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条记录长郡湘潭高新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向荣华与学生玩“老鹰捉小鸡”游戏的视频在湘潭市民朋友圈热传。视频中,师生在阳光下共同游戏的场景,被网友称为“教育最美的风景。”
华声在线5月13日讯(通讯员 李柏言 马良)近日,一条记录长郡湘潭高新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向荣华与学生玩“老鹰捉小鸡”游戏的视频在湘潭市民朋友圈热传。视频中,师生在阳光下共同游戏的场景,被网友称为“教育最美的风景。”
5月8日,当我们专访向荣华时,恰又遇上了几个孩子聚在不大的校长室里舞着自制的彩纸狮头,他正聚精会神地为孩子们敲着鼓点。这样的场景在这间不足10平的办公室里已成常态。每到课间,孩子们可以带着才艺、作品甚至烦恼推门而入,办公室随时可能变成相声舞台、科学实验室或辩论赛场,孩子说,在这里他们有一个最忠实的观众。
从讲台到舞台:让每个孩子站在聚光灯下
向荣华的教育生涯始于1991年,从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他先后任教株洲电力机车厂第一小学、株洲市九方小学、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小学、长沙麓山兰亭实验小学、长郡湘潭高新实验小学,从班主任、年级组长、教务主任、副校长至校长。
生于教师之家,向荣华对于职业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从小耳濡目染,他对教师这份职业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在他看来,教师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是传承知识和文化,塑造未来和希望的重要角色。
在从教的三十多年里,向荣华始终保持着对教育的热情和执着。他深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己的天赋和潜力,而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发现和挖掘这些潜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
“明星榜”上的教育智慧:他在班级设立“朗读之星”“科学之星”“体育之星”等多元评价体系,确保每个孩子至少有一次“高光时刻”。“万书汇”里的全员狂欢:他策划的“万书汇开讲啦”活动,从徽标设计到主题演讲,100%学生参与,让内向的孩子也能自信登台。“陪练式”成长:在课间,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运会,不仅当教练还当“陪练”,以此带动学生积极锻炼身体,热爱体育;为了鼓励孩子们学习器乐,他自学笛子、小号、萨克斯,虽自嘲“水平不高”,却成了最受欢迎的“孩子王”。让文字成为孩子成长的年轮:他辅导学生习作,让学生体验享受写作的快乐,带学生参加比赛获长沙市特等奖。当孩子们毕业时他将各自最满意的作品收集起来,装订成册,永久珍藏。
他始终坚信:“教育不是修剪枝叶,而是让每朵花按照自己的方式绽放。”
从“跨界教师”到“学术型校长”
向荣华的教育生涯充满“跨界”色彩,根据学校安排及需要,他从数学教师接手信息技术教学,再到语文骨干教师。他将每一个学科或者岗位的转换,视作一次成长的机遇,不断挑战自我,深耕细作。
在担任数学教师时期,他首创“预习自学辅导法”,自编铅印杂志《我们的教和学》,让学生和教师同时成为课程的研发者。
在任教信息技术期间,他先后参加湖南省首届计算机辅助教学说课比赛,拿下湖南省信息技术教学比赛大奖。
在任教最久的语文教师岗位上,他更是将这份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发挥到了极致。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他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先后运用“鱼骨头阅读法”“飞鸟习作法”等独特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自由表达思想。他撰写了20多篇“下水文”示范,其中《包馄饨》获省级二等奖;开发录制的五十多个语文知识微视频,发布在芒果TV快乐看、微信视频号等平台中,点击量达700万次以上。
他撰写的20余篇论文获省市奖励,并在《山西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课外语文》等权威专业杂志上公开发表论文15篇,工作之余勤于练笔,总结整理,先后写下近200万字的文字,并选择部分结集成册,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等单位出版《爱在首位的教育》《趣读生慧》《俗话四大名著》等个人专著5部,合作编辑出版读物4部,开发实施各类培训课程5个,与广大家长、教师、社会各界人士交流20场次以上,其中“基于迈孚课堂理念的高效课堂‘四化’建设”获岳麓区教师培训课程一等奖,论文《依托“四化”建设,打造高效课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首届中小学教材论坛上书面交流,并被收录进万方数据库。
他根据四大名著开发的6大导读分享课程,先后在长沙、株洲、怀化、邵阳等地的学校传播宣讲,尤其担任岳麓区委宣传部组织的“百人千场”大宣讲活动讲师后,连续两年多次结合四大名著,为该区机关、街道、学校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传统文化正能量。他应邀录制的微课《〈水浒传〉之小学生如何读水浒》点击总量达400万人次,成为不少中小学生的“追剧”素材。
掌舵新校:做有温度的“阳光教育”
2023年8月接任长郡湘潭高新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后,向荣华结合多年教学管理经验,以“爱在首位的教育”为理念,提出了长郡实小“12345”教育模式,旨在打造长郡实小以劳动教育为纽带,融合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的“阳光荷品教育”,即:一个目标理念,让每一个孩子阳光健康,做自信豪迈的中国人;两条主线,培养学生和发展教师;“三全育人”机制,全员参与、全过程监管、全方位覆盖,让每个环节都成为学生成长的“营养剂”;“4+N四维课程”体系,即基础必修型课程、拓展丰富型课程、活动实践型课程、环境熏陶型课程;五育并举,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中的爱不是感性泛滥,而是专业的系统构建。向荣华以红色文化铸魂,引入“莲池”活水,将长郡麓山的教育文化底蕴与湘潭红色文化摇篮的区位优势紧密结合,独创了“红莲先锋”党建品牌和“红小莲”德育品牌,以“莲文化”浸润校园空间,用社会实践激活学生潜能。截至今年2月,学校增容至47个建制班,2334位学生。教师团队稳定至127人,其中有省市区优秀教师(德育工作者、班主任)15人,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18人,中小学高级教师 6人。
