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一则消息让商界炸开了锅,京东创始人刘强东豪掷27亿,收购北京一家负债累累、停业两年的老旧五星级酒店“翠宫饭店”。
2019年,一则消息让商界炸开了锅,京东创始人刘强东豪掷27亿,收购北京一家负债累累、停业两年的老旧五星级酒店“翠宫饭店”。
外界哗然:“电商巨头跨界买酒店?钱多到没处花?”
有人调侃:“东哥是不是想开家五星级饭店体验生活?”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多年过去,刘强东这笔投资回本了吗?
上世纪90年代,北京中关村还是一片农田与低矮楼房交织的城乡结合部,但随着改革开放浪潮,这里迅速崛起为中国“硅谷”,清华、北大等顶尖学府与科技巨头云集。
1998年,翠宫饭店在中关村核心区拔地而起,定位高端商务酒店,一时间成为企业家、外宾和政要的“打卡地”。
可时代风云变化,翠宫饭店跟不上节奏,就要被抛弃。
2000年后,国际连锁酒店涌入北京,智能化服务与时尚设计成为行业标配。
翠宫饭店却因管理模式僵化、设施老旧逐渐掉队,2013年甚至被摘掉“五星级”招牌。
到2017年,翠宫饭店已负债近8亿,不得不挂牌出售,但苛刻的接盘条件,买家需年资产超50亿且承担巨额翻新成本,这让多数企业望而却步。
可即使如此,刘强东依旧豪掷27亿,买下了这个负债8亿又落后的饭店。
外界一片哗然,甚至还有很多人嘲笑刘强东人傻,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彼时的京东正处亏损期,电商与酒店业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刘强东的算盘,远不止“买楼”这么简单。
中关村聚集了全国60%的独角兽企业和80%的顶尖高校资源,对京东而言,这里不仅是人才库,更是技术创新的“风暴眼”。
刘强东曾直言:“在这里办公,推开窗就能闻到创新的味道。”
与其每年支付数亿租金租用办公楼,不如直接买下一栋楼改造,按当时北京三环每平米6万元的均价,翠宫饭店的成交价堪称“捡漏”。
而且互联网巨头常面临“大厂病”:总部分散、部门沟通低效、员工归属感弱。
刘强东准备将翠宫饭店改造后,把京东的研发、物流、金融等核心团队集中于此。
除了这些最基本的需求外,在收购前,京东已悄然布局无人仓、智能配送车等技术,但公众认知仍停留在“卖货平台”。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刘强东要面对的就是收购容易改造难。
翠宫饭店的衰败远超预期:电梯嘎吱作响、管道锈迹斑斑,部分区域因常年漏水长满霉菌。
京东团队面临两难:若推倒重建,成本陡增;若保留主体结构,改造难度极大。
最终,刘强东选择“修旧如新”:保留酒店标志性外观,内部则彻底“换血”。
为满足科技办公需求,楼体加装5G基站和智能温控系统,拆除数百间客房,改为可容纳3000人的开放式办公区,甚至在地下挖出三层停车场,解决中关村“停车难”痛点。
一位参与改造的设计师回忆:“东哥要求每个细节都要‘十年不落伍’,光电路图纸就改了37稿。”
2020年,京东科技大厦正式启用。
如今,这里不仅是办公场所,更成了中关村的“地标景点”,一楼展厅陈列着京东最新的物流机器人,顶层的“创新孵化器”吸引了数百家初创企业入驻。
这场收购背后,还藏着刘强东的“乡土情结”。
出身江苏宿迁农村的刘强东,大学学费靠乡亲凑的500元和76个鸡蛋。
发迹后,他每年春节给村里老人发红包,投资200亿建设家乡物流网络,甚至将京东客服中心迁至宿迁,带动数万人就业。
这种“饮水思源”的理念,也投射在翠宫饭店的改造中。
大厦内专设“乡村振兴实验室”,研发助农无人机和智能灌溉系统;地下一层的美食街优先招募贫困县商户,京东提供零租金扶持。
一位入驻的陕西果农感慨:“以前卖苹果靠摆摊,现在通过京东直播,一天能卖过去一年的量。”
五年后再看这场收购,质疑者不得不服:京东科技大厦不仅省下每年上亿租金,更成为吸引高端人才的“磁石”。
2023年,京东研发投入增至200亿,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业务增长超40%。
一位投资人评价:“刘强东用27亿买下的不是楼,而是一张通往未来的船票。”
商业世界从不缺豪掷千金的故事,但少有人像刘强东这样,把一场“逆风局”打成教科书案例。
当同行沉迷流量争夺时,他选择深耕线下基建;当外界嘲笑“人傻钱多”时,他默默布局技术护城河。
或许正如刘强东常说的:“看不清未来,就看看脚下,站对位置,比抢跑更重要。”
来源:不诉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