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之后,普通家庭还能让孩子学医吗?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4 09:34 1

摘要:事儿不够大,就是一个人的事儿;事大到把天捅个窟窿,所有大咖都要一起扛雷,最后风暴眼里的人反而施施然脱身,一张机票飞到米国生育家族三代去了…

原创mikizhouMiki粥潜山

调查组进驻XH有日子了,但至今仍然没有任何结论发布。

有不少人甚至断言,这场风波最终会不了了之…

似乎符合某种现实规则:

事儿不够大,就是一个人的事儿;事大到把天捅个窟窿,所有大咖都要一起扛雷,最后风暴眼里的人反而施施然脱身,一张机票飞到米国生育家族三代去了…

D小姐就算以后当不了医生,也不会缺优渥的生活和别人做梦都得不到工作。

然而,大多数正经医学院的学生却没有这样的好命。一般都要苦读个11年(5+3+3)才能熬到正式出道…

我国医生培养的主要学制学位和培养路径 @新世相

因此,尽管走4+4的学生量少且出路固定,最后依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当别的医学生都在经历11年「高三」的捶打的时候,未来可能管他们的人却在祖荫的庇佑下,中途插队…

而且,就算没有中途插队,最后毕业工作也是同人不同命的。成绩优秀的没路子,连北京三甲医院的门儿可能都摸不到…

现在学历已经卷到无以复加。在普通三甲医院,博士已经成了标配。如果是顶级三甲,竞争更夸张。可能会要在医院里再做一轮博后,搞到课题才有机会入职。

之前看过一个视频,北大医学院博士毕业没人脉,在北京找不到好工作,月薪几千块根本买不起房,最后转行做了金融。11年医科苦读到头,学富五车一样要「向人生低头」…

就算当了医生也不是一片坦途——

关于医生评职称,有一大堆指标:年限、考试、工作量、看诊人数、手术量,这些其实大多数人都能达到,最难的是论文和课题。

医学这条路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每一步都是定好的,一环扣一环,如果你在一个环节落后了,你就很难再赶上了。硕博期间没发出像样的 SCI,35 岁之前没申到国青基金,面上基金也就指望不大了,之后也很难升职称。

所以张雪峰很早就劝寒门子弟别轻易学医——

普通家庭现在也需要慎重考虑,尤其是养了个学霸的,觉得有学医的资质,毕业后还能抱铁饭碗的,我劝你不要想太多——

早20年还能凭聪明刻苦找到机会出头,现在如果家长手里没一点儿资源、支持不了小孩就业,还不如趁早放弃。

普通家庭的小孩真想学医,留学或许是个思路。比如新西兰,不卷还学制短,就业容易薪水还高…

原因很简单,人少。

一年中国医学院的毕业生几十万,但新西兰统共俩医学院,满打满算毕业生一年也就能输出600来个,都不够填医院缺口的(新西兰老龄化社会,医疗服务需求特别大);

还要分流出一批:有能力有追求的走专家科研方向,想躺平的当家庭医生,加入社区诊所或自己开个小诊所,一年少说20-30万纽币…

有家长担忧:新西兰一年医学院就招这么点儿学生,申请难度会不会很大?

讲真,读医学院放眼全世界,门槛都比其他学院高,新西兰也不例外,本国能申请的人均龙凤,但在新西兰再难,也不会比中国小孩卷高考、上线一本更难了…

有组数据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中国全国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每年招生人数大概5万左右,但高考生1300多万,录取率大概0.5%;

新西兰虽然医学院只招几百人,但高中毕业生每年也只有六万多,录取率也是1%左右。

数据来源于各医学类综合及专科院校公开招生信息,经过交叉验证,欢迎纠错 @miki粥搜集整理

如果按专业排名,国内就更卷了。

国内大学医学专业排名能进TOP100的满打满算只有三所,全年招生量也就四百多,投放在千万考生的池子里,都不够万里挑一…

之前在奥大认识一个山东小孩,看了一部电视剧想当临床医生。他先在国内卷了一把高考,最后只拿到了重庆某一本的医科录取,自己对结果很不满意,然后辗转跑到新西兰学医。

现人在奥大医学院已经读了两年临床。这个专业无论QS还是U.S news全球大学排行,排名都在TOP100之内。

这算逆袭吗?从学历变现来说,必须算啊——

一个普通家庭的小孩,在国内苦哈哈读11年医科读到博士毕业,没有路子只能从底层做起,干最苦的活加最多的班,拿最少的工资,月薪可能也就几千;

换到新西兰,本科1年+医学院3年理论+3年临床,7年毕业年薪大几十万,不用爹妈走人脉搞暗箱操作,因为临床实在太缺人了,所以只要有能力,就可以一举冲进社会精英层…

完成大学一年级课程(须为Bachelor of Health Sciences专业,包含特定课程,如生物化学、解刨学、生理学等);

GPA 要求:第一年成绩非常关键,通常需达到 A-/A 以上(但如果保障安全录取最好A/A+);

UCAT NZ 成绩:完成大一课业之后,需参加医学入学评估考试 UCAT(University Clinical Aptitude Test);

面试(MMI):需通过多站式结构化面试(Multiple Mini Interviews)

前面提到的奥大医学院小孩路径比较曲折。奥大预科读了八个月,以年级第二名的成绩拿到了奥大的录取,生物医学第一年成绩都是A和A+,也通过了UCAT考试,但是…

挂在了面试上,把他的总分儿拉下来了,大一完成没能直接进医学院。

当时他的处境非常尴尬了:生物医学专业走的研方向,可是他满脑子想的都是走临床。于是陷入两难选择:

转一个好就业的实用专业,还是读完三年,再冲一次医学院graduate entry?

选择前者就意味着放弃临床,而后者需要本科三年门门A和A+,它要求你大学三年毫不松懈地完成每一门课,无论必修还是选修都达到几乎满分的成绩,和只要求一年全A的难度不在一个数量级。

刚开始他也犹豫,就算成绩达标也得多花家里两年学费,最后父母的支持推了他一把,终于圆梦医学院——

3年生物医学以全A、A+成绩毕业,2023年7月通过了医学院面试,顺利进入奥大临床医学专业。

其实,本科毕业后他还有其他选择,比如去澳洲读医学院。他申请了,同时也拿下了包括悉尼大学在内三所学校的直录,但最后还是选择留在奥大。

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新西兰的医学院毕业后就业优势断崖式上升,年薪百万不是梦。

国内VS国外学医,我简单做一个比较——

国内学医,毕业后找工作比进医学院难。

就算4+4这样的项目,也得先去想办法儿把小孩送进世界TOP50的大学或TOP25的文理学院,然后才有机会蹭到协和刷金粉,包装履历通过科研继续往上走。

国外学医,进医学院比毕业后找工作难。

就说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只要能拿下医学院的入场券并坚持读完,未来都是一片光明,因为社会供给根本不够。

一条是新西兰读高中或读新西兰预科,然后申请奥大生物医学专业…

我会建议走预科。因为医学院需要从大一学生中进行非常严格的筛选,容错率更低,给新生的适应期更短。

奥大国际学院曾经统计过一个数据,大一新生的学术表现,预科明显优于普通高中毕业。因为预科阶段已经学了奥大大一的部分课程…

另一条,是通过高考直升奥大生物医学。小孩不仅理科学方面出类拔萃,英文还要达到近母语水平,才能高分完成奥大第一年的课程,达到医学院入门的成绩要求。

这条路有多难走?不言而喻。

来源:绿凝育儿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