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直播电商行业蓬勃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购物渠道。然而,在繁荣表象之下,直播间内假洋牌保健品泛滥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从虚构百年品牌历史,到伪造进口身份,再到夸大医疗功效,一些商家利用信息差和监管漏洞,将成本低廉的普通产品包装成高端进口货”不仅侵害了消费
【#直播间假洋牌泛滥何时休#?加强监管重建市场信任已刻不容缓】近年来,直播电商行业蓬勃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购物渠道。然而,在繁荣表象之下,直播间内假洋牌保健品泛滥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从虚构百年品牌历史,到伪造进口身份,再到夸大医疗功效,一些商家利用信息差和监管漏洞,将成本低廉的普通产品包装成高端进口货”不仅侵害了消费者权益,更对市场秩序造成了严重冲击。
根据中国新闻网最新报道,部分商家通过注册空壳公司、虚构原产国背景等手段,将国产保健品包装成百年洋品牌”例如,某品牌宣称源自瑞士百年实验室”实则在国内工厂生产,并通过外籍主播直播带货,配合保税仓发货等话术,营造进口正品的假象。更有甚者,在产品成分上做文章,虚标含量、夸大功效,将普通维生素包装成抗癌神药”,利用消费者对健康的焦虑心理牟取暴利。
另据央视财经报道,这些假洋牌往往利用消费者对海外渠道的信任,通过保税区一日游等操作,将国产商品伪造成进口产品。例如,某款宣称美国原装进口的鱼油,实际是国内小作坊生产,成本不足十元,却在直播间以数百元高价售出。此类乱象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经济利益,更可能因产品质量问题威胁健康安全。
假洋牌泛滥的背后,是监管体系与平台治理的双重失守。一方面,跨境电商的特殊模式为不法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保税仓发货、海外直邮等模式虽提升了物流效率,但若入仓审核流于形式,便可能成为假货的洗白通道”另一方面,部分直播平台对商家资质审核不严,对虚假宣传行为打击力度不足,甚至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纵容态度。
此外,消费者信息不对称也是乱象滋生的温床。多数消费者缺乏鉴别进口商品真伪的能力,对洋品牌的盲目信任被商家利用,导致劣质产品充斥市场。
要遏制直播间假洋牌乱象,亟须构建多方共治的监管体系。首先,监管部门应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跨境电商商品溯源机制,加大对虚假宣传、伪造产地等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强化保税仓入仓商品抽检,建立黑名单制度,让违规商家付出应有代价。
其次,直播平台须承担起主体责任。需建立严格的商家准入机制,对保健品等特殊品类实施前置审核,并利用技术手段监测直播内容,对夸大功效、伪造认证等行为零容忍。此外,平台还应建立便捷的消费者投诉渠道,对问题商品快速下架、对涉事主播永久封禁,形成有效震慑。
最后,消费者教育不可或缺。需通过媒体宣传、公益广告等方式,提升公众对进口商品鉴别能力,倡导理性消费观念,避免被洋品牌光环误导。
直播间不应成为法外之地,更不应是劣质商品的避风港。唯有监管部门、电商平台、消费者三方形成合力,才能斩断假洋牌的灰色产业链,重建市场信任。当每一场直播都能以真实为底色、以质量为基石,直播电商行业方能行稳致远,真正实现消费者与商家的双赢。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