
本期内容
1
课标理解
●认识安全价值 树立正确观念
——“互联网应用与创新”模块教学的反思与提升(一)
2
教学课例+同步教学资源
●基于真实情境的初中信息科技主题式教学设计
——以“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例
●“网络安全小卫士”主题单元教学设计实例评述
1
课标理解
认识安全价值 树立正确观念
——“互联网应用与创新”
模块教学的反思与提升(一)
本文围绕《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互联网应用与创新”模块展开,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创新的教学模式、全面的评价体系以及丰富的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全面认识互联网应用。同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时间分配不均、学生参与度不高及评价反馈不及时等不足,作者提出了强化实践操作与体验学习、整合跨学科资源、加强家校合作及优化教学设计和评价体系等行动方向,并强调自主可控技术在面对国外技术封锁时的重要性,以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成效。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的“互联网应用与创新”模块的内容包括“在线生活”“在线学习”“在线安全”三个部分。其教学的质量要求是:“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在线社会存在的意义与积极影响,能利用在线方式解决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体验信息对解决问题的帮助,初步了解在线社会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安全观。”
对本模块教学的基本认识
新课标中的“互联网应用与创新”模块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互联网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实践。该模块的内容分为“在线生活”“在线学习”和“在线安全”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相互关联,共同构建了学生对互联网应用的全面认识。
“在线生活”部分让学生了解互联网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社交、购物、娱乐等。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互联网为生活带来的便利,如信息获取的快捷性、服务的多样性以及交流的无界限性。同时,学生也会意识到互联网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如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健康管理、远程工作等。
“在线学习”部分强调了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学生将学习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包括访问在线课程、参与网络讨论、使用电子图书和学术数据库等。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利用互联网进行有效学习的技能,提高信息检索、处理和应用的能力。同时,学生还将学习如何在虚拟环境中与他人协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线安全”部分是整个模块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包括个人隐私泄露、网络诈骗、不良信息传播等。在这一部分,学生将学习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识别和防范网络风险,以及如何在互联网上进行负责任的行为。此外,学生还将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为了达到教学的质量要求,教师需要设计一系列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在线社区服务项目,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互联网的社会价值;或者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周,通过模拟网络攻击和防御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避免盲目跟风和传播不实信息。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遵守网络伦理规范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网络内容的创造和分享,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
本模块教学设计的亮点与不足
本模块的课以“互联网应用与创新”为核心内容,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形式,成功地贯彻了“科”“技”并重的课程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了“网络服务畅游,探索新知”“网络服务应用,学以致用”等环节,不仅掌握了网络服务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还学会了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特别是在“网络服务梳理,升华认知”环节中,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的归纳和梳理,形成了清晰的知识脉络,展现出了较高的学习能力和总结能力。
归纳起来本模块的教学设计有如下一些亮点:
①教学内容与目标明确。各设计关注了初中信息科技大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科技素养和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通过具体的教学目标设定,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们设计的教学目标,不仅关注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的掌握,还注重培养其网络安全意识和责任感,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层次分明,并注重实践操作,通过实操练习和模拟演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增强了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②教学模式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运用了“导学单”等学习支架,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和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网络服务的奥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通过小组合作和资源共享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了网络服务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利。还有教师提出了“场景分析—原理认知—应用迁移”的教学模式,倡导从生活中的信息科技场景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分析、探究现象机理,学习、理解相应科学原理,最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问题解决中。这一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提升教学效率。
③评价体系全面。各教学设计构建了基本的评价体系,包括课堂评价和单元评价。课堂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确保评价任务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单元评价从多个角度展开,由多种形式构成,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评价体系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明确自己的问题和不足。采用个人综合评价和课堂表现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目标评价多元化,从而能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本模块的教学设计尽管有不少亮点,但反思起来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时间分配不均。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内容较多,部分环节的时间分配略显紧张。特别是在“网络服务应用,学以致用”环节中,学生上传和下载文件的过程较为耗时,导致后续讨论和梳理的时间不足。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进一步优化时间分配,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展开和讨论。
