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花:价值观管理而非口号,是企业持续成功的关键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4 11:33 1

摘要:很多企业都有伟大的价值观,但这些企业中仅有少数是成功的。价值观本身无法自动创造绩效,唯有将其嵌入组织运作机制,形成共识与行动准则,才能真正激活个体与组织,在动态竞争中构筑不可复制的优势。

很多企业都有伟大的价值观,但这些企业中仅有少数是成功的。价值观本身无法自动创造绩效,唯有将其嵌入组织运作机制,形成共识与行动准则,才能真正激活个体与组织,在动态竞争中构筑不可复制的优势。

春暖花开

正文字数 3503 字 |阅读 15 分钟

价值观本身无疑非常重要,这是很多企业都在模仿成功企业来构建价值观的原因。

但事实上,很多公司误解了这些成功公司的秘密,并且高估了价值观本身的功能,甚至一部分管理者相信价值观可以自动转化为生产力。

从表面上看,很多企业都有伟大的价值观,但这些企业中只有一部分是成功的,究其原因,是因为价值观不仅仅是口号,而应该始终贯穿企业的日程经营活动。

波音公司以“安全至上”为核心价值观,然而2018-2019年两起空难致346人丧生后,美国国会调查报告与《纽约时报》等权威机构的深度调查显示,波音公司在737MAX机型开发中将短期财务目标置于安全之上,内部管理层强调“压缩研发周期”、“满足股东回报”,工程师的警告被管理层无视。

因此,价值观是否能够产生绩效不仅取决于价值观本身,更取决于价值观的管理。

事实上,是价值观的管理而不是价值观本身令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且构成了组织真正的竞争优势。

这个逻辑正如一句格言所说的:每个人都知道成功的方法,但只有少数人能真正去做。

在持续研究领先企业的过程中,有两家用价值观驱动的企业让我印象深刻:一家是微软,另一家是海尔。

纳德拉新就任 CEO 后,首要任务便是重新 “寻找微软的灵魂”。为达成这一目标,纳德拉与数百名来自公司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员工展开了深入访谈,引导大家思索:

· 微软为什么存在?

· 微软何去何从?

彼时的微软正处在“迷雾”之中,前途未卜。纳德拉与员工针对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并达成共识,正是其重振微软的关键一步,重新定义公司使命,以使命驱动所有员工。

接下来,纳德拉列出了自己工作第一年的五个事项,并在组织层面自上而下渗透微软价值观。

· 就使命感、世界观和商业及创新愿景进行明确的、定期的沟通。

· 自上而下驱动文化变革,让合适的团队做合适的事。

· 建立耳目一新、出人意料的伙伴关系,共同做大蛋糕,并做到客户满意。

· 时刻准备赶上下一波创新和平台变革浪潮,在“移动为先,云为先”的世界里寻求机遇,并快速执行。

· 坚守永恒的价值观,为普通大众重建生产力和经济增长。

“务虚会”统一高管认知

微软每年会组织一次约150人的高层管理者的务虚会,但是纳德拉发现这群最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聚在一起,大部分时间只是在吐槽彼此的想法。

纳德拉一上台,就打破了参会资格的限制。他规定上一年被微软并购公司的创始人均可以参加会议并发言,这为微软带来不同的外部视角,注入新鲜的血液。

同时,纳德拉将务虚会的核心议题从“技术参数”转向“客户场景”,参会人员被随机分配为17个小组。当跨部门的高管团队一起听取客户的意见和建议,分享各自的想法,彼此间开始建立了新的联系。这也让他们放下了指向彼此的“枪”,感受到了跨部门的多元化团队共同解决客户问题的威力。

最终,各讨论小组的负责人被纳入微软的“文化内阁”,以行动引领、推动微软文化变革的持续落地。

文化复兴:从“无所不知” 到 “无所不学”

过去,微软的文化固化死板,每一个员工都在无时无刻证明自己无所不知,证明自己是团队中最聪明的那个人。

作为公司CEO,纳德拉认为CEO字母中的C代表了文化。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一家公司的文化是鼓励去听、去学,并以使命为导向激发个人的热情与才华,那么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建立从“无所不知”到“无所不学”的微软文化,正是他的首要职责。

推动文化变革既需要具体的理念,还需要明确的行动,来抓住团队的注意力,将团队成员推出舒适区。

微软的做法是聚焦日常工作中的成长型思维,并以三种不同方式练习这种思维。

1.必须以客户为中心。

2.积极寻求多元化和包容性让微软处于最佳状态。

3.一个公司,一个为微软,而不是各自为政的联邦。

为了推动公司向学习型文化转变,微软发起了一年一度的“黑客马拉松”,鼓励员工在活动中交流创意、合作开发项目,营造开放、学习的氛围。

伙伴关系:扭转“非此即彼”的竞争思维

在 2015 年 Salesforce 的年度营销会议上,纳德拉掏出了一部 iPhone,并展示了手机中微软的应用程序,这是微软 CEO 第一次在公开展示苹果产品。纳德拉这一举动一改微软往日固有的形象,也意味着微软在伙伴关系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此时的纳德拉已经意识到,伙伴关系——尤其是与竞争对手之间的伙伴关系——必须有助于提升公司的核心业务,而最终目的是为客户创造额外价值。

