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新亮相的通州区博物馆,不光展品增加一倍,还为市民提供更多公众空间,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运河上的通州”博物馆之旅系列活动同时启动,全方位展现通州深厚历史底蕴和博物馆的现代价值。
历时近半年的闭馆改造
5月13日
通州区博物馆正式焕新亮相
面向公众开放~
全新的展陈设计与空间规划,新增100余件(套)的文物藏品,压箱底儿的宝贝大方亮相,丰富多彩的文博系列活动……
重新亮相的通州区博物馆,不光展品增加一倍,还为市民提供更多公众空间,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运河上的通州”博物馆之旅系列活动同时启动,全方位展现通州深厚历史底蕴和博物馆的现代价值。
这座承载着通州历史记忆的场馆,正以崭新的姿态,向公众讲述着大运河畔的千年文脉故事。
记者在现场看到,升级改造后的博物馆布展格局也焕然一新,推出“左辅雄藩——通州历史文化展”主题展览。
整个展陈共分为四大部分,详细介绍了通州从古至今的历史性功能转变,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域文化特征,突出通州交通枢纽、水陆要会、军事要塞、京畿重镇的重要地位。
从早上开始,焕新回归的通州区博物馆里游客络绎不绝。
“以前经常路过门口,今天发现装修过后重新开放了,就想着进来转一转。”77岁的高大爷笑着说道,“这种四合院式的博物馆很有特色,里面绿树成荫,今天这么热的天,一进来就感觉凉快不少。刚才转了一圈,宝光寺铜钟、军粮经纪密符扇、《京鲁段运河源流图》等各种陈列特别精美,而且富有历史感,让我们这些通州人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的家乡。通州拥有这么多文化瑰宝,真是非常值得骄傲。”
来自石家庄的陈先生一家,趁着探亲的机会特意前来参观。
“我们去年就来过,这次来通州想顺便看看,惊喜地发现博物馆重新装修了。现在馆内分成四个区域,游览起来也更加清晰有条理,每个区域都有特色,陈列也比以前增加了很多,体现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内涵十分丰富,明显感受到通州区对博物馆建设的用心和重视。如果我朋友来通州,我一定会把这里推荐给他们。”陈先生说。
根据市民多样化的需求,通州区博物馆经过重新规划布局,在展品数量增加的基础上缩减了展陈面积,开辟出阅览室和社教室,为参观者提供更加多样化的便利服务。博物馆还将打造以数字化为基础的云博物馆,开发以密符扇为核心的文创产品,联合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等共同打造“运河上的通州”博物馆矩阵。
通州区博物馆不仅新增了各种珍贵文物,全面提升了馆内环境,还推出了全新季节限定版门票。
每一张门票都与一个特定的季节紧密相连,体现了与通州区博物馆特色相结合的独特设计,丁香花季敬颂春祺、密符扇季即颂夏安、宝光寺铜钟季谨祝秋绥、青花瓷季恭请冬禧,承载着博物馆对广大游客年复一年的美好祝愿。
根据当下季节,游客可领取到相对应的精美门票,这些门票不仅记录了四季的更迭,也成为了游客收藏的美好记忆。记者了解到,通州区博物馆免费参观游览,携带身份证进馆即可领取门票。
当天,“运河上的通州”博物馆之旅系列活动同步启动。
活动通过宝说运河、图说运河、画说运河、艺说运河四场多元化活动形式,全方位展现通州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博物馆的现代价值,让市民可感可参与。“运河上的通州·博物馆之旅”文化品牌致力于塑造独具地域魅力的文博IP,提升博物馆社会影响力与文化辐射力,为公众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
未来,博物馆还将面向社会征集大运河主题摄影作品,开启博物馆社教室、阅览室命名方案全民票选,不断加强与公众的互动沟通,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文化魅力,为通州及更广泛区域的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镇馆之宝携手新典藏
展品多一倍
通州南大街是通州区历史文化的聚集地之一,这里有历史悠久的十八个半截胡同,有让人食指大动的“小楼三焦”,数不清的角落等待探索。来到南大街,有处四合院您可别错过,这里就是通州区博物馆。
其实,通州区博物馆所在的二进制四合院本身就是文物。这套院落原是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的三官庙,几百年间先后成为民居、北京万国道德会通州分会等。抗日战争时期,这里被日寇占据;新中国成立前夕,通州市(当时隶属河北省)人民政府曾于此处办公。新中国成立后,东颐饭店曾在此营业,通县老干部管理处也在此办公,直到1991年10月,通县博物馆于此设立。
