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能听到,印军僚机的呼叫从迷茫到最后的绝望,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时间,直到弹射跳伞的时候,他们都没搞清楚情况。
大家肯定都瞧见了,巴基斯坦空军在新闻发布会上专门播放了被击落的印度“阵风”战斗机的录音。
你能听到,印军僚机的呼叫从迷茫到最后的绝望,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时间,直到弹射跳伞的时候,他们都没搞清楚情况。
号称四代半的“阵风”,居然通信基本靠吼?
全程没有告警,收到预警时只有四秒时间弹射跳伞。从中可以推测,印军的“阵风”战机,可能都没来得及发现巴方战机,刚收到导弹逼近的预警就被击落了。
按照巴方的解释,预警雷达在印度飞机起飞后就马上发现了目标,并根据电磁信号特征对72个目标进行了识别和标记,同时锁定了15架飞机。但为了避免扩大冲突,巴方还是放过了部分俄制战机(不知道是有意要给俄罗斯留点面子,还是他们专门在挑贵的打),只对其中的5架飞机进行了攻击。
客观看,巴基斯坦发射的导弹具有双向数据链,连在几时几分几秒在多少经纬度触发的引信都有记录。相关数据属于事实佐证材料,还是比较可信的。
照说,印度空军素来是他们的贵族军种,能开阵风的又都属于印度空军精英中的精英。
然而,他们驾驶着欧洲最先进的战机,却被对方当活靶子随便打。
只是,听了无线电里印度飞行员恐惧无助的最后呼叫,或许不排除在这种战场完全单向透明的条件下,飞机刚起飞就被锁定,即便让法国人自己开着阵风上去打,也是一样的结果。
总结起来,这次的空战最明显的特征有二:
1.战场单向透明。巴方全程电磁环境管控,印军飞机电磁特征全部标记。霹雳-15双向数据链标记所有弹道轨迹/高度//空速/地速/航向角/和二次点火时间等等;
2.高效的作战系统组织管理。巴方几分钟内组织反击力量应对4个轴线上的进攻,并且进行完整的目标分类,判定优先打击序列。
当然,第一点信息单向透明才是最恐怖的,能做到第一点,才会有第二点。
所以,这次的空战,印军主要就输在体系不完整,不互通兼容上面。
这么多年,印度空军一直用的是“万国牌”。这导致他们的空战系统的数据信息也很难互通。比如,预警机无法与战斗机建立高速数据链,大部分时候还要语音通报,手动输入坐标。
比如,这次指挥阵风的俄制A-50预警机,就跟阵风的通讯系统不兼容,只能公频明码喊话——你在哪儿啊,我在哪儿?完全没有察觉到,巴军的导弹已经锁定了自己。
这就是电子战水平的断层式差距。超视距作战,印方刚升空就在自家境内被击落,已经和飞行员的手艺关系不太大了。
但搁不住,法国人直接把阵风的损失责任推给了印度,说是他们人不行。
然而,正如前面讲的那样,或许换到法国自己,遇到这类情形,他们大概率也难逃被打掉的结果。
印度没有体系,法国自己有吗?
阵风在法国,用的可是北约的那套东西。
美国的RC135、EP3C每天在全世界飞来飞去,马不停蹄的采集射频信号,定位机场、雷达站、防空阵地,隔两周就要更新一下北约的RWS数据库。
每次行动,几乎都是美国的E2D、E3、E8、全球鹰专职负责给北约盟国“开天眼”;还有一堆KC135、KC10为他们提供补给;EA-18负责给北约盟友们提供电子防护;咆哮者第一个冲进去,拔掉敌人的防空火力点...
最后,欧洲国家的飞机再飞进去扔点导弹装装样子...
甚至从这个角度看,懂王一直在骂骂咧咧的抱怨欧洲人占美国便宜,北约白嫖美军军费,似乎还真有那么点道理的....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这一百多年来空战的三个阶段。
第一期,用机炮空中狗斗,主要比拼的是飞机的参数优劣与飞行员的个人技术。一战二战都是这样的打法。
第二期,超视距狙杀,空战的排队枪毙时代,比拼的是整合体系力量的能力。典型的看冷战时代的那几次中东战争。
第三期,电子战和体系对抗的时代。
这时候的空战门槛,就已经非常高了。
你至少得拥有:
1.独立且完善的卫星侦查网络;
2.独立且强大的5G军事通讯系统;
3.独立的电子战系统,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能应付红外、电磁、光电等各方面的威胁;
4.以超强算力为基础的AI战场决策系统;
5.做到以上四点后,才能上升到武器装备的单体性能。否则再厉害的战机,也得被对方当猴耍。
而能支持以上五点的国家,必然要求具有雄厚得工业基础、庞大的资源和人才储备。
以上这些,咱们中国就不用提了,美国算是勉强及格,俄罗斯都已经掉了队。至于其他那些国家,要想也升空打一打,那必须就得蹭大国的了。
所以,还是那句老话,如果撤掉北约的电子战系统支援,那些法兰西的飞行员,他们跟印度飞行员,又能有多大区别呢?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和改编!
来源:黄娜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