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12月26日,山东邹城后八里村的伟人广场上人头攒动。老支书宋志明裹着军大衣站在脚手架旁,看着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揭开红绸——十三米九七的毛主席铜像在朝阳中熠熠生辉,老人布满皱纹的眼角顿时湿润了。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清晨。
2020年12月26日,山东邹城后八里村的伟人广场上人头攒动。老支书宋志明裹着军大衣站在脚手架旁,看着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揭开红绸——十三米九七的毛主席铜像在朝阳中熠熠生辉,老人布满皱纹的眼角顿时湿润了。
"老宋啊,咱们这铜像可比韶山的还高出三米哩!"村会计老李捧着账本凑过来,哈出的白气在晨光里打着旋儿。宋志明摩挲着铜像基座上密密麻麻的捐款名单,声音有些发颤:"家家户户卖粮食的卖粮食,打工的预支工资,连娃娃们的压岁钱都......"
人群突然安静下来。九十岁的抗战老兵吴大爷颤巍巍走到铜像前,突然挺直佝偻的腰板敬了个军礼:"主席,当年在孟良崮,您写的《论持久战》就揣在我胸口......"他的重孙女赶紧举起手机录像,小姑娘辫子上的红头绳在风里飘得像面小旗。
这时文化站的张老师推了推眼镜,指着铜像底座雕刻的曲阜孔庙图案说:"你们知道吗?主席当年在孔林里还闹过笑话呢!"这话引得众人纷纷围拢过来。
"那是1920年春天,"张老师掸了掸袖口的霜花,"年轻的毛泽东穿着灰布长衫在孔墓前转悠,突然拉住个扫地的老儒生问:'老先生,孔子到底姓孔还是姓子?'把人家问得直瞪眼。"人群中爆发出善意的笑声,几个穿校服的中学生趁机挤到前排。
"后来1952年主席再来曲阜时,可是把陪同的干部都考住了。"张老师故意卖关子似的顿了顿,"在大成殿前他突然问:'你们说孔子要是活到现在,会不会加入民主党派?'当时杨尚昆同志反应快,笑着答:'那得看孔老夫子《论语》新编怎么写喽!'"
铜像前摆满的冬青枝突然沙沙作响,仿佛应和着这段往事。村小学的孩子们正在老师指挥下唱《东方红》,稚嫩的嗓音惊飞了广场边槐树上的麻雀。卖糖葫芦的王老汉趁机吆喝:"冰糖葫芦哎——毛主席当年在孔府吃过咱山东的山楂!"
夕阳西沉时,铜像前的人群仍络绎不绝。从曲阜赶来的孔氏后人恭敬地献上楷木雕如意,南京来的退休教师摆开自己收藏的毛主席视察曲阜老照片,几个穿汉服的年轻人自发当起讲解员。星光渐渐亮起来,铜像四周的地灯突然齐明,将主席慈祥的面容映照得格外清晰。
宋志明最后离开时,看见铜像的倒影正好落在广场东侧的"乡村振兴规划图"展板上。夜风送来远处播放的京剧《智取威虎山》唱段,老支书忽然想起主席那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不由得整了整胸前的党徽。
021952年深秋的曲阜孔林,金黄的银杏叶铺满了神道。毛主席踩着沙沙作响的落叶,突然停在一棵虬曲的古柏前。
"这棵树,怕是比孔老夫子小不了几岁吧?"主席抚摸着皲裂的树皮问道。陪同的曲阜县长刚要回答,寂静的林间突然炸响一声爆鸣,惊起满树乌鸦。
警卫班长一个箭步挡在主席身前,手枪已经上了膛。年轻的警卫员小孔——就是后来成为著名书法家的孔子玉——紧张得额头冒汗,却见主席轻轻拍了拍他肩膀:"小同志,你们曲阜的柏树还会放鞭炮?"
"报、报告主席!"侦查员气喘吁吁跑来,"是陈老总的吉普车爆胎了......"
人群里顿时响起此起彼伏的舒气声。主席却仰头望着树冠间惊飞的鸟群,若有所思:"你们看,这些鸟儿吓得四散,待会儿准要回巢。孔子的思想就像这老林子,有些鸟儿该飞走,有些枝桠该修剪——"他突然转向正在擦汗的县长,"但要是把整片林子砍光,可就连筑巢的木头都没喽!"
十二年后中南海的春节座谈会上,主席端起茶缸说起这段往事,引得满堂欢笑。教育家叶圣陶扶了扶眼镜正要接话,却见主席话锋一转:"叶公啊,你们编教材,可不能像孔夫子说的'民可使由之'那样搞愚民政策。"他忽然指着在座的眼科医生唐由之,"就像唐大夫的名字——要是病人问起病情,难道也说'不可使知之'?"
唐医生涨红了脸连连摆手,主席却已经哼着花鼓戏踱到窗前。窗外传来小学生们朗诵《论语》的清脆嗓音,他忽然转身敲了敲茶几:"孔子办私学打破贵族垄断,这是进步!但他又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这就是该扔的糟粕。"玻璃窗震得嗡嗡响,惊飞了窗外海棠树上的一对麻雀。
夕阳把主席的身影拉得很长,他望着墙上鲁迅手书的"横眉冷对千夫指"条幅,突然对秘书说:"明天告诉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论语选读》要把'有教无类'这句加粗印刷。"窗外的朗诵声正念到"三人行必有我师",暮色中飞回的麻雀,在琉璃瓦上踩出一串轻快的哒哒声。
来源:三联影咖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