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周六有时间吗,过来面试。”电话里的声音带着新闻人的干脆利落,像一把钥匙,轻轻叩开了我与报社的缘分之门。十年前丰收的季节,我攥着简历站在报社楼,看似寻常的面试,正悄悄为我推开一扇通往“食安”的大门,感谢报社创办人、社长朱长学先生和我的分管领导牛春安副社长给予
(作者:中国食品安全报社记者刘延正)“你周六有时间吗,过来面试。”电话里的声音带着新闻人的干脆利落,像一把钥匙,轻轻叩开了我与报社的缘分之门。十年前丰收的季节,我攥着简历站在报社楼,看似寻常的面试,正悄悄为我推开一扇通往“食安”的大门,感谢报社创办人、社长朱长学先生和我的分管领导牛春安副社长给予的平台和机会。
初遇,新媒体浪潮中的一粒沙。进入报社被分到新媒体部门,彼时移动互联网浪潮正拍打着传统媒体堤岸,我们在摸索中搭建新媒体矩阵、试水微信公众号,为时效性和读者阅读习惯,连续一年半每天早上六点编辑内容,却因长时间睡眠不足导致脑供血不足晕倒。后来,朱社长常说:“安全第一,健康唯一”。
蜕变,在多岗位流转中汲取养分。从新媒体到编辑部,从经管会到监管信息办,再到兼任记者部、研究室等部门的工作,每次岗位变迁都是成长的刻度,领导指引则是蜕变的养分。这些年,社长的“时习之音”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工作与生活的双重维度,办活动时强调的“量化细化、责任到人”,让我学会用系统化思维把控每个细节;而“利他融合、换位思考,制造和谐愉快,帮人排忧解难,学会放感情高利贷”的处世哲学,则教会我以善意链接职场与人生。
期许,让每一个字都成为时代的刻度。我的十年,最珍贵的不是信良记在面对消费者对保质期质疑时我写的《小龙虾保质期18个月有没有问题?看看专家怎么说》;不是为了呼吁行业跳出内卷怪圈,写下的那篇《食品行业应打破内卷枷锁,重塑良性竞争格局》;也不是熬夜写的信息大会的方案、“两员”工作、参与十年的食安大会;而是我与行业共成长的深度参与,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以笔推动行业进步”的重量,这种珍贵源于一个记者对“记录和监督”的超越,我们不仅是观察者、记录者,也是传播者,推动者。
在朱社长的带领下,三十岁的报社像一位正值壮年的行者,脚步坚定从容。作为同行十年的我,想对社长说:谢谢您让我的十年与“安全”“健康”“初心”紧紧相连。下一个十年,愿能以笔为刃剖开谣言迷雾;以纸为盾守护消费者的安全。
若干年后,翻开泛黄报纸,看见自己的文字曾在某个清晨,照亮读者厨房的窗台。这,大概就是新闻工作者最浪漫的勋章。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