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人类首个经证实的大王酸浆鱿(Mesonychoteuthis hamiltoni)天然栖息地观察记录。在位处南大西洋的南桑威奇群岛附近海域,施密特海洋研究所的“福克尔2号”科考船(Falkor(too))团队在600米深的水下拍摄到了一只30厘米长的大王酸
这是人类首个经证实的大王酸浆鱿(Mesonychoteuthis hamiltoni)天然栖息地观察记录。在位处南大西洋的南桑威奇群岛附近海域,施密特海洋研究所的“福克尔2号”科考船(Falkor(too))团队在600米深的水下拍摄到了一只30厘米长的大王酸浆鱿幼体。图源:ROV SUBASTIAN / SCHMIDT OCEAN INSTITUTE
撰文:Robin George Andrews
大王酸浆鱿,自然界最行踪莫测的生物,轻而易举就能登顶世界鱿鱼体型之最。100年前,人类根据抹香鲸胃容物中的遗骸首次确认了这种生物的存在。如今,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在它的天然海洋栖息地中拍摄到了该生物活的样子。
3月9日,施密特海洋研究所(Schmidt Ocean Institute,总部在美国)的“法尔科 2号”科考船(Falkor(too))正在南大西洋南桑威奇群岛附近冰冷的水域中探索,这是一项国际任务的一部分,旨在寻找海洋生物。当天,团队向600米深的水下部署了一架无人遥控潜水器,而一只大王酸浆鱿突然从潜水器的摄像头前漂浮而过。
经团队内外众多专家多轮勘验,科学家们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这是首支经证实的大王酸浆鱿在深海栖息地自在活动的视频。”奥克兰理工大学鱿鱼研究专家凯特•博尔斯塔德(Kat Bolstad)说。
这种动物预计能长到7米左右,体重在500公斤上下。不过面前这一只尚未超过30厘米。这让科学家们产生了另一个叫人惊讶的发现。
“它不是我们预想中的大王酸浆鱿巨怪,”独立科学家、玻璃研究蛸专家亚伦•埃文斯(Aaron Evans)说,“但它也不是鱿鱼宝宝。”从外形上的发育中期特征来看,“我们可以认为,它可能是一只青少年个体。”
迄今为止,一切有关这种通常十分硕大的动物的认识都拼凑自早期抹香鲸胃容物碎片以及少数在渔业活动中偶得的大王酸浆鱿尸体。既然现在已有一只在镜头前露面,许多有关该物种的行为与生物特征理论便能投入验证了。
在该领域的研究史上,“这真的是最激动人心的发现之一。”博尔斯塔德说。
一位鱿鱼专家形容最新发现的大王酸浆鱿是一位“青少年”,它初步展现出了成体特征,但身量只有最终指标——6米长,5000公斤——的零头。图源:ROV SUBASTIAN / SCHMIDT OCEAN INSTITUTE
贯穿历史的“大王”谜团
大王酸浆鱿属于克氏鱿科(Cranchiidae),亦常被称作“玻璃鱿鱼”。
它们在光线昏暗的海洋暮色带生活,身体常呈透明状,从而帮助它们躲避天敌、伏击猎物。伪装的实现要归功于名为“色素细胞”的囊状色素结构,这些结构通常保持收缩。其余不透明的身体部位则被发光器所掩盖,后者发出的光亮与透过海面落下的阳光差不多。
在已知的60种玻璃鱿鱼当中,大王酸浆鱿无疑是最神秘的一个。1925年,在设得兰群岛附近,海洋生物学家詹姆斯•埃里克•汉密尔顿(James Erik Hamilton)在一头抹香鲸的胃里发现了两条巨大的臂冠,首次发现了大王酸浆鱿。那些碎片被送至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同年,它们在那里被正式确认来自一个新物种。
