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暨《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十卷本)理论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4 14:27 13

摘要:5月1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与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暨《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十卷本)理论研讨会”举行。来自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

5月1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与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暨《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十卷本)理论研讨会”举行。来自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华辉,中国金融出版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波,中国金融出版社资深编辑、《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十卷本)责任编辑王君,国家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出席,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新业主持。

张东刚表示,新形势下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既是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有效破解资本市场矛盾问题的必然选择。《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十卷本)以其独特的视角聚焦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系统构建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框架,充分凝结了对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展望的深刻思考,为中国特色资本市场理论研究树立起一道学术标杆,为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期待各位专家学者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碰撞思想、凝聚共识,筑牢理论之基、为资本市场发展聚智,夯实学科之本、为资本市场发展聚能,广培人才之源、为资本市场发展聚力。

杨华辉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资本市场改革发展被提升到战略高度。从证券行业视角出发,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可从“以注册制改革深化为引擎、以‘五篇大文章’为战略坐标、以高水平开放为路径、以法治化建设为基石”四个方向发力,共同驱动实现资本市场向创新服务型市场转型升级。他表示,资本市场改革永不止步,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必将持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关键性支撑。

陈波表示,中国金融出版社成立近70年来,与中国人民大学保持长期紧密合作。《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十卷本)全书约350万字,收录吴晓求教授18年间的学术成果,涉及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等重大议题,以及金融改革、市场开放、金融强国建设等方面的开创性见解。期待与更多专家学者建立、保持合作关系,传播金融学术最新动态。

王君表示,《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十卷本)收录了吴晓求教授18年间的388篇学术与评论文章,系统展现其在资本市场研究中的深刻洞察。该书聚焦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逻辑,探讨金融结构、金融强国等关键议题,也涵盖对宏观经济与高等教育的独到见解。

吴晓求表示,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如何推进其改革与发展是重要研究主题。中国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决定了金融结构性的变革,资本市场定位要由融资的市场向投资的市场转变。希望《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十卷本)能够帮助社会各界更清晰地认识理解资本市场运行规律,为完善市场机制、保护投资者权益提供理论参考,助力构建更具活力的现代金融体系。

郑新业主持

在专家研讨环节,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中国证监会原副主席屠光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高培勇,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丁志杰,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梁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吴卫星,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刘莉亚,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教授王国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瞿强等学者围绕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讨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国家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庄毓敏主持。

屠光绍指出,本次研讨会体现了学术研究资本市场发展进程的同步并行、展示了资本市场理论体系与资本市场实践活动的密切互动、也说明了资本市场学术研究机构与资本市场其他参与主体的协同效应。他同时表示,十卷本揭示了资本市场发展的三大逻辑关系:一是资本市场发展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逻辑关系。二是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建设与资本市场作用的逻辑关系。三是资本市场的健全成熟与资本市场生态体系的逻辑关系。他认为,十卷本在整个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当中具有重要价值,期待吴晓求教授更多著作的问世。

高培勇指出,十卷本梳理了诸多理论逻辑,聚焦资本市场的稳定、信心与预期问题,这与当前资本市场实践关注的重点契合。随着经济发展,预期和信心问题已成为主导资本市场变化的关键因素。资本市场发展应将预期因素纳入分析、监测体系,把预期管理作为监管重点,落实到体制机制层面。当前资本市场制度改革,不仅要注重供需平衡调控,更要重视预期管理和引导,实现稳预期、强信心与稳股市、稳经济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

李稻葵指出,资本市场作为各方利益交汇的枢纽,其培育难度远超制造业。当前,政府在资本市场领域的激励机制尚需完善,且该市场产品期限长、参与主体多、结构复杂。因此,他建议进一步强化监管的独立性、长期性、多元性与专业性,以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助力其迈向世界领先水平,正如中国制造业的成功崛起一样。最后李稻葵强调,吴晓求教授坚定追求、坚持真理和厚德为人具有感召力的精神值得学习。

丁志杰分享了他对经济理论及美国债务问题的见解。他认为理论逻辑对实践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指导价值,能够修正实践路径,规避方向性错误。在“美国对外债务是如何形成的”演讲中,他强调,2024年高达24万亿美元的对外净债务是美国乃至全球的重大隐患,错不在美元作为国际货币,而是美国滥用国际货币特权;美国需要调整没错,但错在让其他国家买单。面对全球化周期转变与中美博弈,中国需审慎应对。

吴卫星表示,吴晓求教授的研究紧贴中国金融改革实践,致力于基础制度建设和市场生态完善,为资本市场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吴晓求教授的研究特点:一是终身学习,深化资本市场理论,尤其在金融市场流动性等领域;二是实践导向,聚焦重大现实问题,促进学术与实践结合;三是法治建设,将法治理念融入学术与教育管理;四是创新人才培养,完善金融专硕体系,教学成果获国家级认可。

刘莉亚指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助推上市公司回购,提升流动性和回购规模,但政策在规范企业操作方面仍有不足:部分企业仅发布回购公告却未落实方案,存在“广告化”倾向;市场对资质模糊企业反应平淡,反映投资者甄别不足。对此,她建议动态挂钩再贷款利率与企业实际回购表现,通过差异化利率遏制道德风险;同时构建上市公司信用评级体系,优先为治理规范、履约良好的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推动资本市场良性循环。