学校先后荣获“湘潭高新区2021—2022年度巾帼文明岗”“湘潭市绿色学校”“湘潭日报社小记者工作先进单位”,湘潭市青少年科普“六个一”主题系列“优秀组织单位”,湘潭市少年儿童发明奖“优秀组织单位”,湘潭市“网球特色”学校,2023年湖南省阅美湖湘阅读大赛书香校园,湘潭市2024年幼小科学衔接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漫步长郡实小,每一处空间都暗藏着教育的巧思和暖心的设计。“阳光暖心屋”为晚归早到的孩子提供了避风的港湾;“红小莲宣讲处”是孩子们分享知识和收获的舞台;“阳光大道”两侧的游戏地画让孩子们在课间也能享受游戏的乐趣,释放天性;“失物招领”爱心驿站,形成“人人争做小雷锋”的校园风尚;劳动实践基地,鼓励各班级承包“责任田”,种植花卉蔬果,将劳动成果制成“孝心礼盒”赠社区孤寡老人,收获义卖所得则捐助需要帮助的人们;校园上空,回响着小荷花广播电视台的清脆童声,那是孩子们用自己的声音讲述身边的故事,传递正能量;向荣华的固定节目《三全育人阳光谈》也成了校广播电视台收听、收看率最高的节目和家校共育的平台。
校园内,“莲池”的涟漪映照着孩子们的笑脸,“莲廉文化楼道”镌刻有《爱莲说》和毛泽东诗词,装饰有齐白石荷花造型的室外灯柱,以及楼道里的“廉”书画作品等文化景观,形成沉浸式教育场域,真正做到了“一步一景皆育人”,进一步强化了环境育人的实效。向荣华说:“教育要像这莲池——水面给孩子们欢乐,水下给根系养分。我们既要看得见灿烂的笑脸,也要守得住成长的静默时光。”
为鼓励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合伙人,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大讲堂,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走进课堂,为学生呈现多元化职业画卷,拓宽学生视野,辅助学生做好学业与职业规划前置准备,同时深度融合家校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以“每月成长档案”的形式,由班主任精心制作班级月刊,图文并茂呈现学生学习动态、实践活动剪影及成长闪光点,家长通过“反馈专栏”提交观察心得,形成“校情传递—家情回应”的双向互动机制。此外,学校还设立了家长志愿者团队,让家长有机会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和特殊活动中,如每日护学岗、社区“红小莲服务站”等,让家长成为学校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设置的校长接待日,每周二,向荣华会固定接待师生访谈,每个学期带领团队走进学生家庭,与家长心连心。
“德育不是刻板的训导,而是要让美好的品格像莲香一样自然浸润心田。”如今在长郡实小的校园里,以“校长思政课”为核心,红莲环境课程、儿童礼养成课程、长麓五彩莲社会实践课程为抓手,以《红莲争章手册》为评价体系的“红小莲”已不仅是德育品牌,更成为学生们的一种成长信仰——在这里,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朵品格之花。
“荷韵”铸魂:“红莲”师生双成长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湘潭长郡实小以“莲”为精神图腾,构建了“荷韵铸魂—沐荷提能—先锋践行”三位一体的教师成长体系,打造出一支兼具红色信仰与专业智慧的“红莲”教师队伍。
“荷韵”铸魂,筑牢信仰之基:学校强化思想领航工程,通过开设“荷韵讲堂”,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12次,深入解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理念。开展红色主题党日活动,组织教师参观毛泽东同志故居、王震故居等红色教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党员教师的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沐荷”提能,锻造专业之刃:学校实施教师专业发展“沐荷工程”阶梯式培养计划,助力队伍建设,促进党建工作与教师发展深度融合。开展了多次教学研讨、24堂示范课、组建62对师徒,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教学改革,湘潭市级5个课题目前均在研究中,共同探索创新阳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搭建教师培训平台,邀请校内外骨干精英、学科带头人进行了16次培训指导,拓宽教师的教育视野,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先锋”践行,彰显担当之为:学校设立“党员教师示范岗”,引导党员教师在教育教学、班级管理、课程改革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向荣华、阳敏、阳欣妮、周俏等14名党员带头上示范课、公开课,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为其他教师树立榜样。组织党员教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关爱留守儿童、学困生帮扶、社区教育服务等,切实为师生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教师们纷纷感慨:“在这里,我们既是种莲人,也是那朵被教育理想滋养的莲”。
结语:教育者的“不变”与“变”
从粉笔灰染白鬓角的青年教师,到掌舵区域名校的教育行者,向荣华的身份在变——教师、班主任、教务主任、副校长、校长、书记;但他的内核未变——让孩子站在舞台中央,让教育回归人的成长。
从每天早上的校门迎候,到课程体系的科学设计;从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到教育资源的生态整合,向荣华践行的爱在首位的教育,正在让长郡实小变成孩子们“长大的理想国”。正如他所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是种子的萌发,不是零件的组装。”当教育剥离功利外壳,最本真的育人智慧会自然显现。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