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为父母打分:一位二胎妈妈的教养觉醒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4 11:59 1

摘要:《真希望你不是这样的父母》,作者: [荷兰]斯汀娜·彦森 [荷兰]弗朗克·梅斯特 著, [荷兰]雨果·范娄克 绘,译者: 李静,出品方: 阳光博客,出版社: 同心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25年1月。

《岁月的童话》剧照。

生活中,父母经常评价孩子、给孩子打分。若让孩子来评价父母,会怎么样呢?

撰文 |潘多灵

把一本家教书

当成与孩子沟通的桥梁

拿到《真希望你不是这样的父母》后,我带儿子做了“测试”,根据儿子的回答,我和孩子爸爸是“几乎完美”的父母。

《真希望你不是这样的父母》,作者: [荷兰]斯汀娜·彦森 [荷兰]弗朗克·梅斯特 著, [荷兰]雨果·范娄克 绘,译者: 李静,出品方: 阳光博客,出版社: 同心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25年1月。

儿子在测试中选择的“我的父母经常睡得太晚”,这个父母指的是我。实际情况是这学期我们家熄灯很早。儿子习惯了爸爸陪他入睡,睡前儿子邀我也陪他时,我常常说自己还有工作。所以以他的生物钟来说,我就是“睡得太晚”的父母。

不过睡前我会到他的床头和他聊天,亲吻他的脸,然后说你先睡,妈妈工作一会儿再来陪你……有段时间,我还主动先去给他讲故事,讲完了再忙自己的事。睡前除了和他亲昵道晚安,我也会当他的面亲吻爸爸。然后十点刚过,除了我还醒着,其他人都已入睡,包括在读初二的女儿。爸爸为什么也睡那么早?因为爸爸是习惯早起的人。

儿子的生活是松弛幸福的,所以读这本书没有太多共鸣,也就没有什么阅读的兴趣。可以说,他是不需要这本书的儿童读者。我们和儿子是共同生活的关系,是相互平等的家人,我们自然达到了这本书里所追求的父母与孩子间“平等对话”的状态。

仅从儿子的角度来看,我和孩子爸爸是完美的父母。但那并不是全部的事实,因为我们还有一个14岁的女儿。她对自己成长的感受一定是复杂的,对“爸爸妈妈”她有很多的不满。其实,正是因为她曾经表达了“控诉”,如同这本书里那些孩子一样,我们才发生了变化。我和孩子爸爸在遇到这本书之前,极其困难地完成了自我的教育,才逐渐有了现在这样“完美”的样子。

女儿眼中截然不同的父母

儿子不知道的是,他眼中的我们,是第二次当父母了。我们和大部分80后一样,艰苦长大,努力读书,有幸就业,工作后也不敢松懈。我们到了时间就结婚,结婚后自然就生育,然后就当起了“父母”。作为城市外来人员,就业、买房、生育教育、个人发展,我们本身很长时间里精神是紧绷的。

女儿上了一年级以后,我们的压力自然传导到了她的身上,高高在上、严肃苛刻,于是亲子间冲突不断。那段时间里,女儿看到的是本书提及的“工作狂”式的父母,是“不懂享受”的父母,是“两副面孔”的父母。

《真希望你不是这样的父母》内文图。

女儿的眼泪在某一刻让我惊醒,我开始沉痛反思自己。妈妈本能的爱、儿时被宽容对待的经验、身处教育学院在学习上的便利,让我开始了一次次“革命”。我孜孜不倦地学习怎么当父母,学着怎么看见孩子、尊重孩子,学着怎么轻松生活。这个过程,我和孩子爸爸产生了很多矛盾。

我们只是普通人,身处现实教育内卷的环境里,要真正撑开一张“松弛”的伞护住孩子,自己就要背负极大的压力。我们的经济条件只能说是相对稳定,并没有什么可以为孩子托底的财富。对未来的担忧,身边社会传导过来的巨大压力,让我和孩子爸爸都陷入焦虑中,焦虑中还要特意学着松弛,真是非常难以招架。

去年开始,我接触女性主义著作,上野千鹤子、波伏娃,我边读这些书边不断反思和孩子爸爸的相处,就像走出山洞一般,重新认识人生。于是两人间又爆发出更深层的矛盾。饶是我们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也有很多面目狰狞、泪流满面的时刻被孩子看到。若问起这几年我们的形象,女儿会说是“争吵不休”的父母。那真是不堪回首的一段时光呀!

这本书来到我们家的时候,我与爱人已经成功度过了危机,关系迅速恢复重建。毕竟,我们都爱孩子,也爱彼此。

普通家长的教养困境

与自我重塑

其实我和爱人一看到这本书,就理解了它,也被感动。这本书能被引进出版,意味着有人一直在关心普通家庭在养育上的困境。它的传播,会推动一种真正平等的亲子关系在新一代中建立,进而形成良性的代际传递。

自我斗争的这些年,我与孩子爸爸虽然不断爆发争吵,流下很多眼泪,但我们也重塑了自己和对方,我们不随意否定孩子的感受,倾听他们说话,尊重他们的想法,才让我们真正进入了儿童的世界,他们独立、充满智慧、非常善良,他们生动有趣、创意不断,真切展示了“童年的力量”,根本上改变了我和爱人的生活。从这个角度上看,是他们养育了我们。

我还没有和女儿共读这本书。因为在女儿那里,我们确实留下过一些伤害,所以现在要花数倍的精力去弥补、重新建设,不甚容易,交流起来不像和儿子一样自然轻快。

女儿上初中,社会化程度比儿子深,学校里“衡水式”的教育生活让她愤怒,这使得她的自由时间非常宝贵,常常不够用。青春期的她在糟糕的学校教育中经历极其剧烈的“自我认同”困境,她正在学着独立面对这一切,而我们也在学着如何给她理解和支持。我有信心,有那么一天,她也和儿子一样,成为不需要读这本书的儿童读者。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被更多中国父母读到。

来源:新京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