目前区博物馆展出的藏品中,既包含经典的“镇馆之宝”,又有新上展的精品文物。这些跨越不同历史时期的珍贵藏品,梳理出两千余年的通州历史发展脉络,为观众展开一幅灵动鲜活的历史长卷。
您踏入博物馆大门,一眼就能看到二进院中间的一尊巨钟,这便是“镇馆之宝”——宝光寺铜钟。
此番展陈改造,将它从屋内搬到了院落中间。铜钟铸造于明朝景泰年间,属宝光禅寺之物,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铜钟体量巨大,高1.7米,口径1.1米,重1.75吨,在北京地区实属罕见。
钟顶设置两个蒲牢(相传蒲牢为龙第四子,生性喜好鸣吼),相背连体作纽,俯身探颈,昂首凝眸,四臂肌劲,五爪力抓,十分生动形象。宝光寺铜钟铭文采用了梵、藏、汉三种文字,以及咒牌、种子字和真言三种形式,表明铜钟以汉藏交流为背景,在宗教信仰的传承、铭文秩序的表达、佛域空间的构建方面均具有鲜明特色。
另一件“镇馆之宝”位于第三展厅——馆内重点文物军粮经纪密符扇。
这也是十分珍贵的漕运文物,历史上由漕运时代的坐粮厅官员或巡仓御史掌管。扇面上符形类似汉字草书字体,每个符形下面多以小楷横书符号名称,符形与符号合起来为一组,是一名经纪人的代号,也称为密符。每名军粮经纪检验完粮食后会将漕粮装袋,然后在袋子上画出自己的密符,表示对这批漕粮负全责,也便于上级依符查验。
扇面上共有100个密符,其中地名、舟名、车名各1个,店铺名2个,花果瓜蔬名12个,日常用具名16个,鸟兽虫名17个,人名绰号50个。密符扇凝聚着古人的智慧结晶,是漕运时代的反腐利器,意义重大,此番改造依然位于展陈核心位置。
除了经典藏品外,本次新增亮相的珍贵文物也很有历史兴味。在第一展厅的第二单元,一座高约1.5米、宽约0.5米的石门赫然立于正中央,这是出土于卢庄村东汉墓的东汉砖墓刻像石门。
刻像石在江淮流域极多,但在北京地区很少见,尤其是早期刻像石更少。这座东汉砖墓石门为对扇门,纹饰分两个区域:墓室依照坐北朝南的原则建立,墓门朝南,因此上区刻南方神朱雀;下区刻持戟卫士,作为门神守卫墓门。周围刻内向三角纹。均采用减地刻法,线条洗练,主题突出,是北京地区罕见的汉代刻像石,极为珍贵。据判断,该文物应是经漕运从南方传到通州,为运河文化的产物。
在东汉砖墓刻像石门旁边的展柜里,还有一尊萌态十足的镇墓兽。
它不同于常见的镇墓兽造型或华丽夸张,或威猛诡谲,这尊镇墓兽呈蹲坐姿势,外形酷似石狮,但头上长有双角,嘴巴张开,形似大笑,十分有趣。
凭借造型萌出圈的还有汉釉陶狗。
虽然尾巴、腿等处有明显的修补痕迹,但并不影响其乖巧可爱的外形,这可是当年汉代匠人纯手工捏制的。
位于第二展厅的辽三彩人物俑造型也很有意思。人俑身着绿釉长袍,发髻高高盘起,但手里捧着的竟是一只熟食整鸭,让人不禁浮想联翩。
燃灯塔是北京地区创建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佛塔之一,也是“运河四大名塔”之一,作为大运河北段以及通州的标志,博物馆新增了独立展柜用来展示燃灯塔文物。
展柜内有5枚塔铃、2块砖雕、1面铜镜、1块砖刻和1幅版画,均为燃灯塔遗物。细心的参观者可能发现,这些塔铃上有大小不一的孔,工作人员介绍,小孔是由于铸造工艺自然形成的,而大孔则是被子弹射穿造成的,也是这块土地经历战争年代的铁证。
由于每个塔铃的金属含量不同,因此硬度也不一样,含铜量高的塔铃被射穿,破口会呈现外翻状,而含锡量高的塔铃则会出现一个规整的圆洞。
在第三展厅的转角处,一组金灿灿的饰品格外引人注意,这组金饰为明代文物,均出自胡家垡村西北宫女坟。
上层的金凤冠造型饱满,工艺繁复,镶嵌多颗红宝石、蓝宝石和珍珠;下层是两条嵌宝石金龙、两条嵌宝石金凤和一些碎金饰件,“金龙”和“金凤”均镶嵌宝石和珍珠,造型精美,栩栩如生,纹饰细节丰富。
但是一座宫女坟为何能出土如此多的价值连城的金饰品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明朝统治者对民间使用黄金不做严格把控,只要是有钱人家,就可以购买金饰,结婚时甚至可以向官府借仪仗,坐八抬大轿出嫁。因此,一位宫女拥有如此多的金饰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大方亮家底儿
开辟文化活动空间
改造前,通州区博物馆从北门进入,由南门离开。如今,博物馆的入口和出口都改成了南门。
通州区博物馆馆长李自强介绍,博物馆的南门紧邻周边的两个停车场,驾车来馆十分便利。而且,南门两侧有不少商业和餐饮,参观完毕后游客也可以去周边休息。“北门紧邻新华大街,如果有团队游客也可以从北门进入,南门外的道路比较狭窄。”
走进改造后的博物馆,“左辅雄藩”四个字映入眼帘,这是通州区博物馆的展陈主题。李自强介绍,“左辅”指的是通州的方位与功能,北京城坐北朝南,通州位于北京的东侧即是左侧,而“辅”是指通州区在东边辅佐京城。“雄藩”指的是通州的地理位置,北京的东南部是平原,想要进入北京,必定要走通州,揭示了通州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展陈是博物馆的核心,通州区博物馆以时间为轴,从先秦时期的生活遗迹,到西汉建置,再到金代改叫通州,最终到明清时期漕运通济……全新展陈详尽展现了通州历史。