二是学生参与度不高。虽然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课堂活动,但仍有个别学生有参与度不高的表现。这可能与学生的个人兴趣、学习习惯或课堂氛围等因素有关。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尝试采用更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形式,如游戏化教学、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是评价反馈不及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反馈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有些课中,由于时间紧张,部分学生的表现没有得到及时的评价和反馈。这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及时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本模块教学进一步行动的方向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应用与创新”模块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关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更与国家的科技安全和自主创新紧密相连。为了提升这一模块的教学效率,并强调自主可控技术在面对国外技术封锁时的重要性,提出以下几个具体的行动方向,特别针对初中学生这一关键群体。
第一,强化实践操作与体验学习,特别是网络安全教育和自主可控技术的学习。初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的阶段,通过实践操作和体验学习,能够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此,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网络安全和自主可控技术实验室,配备先进的设备和软件,模拟真实的网络环境和自主可控技术的应用场景。在实验室中,学生可以亲手操作,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防御技巧,掌握自主可控技术的原理和开发流程。同时,通过模拟网络攻击和防御演练,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第二,整合跨学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互联网应用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互联网的应用和影响,以及自主可控技术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教师需要整合这些学科的资源,构建跨学科的教学体系。例如,在计算机科学课程中,可以引入自主可控技术的案例和知识点,让学生了解自主可控技术的意义、应用和发展趋势;在社会学课程中,可以分析国内外技术封锁的案例,探讨自主可控技术在保障国家安全和信息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心理学课程中,可以研究用户对自主可控技术的接受度和使用习惯,为自主可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心理支持。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互联网的应用和影响,培养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第三,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相关意识和能力。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的态度和行为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主可控技术能力。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会或网络安全与自主可控技术教育活动,向家长普及相关知识,引导家长在家庭环境中也注重培养孩子的这些能力和习惯。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网络安全与自主可控技术教育活动,与孩子一起学习和实践,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第四,在教学设计上增加实践活动和项目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学生喜欢动手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和项目任务,可以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自主可控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基于自主可控技术的创意项目,如开发一个简单的自主可控软件或应用、搭建一个自主可控的云计算平台等。这些项目任务可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同时,通过项目任务的完成,学生可以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在评价体系方面需要进行持续优化。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因此,教师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同伴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增加过程性评价和任务性评价的比重,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努力程度。在评价自主可控技术方面的学习成果时,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如学生对自主可控技术的掌握程度、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能力等。通过优化评价体系,教师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改进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强化实践操作与体验学习、整合跨学科资源、加强家校合作、优化教学设计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努力,可以进一步提升初中“互联网应用与创新”模块的教学效果。同时,通过强调自主可控技术在面对国外技术封锁时的重要性,激励学生培养网络安全意识和自主可控技术能力,为国家的科技安全和自主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能充分认识到在线社会存在的意义与积极影响,能够利用在线方式解决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体验信息对解决问题的帮助,并初步了解在线社会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安全观。
本文作者:
李维明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文章刊登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5年第8期
引用请注明参考文献:
李维明.认识安全价值 树立正确观念——“互联网应用与创新”模块教学的反思与提升(一)[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5(08):24-26.
2
教学课例+同步教学资源
基于真实情境的
初中信息科技主题式教学设计
——以“互联网+”
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例
作者:郭亚莉 宁夏银川市阅海第二中学
赵永涛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教学研究室
资源:
(1)教学论文:《基于真实情境的初中信息科技主题式教学设计 ——以“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例》点击阅读
(2)教学设计:《“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夏的图书馆之旅》教学设计点击下载
课例介绍:本课以“小夏的图书馆之旅”为主线,涵盖出行规划、图书资源查找、附近美食搜索与线上点餐等生活场景,让学生探索“互联网+”在其中的创新应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互联网+”在生活中的新模式,提升运用互联网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提示:在线兑换完杂志后自动解锁本期目录、原貌预览、教学资源(可下载使用)。
“网络安全小卫士”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实例评述
作者:蓝军涛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高中
许文刚 四川省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资源:
(1)教学论文:《“网络安全小卫士”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实例评述》点击阅读
(2)教学设计:网络安全教育的创新实践与反思教学设计(四课时)点击下载
课例介绍:网络安全教育的创新实践与反思教学设计及配套课件包括:网络安全知多少、网络安全技能初探、识别与防范网络威胁、网络安全实战演练。
(3)教学课件:网络安全教育的创新实践与反思配套课件(四课时)点击下载
提示:在线兑换完杂志后自动解锁本期目录、原貌预览、教学资源(可下载使用)。
来源:天天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