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团第二子女学校往事:岁月里的教育诗行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4 11:23 1

摘要:1966年,我踏上四十五团第二子女学校的讲台,开启了一段镌刻在时光里的教育旅程。彼时的教师队伍,既有兵团农学院解散后投身团场的教育骨干,也有怀揣热血的上海支青,不同背景的教育者在此汇聚,共同点亮边疆教育的星火。

1966年,我踏上四十五团第二子女学校的讲台,开启了一段镌刻在时光里的教育旅程。彼时的教师队伍,既有兵团农学院解散后投身团场的教育骨干,也有怀揣热血的上海支青,不同背景的教育者在此汇聚,共同点亮边疆教育的星火。

这所学校设有从小学到高中的完整学段。然而,其规模与设施却与教育使命形成鲜明反差——四排低矮的土坯房,三排作为教室承载知识的传递,一排作为办公用房维系学校运转。办公用房西端的开水房氤氲着热气,东端的实验器具室摆放着珍贵的教学设备,中间逼仄的教师办公室里,十张办公桌紧密排列,两位教师共用一张桌面,在局促空间里书写着育人篇章。

校园里,诸多物件都承载着独特的时代印记。办公室外,一个废弃的履带式拖拉机轮子悬挂在木架上,值日教师敲击时发出的“叮当”声,成为师生作息转换的特殊讯号。操场上,篮球架、单杠、双杠均由拖拉机零件改造而成,虽显简陋,却见证着师生们蓬勃的运动热情。操场一侧,旗杆上五星红旗迎风招展,与四周高耸整齐的白杨林带相映成趣,白杨在蓝天白云下茁壮生长,恰似边疆学子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教师们以高度的责任感投身教育事业,每日清晨,校园里便能看到他们督促学生上早自习、做广播体操的身影。一天的课程安排紧凑有序,上午三节正课,下午两节正课、一节作业课,还有充满活力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时,校园成为欢乐的海洋,毽子在脚尖起舞,跳绳划出优美弧线,捉迷藏的欢笑声此起彼伏。每与机务队进行篮球或排球比赛时,裁判的哨声、围观者的喝彩声交织成激昂的乐章。而学校运动会更是盛况空前,学生们组成整齐方阵,高呼“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走过主席台,跳高、跳远、赛跑等比赛场地四周人头攒动,加油声、欢呼声震彻云霄。每年“六一”,学校表彰“三好”学生,举办文艺汇演,孩子们用精彩的表演赢得家长们的一致赞誉。

在紧张的教学之余,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同样令人难忘。春日里,我带领学生深入沙包嬉戏,大家从沙坡上飞速滚落,速度之快让人难以自控,那种刺激丝毫不亚于上海锦江乐园的“过山车”。漫步林带时,我们采摘一种形似蘑菇与黑木耳的独特食材,其鲜美的滋味令人回味无穷,想必是上海难以寻觅的美味。还有一次,我带学生前往团部,面对商店里新奇的可乐,孩子们纷纷品尝,却因不习惯其味道而将饮料丢弃。如今想来,令人忍俊不禁。我们还曾远赴前进水库春游,留下珍贵的合影,只是随着岁月流逝,那些照片已不知所终,成为记忆中难以弥补的遗憾。

团场的孩子们纯真善良、懂事能干。冬日里,教室里取暖的柴火由学生们自发背来;放学后,值日生认真打扫教室,关好门窗;日常生活中,许多孩子主动帮父母做饭、打柴,农忙时节更是走进田间,参与定苗、拾棉花等劳作,用稚嫩的肩膀分担家庭责任。

回顾往昔,那时没有双休日,每周六上午照常上课,下午学生放假,教师们则利用这段时间开展业务学习,或是备课、编写习题。由于缺乏现成的练习册与复印机,教师们只能用铁笔在蜡纸上一笔一划地刻写习题,再通过油墨印刷,将一张张练习卷送到学生手中。这份手工劳作的艰辛,早已化作教育生涯中难忘的记忆,历久弥新。

四十五团第二子女学校的岁月,虽物质匮乏,却满溢着教育的热忱与生活的温情,那些人、那些事,早已成为我生命中永不褪色的珍贵回忆。(朱震恩)

实习编辑/田宇轩

来源:三师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