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艺术品市场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整个市场的交易规模已达到近4000亿元的水平,特别是拍卖市场的规模已达到600亿至700亿元的平台规模 。
中国艺术品市场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整个市场的交易规模已达到近4000亿元的水平,特别是拍卖市场的规模已达到600亿至700亿元的平台规模 。
近年来,艺术品已经开始超越住房市场和股票市场,成为投资领域的新贵。
越来越多的资本通过艺术抵押、艺术抵押、艺术信托、艺术基金等多种金融形式介入艺术领域 , 拍卖交易使艺术 金融化开始形成 art financial近年来逐渐成为热门话题。
自从拍卖公司在中国出现以来,艺术金融已经开始萌芽。
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不久前发布的《全球艺术市场年报》显示,尽管全球经济低迷,但艺术市场依然显示出强大的活力。其中,纯艺术品市场通过公开拍卖获得了112亿美元的总成交额。
艺术品金融化资产化是趋势!
众所周知,艺术品的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价值是会随着时间、空间、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艺术品金融就是艺术的度量衡。
中国民生银行发布的《艺术品银行业务发展研究报告》中提出:国内高收入阶层中过20%的人群有收藏习惯,他们大约可将超过其财产1%的部分投入到艺术品收藏。假设全国个人储蓄总额其中16万亿元中有50%属于高收入阶层,则意味着,至少每年800亿元资金在理论上是可以用于艺术品的。民生银行艺术品金融服务包括鉴定、评估、收藏、保存、艺术信托、艺术基金等项目。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政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艺术品金融化是中国经济腾飞的结果、是文化与金融的创新实践,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
02 艺术品是最佳的抗风险投资产品
我国收藏群体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专业的收藏机构和收藏家;二是大型企业和资产富有的商人阶层,三是中低收入的普通收藏者。相关数据表明: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低收人群才是收藏的主体。
艺术品市场飞速发展,交易数字惊人。一方面中国高净值人士偏好投资,其财富总值中约19%用于艺术品投资,投资额复合年增长率超过25%。文化艺术品消费欲望的提高,给文化艺术品市场带来极大的发展契机和投资空间。另一方面,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大量的资金需求寻找新的投资方向,也促进了艺术品市场的迅速增长。
历史是不可逆转的,无论什么时期的艺术品都是那个时代的一种境界、一种精神和一种信仰。因此历史赋予收藏品深厚的文化积淀,是缘于对祖先文化的认知和崇仰,更缘于我们对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责任。
通过收藏不仅能结交到圈子里志同道合的知己,共同建立良性的收藏观和认识观,在更好的保护文物和传播文化同时也为自己或者家庭传承非常高抗风险属性的投资产品。
艺术品是非标准化的,信息透明度和流动性较差,风险较大。艺术品投资的专 业门槛远高于传统资产,而且随着近年不断爆出的天价艺术品,其给大众消费者形成了一个印象,即艺术品其实就是消费不起的奢侈品。因此许多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甚至被边缘化,这完全违背了艺术的初衷!
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信托投资、艺术品抵押、艺术品产权交易等金融工具,与价格价值、财富管理、增值保值、投资活力等金融业务融合。尽管这个行业在我国目前发展还不成熟,但对艺术品金融化、证券化的前景趋向应抱有充分的信心。
三、新型的艺术品市场正在形成
消费、收藏、投资无法完全割裂开,消费可能成了收藏,收藏到一定程度就成了投资。但由于艺术品种类繁多,垄断性强,投资者主观偏好性大,即使是同一作者或同一流派的作品之间替代性也非常低,这也使艺术品投资成功经验难以广泛复制和推广。
艺术品金融包含三大板块:
一是金融板块,如私人银行家、财富管理、家族办公室,以及艺术投资人等,是对艺术品本身的投资,也可以是对相关金融技术企业的投资;
二是文化板块,如私人博物馆、公共博物馆,同时还有文艺人士;
三是商业板块,包括拍卖行、画廊、艺术交易博览会等。
三个板块相辅相成,连接性越来越强。
它们既各自为政,又相互渗透,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共生关系。
金融赋能文化,文化提升商业,商业反哺金融,三者在当代艺术市场中早已难分彼此。
我们不再仅仅谈论艺术的审美与收藏意义,而是在谈一种新型的资产逻辑,一种融合资本、文化与市场力量的价值共同体。
未来,真正懂艺术的人,不只会看画、识器,更要看得懂这场资本与文明之间的博弈与共舞。你站在哪个板块,就决定了你在这盘局里的话语权!
来源:艺术收藏网APP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