王涵表示,百年变局下,资本市场需助力中国企业国际化,要为创新企业匹配长期、耐心与容错资本,要提供适配养老资产。资本市场改革一是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以政府资金优势培育“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容错资本”。二是金融机构要平衡“功能性”与“盈利性”,强化中介功能,超越短期盈亏,打造国际竞争力市场。三是弘扬企业家精神和法治精神,扭转企业“重融资、轻回报”倾向,推动资本市场迈向创新发展。

王国刚分享“中国资本市场理论逻辑” 的两点体会。一是理论源于实践且需随实践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研究不能照搬西方理论,因其与中国实际多有不符,且西方理论本就薄弱。中国资本市场在实践中探索理论逻辑,当前应从初期服务企业融资的定位,转向以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为主要方向。二是中国资本市场仍处于初步阶段,作为连接货币政策与百姓、企业需求的 “枢纽”,其理论逻辑尚不成熟,需构建中国特色金融理论,寄望年轻学者接力探索。

赵锡军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在资本市场领域的研究成果来之不易,吴晓求教授《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十卷本著作及后续《资本市场论坛报告》三十卷本,系统地展现了有关研究成果,也为我国资本市场研究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赵锡军认为,吴晓求教授提出的资本市场“三化”(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理念,为资本市场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需要进行深入思考与审慎规划。

瞿强指出,中国资本市场的核心问题始终在于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他认为,在强政府体制下,资本市场容易成为政策工具,而制度建设更为重要。制度建设过程中,市场波动对政府及央行政策的影响成为新的问题。针对市场干预政策,他分析了国内外央行的不同模式。并提出政府未来对市场干预的目标、着力点、工具、效果等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空间。

庄毓敏主持

最后,吴晓求院长在会议致谢环节表示,研究重要、呼唤与启蒙更不可或缺。他感谢多位学术同仁的长期支持,并介绍正在撰写通俗读物《金融的价值》,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向社会传达金融的真正意义。同时,他预告《中国资本市场三十年》三十卷本即将出版,诚邀各方关注与参与。

《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十卷本)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复杂而艰难的发展历程,虽曲折却辉煌。由著名金融学家吴晓求教授所著、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十卷本)(以下简称《理论逻辑》),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有关金融和资本市场的思考和独立的研究,聚焦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集中展现了吴晓求教授的学术思想,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的理论总结与未来展望。

吴晓求教授:我一生的梦想,就是如何把中国资本市场建设成重要的人民币计价资产的财富管理中心和全球国际金融中心。

吴晓求是我国著名金融学家,国家一级教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我这一生大概只为中国资本市场而来。”他在一次学术演讲中深情地表示,一生的梦想,就是如何把中国资本市场建设成重要的人民币计价资产的财富管理中心和全球国际金融中心。

三十多年来,吴晓求教授在金融理论与资本市场研究领域辛勤耕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管理世界》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百余篇论文,深刻洞察金融市场的动态。近年来,他的代表性中文著作层出不穷,包括《中国资本市场三十年:探索与变革》(2021)、《中国资本市场:第三种模式》(2022)、《资本市场成长的逻辑》(2023)、《中国资本市场估值理论体系要素分析》(2024)和《金融强国:中国之路》(2025)等。同时,他的英文著作也广受赞誉,如《Chinese Securities Companies: An Analysis of Economic Growth, Financ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Wiley, 2014)和《Internet Finance: Logic and Structure》(McGraw-Hill, 2017)等。

《理论逻辑》共十卷,2025年2月出齐,共计约350万字,涵盖了吴晓求教授自2007年至2024年间的学术论文、学术评论、专业演讲和重要访谈。在编撰过程中,吴晓求教授秉持忠实于原作和不改变原意的原则,对文稿进行了细致的校正与规范,特别是对演讲速记稿和访谈文稿的处理,既保留了现场的可读性,又提升了文字的专业性。

1—6卷分为“论文集”“评论集”“演讲集”和“访谈集”四部分,收录了作者2007年至2020年3月期间的代表性学术论文、评论性文章、论坛演讲及访谈文稿。这些内容以阐释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逻辑为主线,同时,对金融结构、金融风险、金融监管、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和宏观经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等也有深入的思考和论述。其中,第一卷“论文集”和第三、第四、第五卷“演讲集”分别反映了作者这一时期的专业研究成果和对重大问题、热点话题的关切及判断。第二卷“评论集”和第六卷“访谈集”则起到了解释和补充的作用,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作者的学术思想。

第七卷和第八卷是前六卷的延续,主要收录了作者2020年4月至2022年5月期间发表的论文、评论性文章和专业访谈,以及同期所做的学术演讲。这两卷在结构上与前六卷大体相同,继续以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逻辑为主线,同时也涉及金融结构、金融科技、金融风险、金融监管和宏观经济等主题。特别是第八卷“演讲集”,更强烈、更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主张与政策建议。

第九卷和第十卷是前八卷的再延续,主要收录了作者2022年7月至2024年12月期间的学术论文、评论性短文、重要访谈以及代表性演讲文稿。这两卷内容继续聚焦金融发展与资本市场改革,同时对中国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样地,第十卷的“演讲集”以其鲜活的语言和犀利的观点,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资本市场问题的理论见解与政策主张。

来源|国家金融研究院

版面编辑|彭丹凌

责任编辑|李锦璇、阎奕舟

主编|安然、李婧怡

近期热文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大变局!生成式AI将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

海外之声 | IMFC第51届会议主席最新演讲:国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正重塑全球经济格局

周末读史 | 漫谈“钱牌”

从被动中立到地缘政治化:欧元国际化的战略转向

庄毓敏等:银行数字化引导企业投资

来源:IMI财经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