“改造前,博物馆用单独一个展厅介绍通州漕运文化,其他几个展厅介绍各个时代历史,这会让参观的体验有些割裂。现在,我们将漕运文化融入各个朝代中,参观者不仅可以了解通州的变化,也可以一窥漕运在通州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李自强说。
目前,通州区有近20家备案博物馆与类博物馆,区博物馆是唯一系统介绍全区历史文化之地,馆陈可谓亮尽家底。
汉代的镇墓兽与石制墓门、清代的青花大缸与乾隆年间官窑青花瓷碗等通州出土文物均为首次亮相,再加上军粮经纪密符扇、木制验粮盘、宝光寺铜钟等“老朋友”。
如今馆内展出文物189件(套),比原来多出100余件(套)。
展品多了一倍,但是展览面积却变小了。以前博物馆有6个空间可以展览文物,如今“左辅雄藩”展览只占4处空间,面积不过300平方米,其余两个房间则辟为阅览空间与社教空间。
“去年通州区博物馆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在全市区级博物馆中排名靠前,博物馆的可用面积却太小了。考虑到博物馆已经超出了传统功能,所以我们将有限的面积开辟出了活动空间。”李自强说,不少博物馆除了展览,还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同时提供休息和餐食,这些都是博物馆的创新,也是吸引客流的办法。新开辟的活动空间会举办文化讲解等,丰富博物馆业态。此外,通州区博物馆的文创空间也将在年内亮相。
还有一个好消息,新改造的通州区博物馆将取消预约,游客可以直接凭身份证进入。如遇人流量过大时,博物馆将采取限流措施。
“博物馆之旅”系列活动
精彩纷呈
通州区博物馆在焕新开馆之际,结合5·18国际博物馆日,以“运河上的通州”为主线,策划推出“博物馆之旅”系列活动,通过宝说运河、画说运河、图说运河、艺说运河四场多元化活动,全方位展现通州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博物馆的现代价值。通过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博IP,进一步增强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与文化传播力,为市民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第一场活动为“宝”说运河——馆藏文物讲运河
通过文物展陈与专业讲解带领观众探寻大运河的文化脉络,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大运河为通州带来了商贾繁华,更孕育了不少珍贵文物。
本次活动通过组织观众参观博物馆运河主题文物,结合专家深度讲解,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引导市民深刻认识传承、弘扬及创新发展运河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二场活动为“画”说运河——名画名人绘运河
京杭大运河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作为“活态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时代价值。通过邀请熟悉大运河的专家学者或擅长文化科普的网络大V,结合运河名画分析运河与城镇的发展演变,对博物馆馆藏未展出的名家名画,进行展示并做重点解析,深化公众对运河文化的认知。
第三场活动为“图”说运河——运河照片赞运河
为传承运河文化,展现古今交融的独特魅力,构建公众参与的文化传播矩阵,举办运河主题摄影征集活动。
活动分古韵遗迹组和当代风貌组,通过镜头记录运河的历史沉淀与时代新貌。此外,还将开展颁奖仪式、专家点评、沙龙活动等环节,通过老照片解读运河文化,分享拍摄技巧,进一步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遗产价值。
第四场活动为“艺”说运河——非遗技艺忆运河
大运河贯通南北,通州的不少非遗技艺都是从南方沿着运河传来,在通州扎根。活动现场将邀请到非遗传承人进行文艺展演,同时设置非遗技艺体验环节,观众可以亲自参与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感受非遗的文化魅力。通过展现传统工艺,唤醒公众对运河文化的情感共鸣。
温馨提示
开馆时间为
每周二至周日
9:00-17:00
参观日16:30停止入馆
每周一闭馆
节假日正常开馆
请游客调整好游览时间~
通州博物馆免费参观,必须凭有效身份证件兑换门票。
馆内提供语音导览器,押金100元,离馆退还。人工讲解服务只限团体参观。
责任编辑 韩欣宇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