2023年,ChatGPT横空出世时,微软这个曾经的PC行业霸主,再次重回聚光灯下,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微软能在AI时代,抢占先机的背后,正是源于纳德拉所推行的文化变革。

2019 年,纳德拉在董事会提出欲投资 OpenAI,即便二者的业务存在潜在竞争关系——当时,微软有自己的人工智能研究团队,一些技术高管因此反对这笔投资,他们认为,“很难相信 OpenAI 能在短短几年内,完成微软研究人员在十多年里无法完成的任务。”比尔·盖茨也对 Open AI 的技术能力持有疑虑。

凌梓郡,《刷新》:微软「拨乱反正」的关键几步

面对质疑,纳德拉仍继续推进与Open AI的合作。“我们既要激烈竞争,也要以同等的努力,庆祝我们为每一个人所创造的机会。这不是零和博弈。”

以开放、谦虚而不是傲慢的态度对待可能的变化,纳德拉抓住了智能时代的先机。

通过系统化的价值观管理,微软实现了文化与业绩的双重突破:从2014年的3000亿美元飙升至2023年的2.5万亿美元市值,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科技公司之一。

纳德拉带来的文化变革不仅让价值观成为员工日常决策的标尺,更在外部竞争中构筑了独特的组织韧性——正如纳德拉所言:“文化不是终点,而是我们每天践行的旅程。”

上世纪80年代,张瑞敏果断否定过去人们身上的一些陋习,提出不准随地大小便,这在今天看来有些荒谬,可在当时就是一种“新文化”。

基于那种陋习我们根本无法做出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产品。新的规章,包括砸冰箱的实际行动,海尔唤醒了很多国民的觉悟。

随着进一步的成长,当海尔与更多企业开始合作时,海尔又开始做“激活”,逻辑上还是不要让大家安于现状,张瑞敏又继续率领海尔“激活休克鱼”。同时,海尔也敢于出海,因为真正进入国际市场时才能够知道自己真正的水平。

所以,与高手过招,也在不断驱动海尔的进化。海尔扬名海外的小冰箱就是在这样的文化下驱动出来的,可以当电脑桌用的小冰箱让海尔融入了很多美国城市年轻人的生活。

进入新世纪,当海尔被很多人推崇为中国当之无愧的先锋企业和品牌代表时,海尔又开始居安思危,因为互联时代到来了。如果不能居安思危,作出新的改变,自己也许会不知不觉在高成就后衰落。

2000年参加完达沃斯后的张瑞敏备受启发,达沃斯倡导要战胜自己的满足感,由此,张瑞敏明确提出海尔要自以为非,放下过去的满足,开始朝着网络化发展。这让海尔开始接入互联思维,真正嵌入互联时代。

所以,新世纪海尔发展起来的标志模式就是“人单合一”。组织成为一个内外互联的平台,全世界都是海尔的人力资源中心,海尔要包容和激活优秀的人,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价值的创业单元。

这时的海尔,也更像海了。而在这样的“新文化”之下,个体和组织都在被激活。

自以为非,居安思危,这也体现了一种海的胸怀。我们的心中不能只认为自己是对的,不能只是想着享受于一时或一井之下的满足。

尽管也许有人不喜欢这样,但很多个体、组织甚至区域和社会就是这样落伍的。诺基亚这样的巨头都逃不过自满的魔咒,更何况是很多尚未到达如此根基的企业。

坦白说,倡导居安思危,在大家看起来活得还好好时,突然让大家去变,这并不是一种特别讨好的做法,因为这种认知需要时间来消化,短期内甚至会面临质疑和反对的声音,必须得有长期的坚持才行。

所以,难得的是,海尔在推动我们的文化改变上已经坚持了差不多四十年。还有张瑞敏不遗余力地去设计和交流积极的文化和组织管理模式,以此落脚到人们的共识和行动,这些都是让人印象极为深刻的地方。

如果没有这样的中国企业先锋敢于去做这样的事情,我们可能也很难拿的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人才。中国企业的一路成长背后正是因为不断有新文化驱动,由此才唤醒并触发人们的改变。

无论是纳德拉的“找回微软的灵魂”,或是海尔以”自以为非”的文化激活,都是将价值观嵌入组织基因,形成个体和组织的共识与行动准则,最终在动态竞争中构筑不可复制的优势。

因此,让一个企业的价值观真正从理念转化为行为习惯并产生绩效的,正是源自对价值观的管理,而不是价值观内容本身。(本文完)

来源:春暖花开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