1981年,苏联拖网渔船“尤里卡号”(Eureka)的船员在收网时意外捕获了一只长约5米的大王酸浆鱿。那个样本很快就死去了。据推测,它还没有完全成年。2003年,新西兰南部沿岸发现了一只死去大王酸浆鱿长达6米的浮尸。
2005年,南大西洋一艘渔船短暂钓上了一只大王酸浆鱿活体,留下了影像。随后,2007年,在南极洲附近的罗斯海,又一艘渔船意外捕获了一只活体样本(该样本受到了致命伤)。这条9米长的鱿鱼看起来是个发育完全的成体。
至此,尽管尚未有它们在真正的栖息地——南大洋和围绕着南极洲的深邃、开阔的海域——的影像证据,这些基本完整的样本已让科学家能拼凑出大王酸浆鱿的一些关键事实(或者说,至少是合理的假设)。
“我们知道,它是地球上最重的无脊椎动物。”博尔斯塔德说。年幼的大王酸浆鱿在浅水区游荡。随着年龄增加、身形快速变大,它们便可能沉入深渊。
凭借独特的触腕配置,大王酸浆鱿似乎能猎食亚南极的大型鱼类,包括小鳞犬牙南极鱼(别名南极鳕鱼)和其他鱿鱼。八只布满吸盘的腕足每只的中段都长着一对不可移动的大型钩爪,两条较长的触腕顶端则生有360度旋转的钩状结构。
尽管名字吓人,大王酸浆鱿却并非顶级掠食者:象海豹、企鹅和其他鱼类以它们幼崽为食,抹香鲸和睡鲨则捕食年轻个体和成年的大王酸浆鱿——尽管好几头抹香鲸身上的伤疤表明这些鱿鱼曾将它们拖入了地狱般的搏斗中。不过幸运的是,大王酸浆鱿有着全球最大的眼睛,足以从很远的地方发现鲸类体型的捕食者。
深海真容,百年求索
但死亡样本与海洋表面泛泛的视频片段能透露的只有这么多了。要真正认识这些奇妙生物的生命奥秘,科学家需要亲眼目睹它们在深海游弋的样子。
任何试图拍摄大王酸浆鱿真容的潜水器都面临挑战。而得益于那巨大的眼睛和警惕的天性,“早在被我们看到以前,它们就已经发现了我们,”博尔斯塔德说,“这些生物正主动避开我们。”
如今这项任务终于落到因发现众多海洋生命而闻名的“法尔科2号”科考船肩上了。
今年3月,船上的科学家派出了“苏巴斯蒂安号”(SuBastian)。这架无人遥控水下探测器可以潜入海面以下4800米。科学家用线缆操纵苏巴斯蒂安号,并为它配备了低照度拍摄系统,以便瞒过某些疑心过重的鱿鱼的视线。在这些准备下,苏巴斯蒂安号才得以在水下600米深处用镜头捕捉到那只游荡的大王酸浆鱿年轻个体。
“它很美丽,非同寻常。”埃塞克斯大学深海生态学家、“法尔科2号”海洋普查计划的旗舰探险领队米歇尔•泰勒(Michelle Taylor)说。泰勒团队迅速将高清影像记录传送给了博尔斯塔德和埃文斯,这些鱿鱼专家则认出了大王酸浆鱿的典型特征——包括触腕上特别的钩爪排列。
“我们太激动了,几乎喘不过气来。”埃文斯说。
这条影像仍处于重重审查之中,不过,有关大王酸浆鱿的多条理论已经得到了证实。
科学家在这只青少年鱿鱼个体身上看到了色素细胞——其他玻璃鱿鱼也有这种变色囊。这表明,“几乎可以肯定,它能让身子在完全透明——就像影像中大部分时长里那样——和不透明之间来回切换,很可能还可以精准控制身体特定区域的透明与否。”博尔斯塔德说。
“法尔科2号”船员的运气很足——仅用一套准备就发现了两种鱿鱼的秘密。早在2025年1月的另一次任务中,“苏巴斯蒂安号”前往南极半岛,探索这里新近裸露出的无冰海床会出现什么样的生命形态。它捕捉到一个引人注目的景象:一只冰川盔枪鱿(Galiteuthis glacialis)——另一个直到现在仍未在人们推断的自然栖息地中留下活体影像的物种。在水下685米的深处,它的腕足悬在脑袋上方,优雅地漂荡着——如此姿势也常见于其他玻璃鱿鱼。
这些发现表明,我们对深海及其居民的普遍看法,往往过于偏向“可怕”和“不祥”的一面。
“我们对深海的认知有些许失真,”新西兰蒂帕帕国家博物馆的鱼类展区负责人汤姆•林利(Thom Linley)说。好在如今凭借一些精妙的工程,再加上一点点运气,我们才得以逐渐认识到:“深海生物是如此脆弱,又如此瑰丽。”
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