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寻访转世的达摩祖师,重逢时的一句话让众人泪如雨下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4 10:35 2

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梁高僧传》《景德传灯录》《传心法要》《六祖坛经》《心经》《达摩祖师传》《佛光山志》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梁高僧传》《景德传灯录》《传心法要》《六祖坛经》《心经》《达摩祖师传》《佛光山志》

达摩祖师,禅宗初祖,中国佛教史上的关键人物。

一千五百多年前,他从西天竺跋涉万里来到中土,面壁九年,一苇渡江,传法慧可,开创了中国禅宗的法脉。

他的故事早已成为佛门千古流传的公案,而关于他转世的传说更是让无数求法者心生向往。

到底达摩祖师是否真有转世?

若是相逢,又会说些什么呢?

星云大师是当代著名高僧,佛光山开山祖师,一生致力于人间佛教的弘扬。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星云大师曾到五台山礼佛,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能够公开朝圣已属不易。

当时的五台山刚刚对外开放不久,许多寺庙还在修缮中。

星云大师一行人在清凉寺住下,这里是当年文殊菩萨显圣之地,更是达摩祖师曾经驻锡之所。

那一晚,星云大师在禅房中打坐。夜深人静时,忽闻窗外有人轻叩,开门一看,只见一位身穿破旧僧衣的老僧站在月光下。老僧眉毛雪白,面色黝黑,双目炯炯有神,手持一只破碗,背上背着一只破鞋。

“老和尚深夜来访,有何见教?”星云大师合掌问道。

老僧不答,只是意味深长地看了星云大师一眼,然后转身离去。星云大师觉得此人面相奇特,气度非凡,连忙跟了出去,却见老僧的身影已在远处的山路上,虽然星云大师健步如飞,却始终无法追上。

回到禅房,星云大师思索着这位老僧的身份。

翌日清晨,他向寺中的住持请教。

住持听后神色凝重,说道:“大师所遇非比寻常。

据《五台山志》记载,达摩祖师曾在此地留下预言,说他会在特定的时节再度显现。

依您描述的形貌,手持破碗,背负破鞋,正是达摩祖师的标志。”

星云大师闻言心中一震。

达摩祖师在《血脉论》中曾说:“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这指的是禅宗将如梅花般在中土开五叶,而当五叶俱开时,佛法将自然成熟。

如今禅宗已传承了一千五百多年,难道达摩祖师真的转世重来了吗?

星云大师决心寻访这位神秘老僧。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走遍五台山的大小寺庙,向僧人和游客打听,可始终没有收获。

就在星云大师准备离开五台山的前一天,他决定再去清凉寺后山的达摩洞一探。

传说当年达摩祖师曾在此洞面壁修行。

初秋的五台山,山风微凉。

星云大师独自一人拾级而上,来到半山腰的达摩洞前。

洞口长满了青苔,看上去已久无人至。

星云大师正要转身,突然听到洞内传来诵经声,那声音低沉而有力,如大海波涛,又如晨钟暮鼓,震撼人心。

“是谁在洞中?”星云大师试探着问道。

诵经声戛然而止,随后传来沙哑的声音:“寻人不如寻己,觅师不如觅心。”

星云大师一听这话,立刻明白洞中必是大德。他恭敬地合掌,道:“弟子愚钝,还请师父指点。”

洞中老僧慢慢走出,正是那夜来访的神秘人。只见他背着手,目光如炬,直视星云大师:“汝今为何来寻老衲?”

星云大师坦诚地答道:“弟子听闻祖师可能转世重来,心中生起寻访之念。若得一见,实乃累世福缘。”

老僧听罢,忽然大笑起来:“处处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汝等今日之禅宗,可是吾当年传来之意?”

星云大师被问得哑口无言。他想起达摩祖师当年“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再看如今的禅宗宗派林立,讲经说法、著书立说者众,是否已偏离了达摩祖师的本意?

似乎看透了星云大师的心思,老僧面容和善起来:“吾不责汝。一花开五叶,各有各的芬芳。只是莫忘初心,莫忘本来面目。”

老僧说着,从怀中取出一串佛珠递给星云大师:“此物与汝有缘。他日若有疑惑,持此珠入定,或可得见本心。”

星云大师双手接过佛珠,只见珠子乌黑发亮,看上去已有千年历史,每颗珠子上都刻有细小的梵文。他正想细看,不料再抬头时,老僧已不见踪影。

这次五台山之行后,星云大师将此事记录在他的修行日记中,但并未公开。直到多年后的一次禅七法会上,一位居士问及达摩祖师的公案,星云大师才首次讲述了这段经历。

法会上座无虚席,众人听得如痴如醉。当星云大师讲到与老僧相遇的情景时,有弟子问道:“师父,您怎么确定那位老僧就是达摩祖师的转世?”

星云大师摇头笑道:“无需确定,也无需执着。佛法重在明心见性,不在形相上分别。当时那位老僧最后对我说的一句话,让我至今难忘。”

“是什么话?”众人齐声问道,个个睁大眼睛,期待着答案。

星云大师沉默良久,面露复杂之色:“那位老僧最后对我说……”

这位老僧望着星云大师的眼睛,语重心长地说道:“我从未离去,只是你们忘了回头看。禅心就在日用中,何必向外求?水是水,山是山,饥来吃饭困来眠,这才是达摩西来意。”

这句话一出,法会上的许多老修行顿时泪流满面。这正是禅宗最本质的教导,也是达摩祖师千年前就传下的心法。星云大师回忆道,当时他也不禁湿了眼眶,因为这句话直指本心,打破了他多年的执着和分别。

事实上,达摩祖师的传承从未中断。

正如《坛经》中六祖慧能所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在五祖传六祖的衣钵时曾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达摩西来,本意何在?不在语言文字上,不在寺院山林中,更不在神通变化里。他所传的心法,就是让人放下外在的执着,直接明了自己的本心。

根据《传心法要》记载,达摩祖师当年对二祖慧可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这就是著名的“壁观”修行法。

所谓“壁观”,并非真的只是对着墙壁发呆,而是指心如墙壁般不为外物所动,不起分别妄想。

在《六祖坛经》中有这样的记载:“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与达摩祖师的教导一脉相承。达摩传法的核心,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星云大师后来在《星云日记》中写道:“那次相遇让我明白,所谓的寻访转世高僧,其实是在寻找我们自己的本心。达摩祖师从未离去,他的心法就在每个人的心中。”

对于佛教徒而言,生死轮回是基本教义,高僧转世也并非不可能。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体悟佛法,认识自己的本心。正如《心经》所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万法皆空,但又不离万法而求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寻师访道的真正意义不在外求,而在内照。

达摩祖师的法脉,不在于形式的传承,而在于心法的延续。

无论是星云大师还是达摩祖师,他们都在提醒我们:返照自心,回归本源,才是修行的究竟之道。

‌‌​​‌​‌​​‌‌‌‌​‌​​‌​​​​‌​​‌‌​​​‌​​‌‌​‌​‌‌​​‌‌‌​‌‌​​‌​​​‌‌​​​‌‌‌‌‌​​​‌‌‌‌‌​​​‌‌‌

来源:人间烟火书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