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YOUNG·青力量 | 甘肃漳县:青年奋斗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4 14:36 1

摘要:在漳县盐井镇前进村,笔者见到了正在取蜜的包洁文。她的家族自爷爷那辈起就开始养蜂,但在过去,养蜂只是村民养家糊口的副业。回忆起当初决定回乡养蜂的情景,包洁文感慨道:“亲朋好友都觉得养蜂收入低,还辛苦,都劝我不要回来。但我想把家乡的养蜂事业发展起来,成为这里的特色

近年来,在甘肃漳县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以包洁文为代表的青年们,正以青春之姿、奋斗之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着精彩篇章。

在漳县盐井镇前进村,笔者见到了正在取蜜的包洁文。她的家族自爷爷那辈起就开始养蜂,但在过去,养蜂只是村民养家糊口的副业。回忆起当初决定回乡养蜂的情景,包洁文感慨道:“亲朋好友都觉得养蜂收入低,还辛苦,都劝我不要回来。但我想把家乡的养蜂事业发展起来,成为这里的特色产业,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2016年,包洁文毅然回到家乡,成立了漳县三岔崖蜜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了她的“甜蜜事业”。她一边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一边手把手地教给当地村民。“养殖户大多年龄偏大,都用传统的养殖方式,我就想着借助自己年轻、爱学习的优势,探索一条新型中蜂养殖之路。”包洁文告诉笔者。

“一个人富不算富,带着大家一起富才是真正的富!”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首创“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10个乡镇572户农户养蜂,户均年增收8000元,让“甜蜜事业”成为村民致富的希望。

宝井土特产有限公司的农特产品琳琅满目(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2019年,她乘势而上,成立宝井土特产有限公司,以“定西宽粉”为核心,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网络,将陇西黄芪、漳县沙棘等2600余种定西农特产品推向全国,年销售额超千万元。企业要发展,创新是关键。2021年,她投资1100万元打造智能化定西宽粉生产基地,构建“种植-加工-物流-营销”全产业链,带动80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3500元。“宝井汲玉”文化IP与“宽心姑舅爸”地域品牌更让定西宽粉成为全国消费者舌尖上的“新宠”。

像包洁文这样的青年奋斗者在漳县还有很多。他们情系桑梓、返乡创业、深耕农村,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1991年出生的王育芳是土生土长的漳县人。2019年,她怀揣着回报桑梓的情怀回到家乡,带头成立了新寺永利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引领村民致富,实现了自己的绿色梦想。

她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新寺、武当等乡镇建成蔬菜种植基地2个,主要种植架豆、辣椒、娃娃菜等蔬菜。为了鼓励大家一起种菜赚钱,她为农户提供统一种苗和技术,并与他们签订合同,统一供种、供苗、管理和收购销售。在王育芳的耐心鼓励下,基地周边150多名妇女实现务工增收,年收入稳定在2万元以上。

在漳县东泉乡陇盛园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千亩苗木种植基地,笔者见到了合作社负责人成明。大学毕业后,成明放弃了在城市就业的机会,返乡创业。

漳县东泉乡千亩苗木种植基地(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2018年,在漳县东泉乡政府的支持下,陇盛园林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千亩苗木种植基地,栽植元宝枫、金叶榆、紫叶李等7个树种,套种芍药、中药材、油菜、藜麦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同时,结合林下经济,栽植人参、淫羊藿等药材60多亩,养殖猪、鸡、中蜂等,发展乡村旅游,建成综合性现代农业木本油料、旅游观光基地,昔日的撂荒地变成了今日的致富田。

近年来,漳县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把培育壮大苗木产业作为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结构,助推群众致富的重要举措,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出了一条生态良好、产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经济之路。

这些青年奋斗者们在漳县的乡村振兴路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担当和青春力量。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有梦想、有勇气、有决心,就能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来源:青春甘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