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来自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三师苏北分会、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盐城市老新闻工作者委员会、中国盐城顾吾书社、北京瞻昂爱读网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老领导、老同志、新四军三师的后代、编辑记者、社会人士、普通读者等众人齐聚一堂,共同缅怀钱毅烈士的光辉事迹,深入交
“宁可枪毙,决不自新!”22岁的钱毅在短暂的生命中,以笔为利刃,投身革命,在历史长卷上书写了壮丽篇章。
今年是钱毅烈士诞辰100周年,值此之际,5月11日上午,“缅怀钱毅烈士暨《钱毅》新书学习交流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
▲活动现场
来自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三师苏北分会、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盐城市老新闻工作者委员会、中国盐城顾吾书社、北京瞻昂爱读网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老领导、老同志、新四军三师的后代、编辑记者、社会人士、普通读者等众人齐聚一堂,共同缅怀钱毅烈士的光辉事迹,深入交流对其革命精神的理解与感悟。
▲参会嘉宾和领导
钱毅原名钱厚庆,1925年出生于安徽芜湖。他的父亲钱杏邨,以笔名阿英闻名于中国现代文坛,是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编译家。作为阿英的长子,他自幼深受进步思想熏陶。1941年12月,16岁的钱毅随家人奔赴盐阜抗日根据地,投身革命浪潮。
1944年7月,他加入《盐阜大众》报社,凭借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与不懈努力,工作成绩斐然,很快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升任副主编。期间创作了诸如《怎样写》《庄稼话》等累计100多万字的文艺新闻作品和日记。1947年3月,他在淮安执行采访任务时,不幸壮烈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22岁。不幸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年仅22岁的钱毅,面对敌人威逼引诱,受尽磨难,坚贞不屈,最终被敌人残酷地杀害。
▲黄克诚题词
他牺牲后,诗人柳亚子先生为他题词纪念“是人民的文学,是民族的精英,从墨写的言辞中,辉映着血写的生命的火花”。黄克诚将军于1949年10月题词称赞他:“威武不能屈,临难不苟免,是真正的人民英雄。”
在钱毅烈士诞辰100周年之际,由盐阜大众报退休记者施东明创作的《钱毅》由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据悉,施东明专注于新四军红色文化和盐阜大众报报史研究,为还原真实的钱毅,他广泛收集研读资料,亲赴钱毅生前战斗和殉难之地实地采访,历经三年多时间完成15万字创作,实现为钱毅立传的夙愿。
▲《钱毅》作者施东明向嘉宾赠书
书中不仅呈现了他在新闻工作岗位上的卓越表现,还深入挖掘了他的精神世界,展现了一位年轻共产党人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在本次学习交流活动中,大家缅怀了钱毅的光辉事迹,分享了《钱毅》一书的体会。
钱毅烈士的生前战友及亲属代表深情回忆了他的成长历程与革命经历。许多新四军三师的后代说,他们年轻时,就听父辈们说起钱毅的故事,今天又看了看《钱毅》,倍感亲切感动。
大家围绕钱毅的事迹与精神,展开情真意切的交流。老一辈革命家后人在交流环节纷纷发言。陈毅元帅长子、原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说:
钱毅牺牲后,我父亲曾对钱毅父亲阿英说,好好替他(指钱毅)编个遗著,纪念他。1980年《钱毅的书》出来后,我曾读过,还写了一首词《采桑子》。
今天,大家纪念钱毅诞辰100周年,又值盐阜大众报退休记者创作的《钱毅》一书出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充满活力,对党的新闻宣传文化事业十分热爱,认真勤奋工作的新四军文艺战士的光辉形象,不但值得党的媒体从业者敬仰学习,也值得各行各业年轻人从中吸取精神力量,做好本职工作。
黄克诚大将之女之子黄楠和黄煦在交流时表示,他们年轻时,曾听过父亲讲过钱毅曾在新三军三师特务团基层连队做好文化教员的故事,也从不同渠道了解了钱毅在盐阜大众报的事迹和英勇牺牲的情况。父亲曾为他题词:威武不能屈,临难不苟免,是真正的人民英雄。钱毅的事迹和精神,永远值得缅怀学习,他是新四军三师先辈中的榜样,他的故事通过《钱毅》一书展示出来,是一个生动的红色资源,红色教材,我们要一代代传下去。
与会者畅谈了钱毅对新闻业务精益求精,始终与人民群众,工农百姓心连心,为工农服务,为大众写作的精神和情怀,表示通过分享《钱毅》一书,可更好地获得纪念缅怀钱毅事迹的红色故事资源,更深入地学习、传承、弘扬钱毅烈土的精神和品格。
这场分享会,不仅是对钱毅烈士的深切缅怀,更是一堂生动的红色思政课。烽火岁月里,钱毅以热血坚守初心、用生命书写担当,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在场每一位读者。
▲钱毅
1925年4月14日,钱毅出生于安徽芜湖,原名钱厚庆,是著名文学家阿英(钱杏邨)的长子。父亲阿英早年便投身革命文艺活动,家中往来的都是志同道合的进步人士,革命的火种在这个家庭里悄然播撒,年幼的钱毅自出生起,便浸润在这样的革命氛围中。
3岁那年,钱毅随父亲迁居上海。在那个白色恐怖笼罩的年代,为躲避反动当局的迫害,一家人漂泊不定,频繁搬家。
▲钱毅(左一)与弟弟妹妹合影
1935年2月,危险突然降临。由于父亲阿英从事革命活动,反动当局将钱毅姐弟、祖父、母亲等一家人抓捕关押。年仅10岁的钱毅,在拘留所里经历了审讯、恐吓,但他和家人咬紧牙关,始终未吐露阿英的真实信息。这次磨难,让钱毅深刻见识到国民党统治的黑暗,也在他心底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抗日战争爆发后,钱毅跟随父亲投入爱国救亡运动中。1938年,年仅13岁的钱毅在上海文化界高尔基纪念晚会上主演《高尔基童年》,他以饱满、真挚、动人的表演,赢得了文化界前辈的普遍好评。此后,他又接连参演《古宙钟声》《夜上海》《一年间》等剧目,成为备受关注的小演员。1940年,在父亲创作的四幕历史剧《海国英雄》中,15岁的钱毅饰演郑成功之子。这些演出,让钱毅深受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思想,在他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942年夏,17岁的钱毅随父亲来到盐阜区抗日根据地,从此踏上了新的征程,成为一名光荣的新四军文化战士。1944年7月,钱毅加入《盐阜大众》报,开启了他新闻工作的生涯。一年多后,由于工作认真勤奋、成绩突出,被报社评为模范工作者,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6年10月,他担任副主编全面负责《盐阜大众》报的编务工作。著有《怎样写》《庄稼话》等100多万字文艺新闻及日记作品。
在报社工作期间,钱毅始终坚持“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的办报理念。战争年代的农村条件艰苦,冬天,寒风刺骨,墨水瓶里结着薄冰,钱毅的手上、脚上长满冻疮,手背肿得老高,可他往手上哈着气,依然坚持写作;灯芯烧光了,他就从破棉衣里抽出棉花,捻成灯芯继续照明。夏天,烈日炎炎,夜晚他坐在昏暗的油灯下,一手用芭蕉扇拍打蚊子,一手改稿。即便面对工农通讯员那些字迹歪歪扭扭、错字别字较多的稿件,他也从不抱怨,总是一篇篇认真阅读、一字字仔细修改,只要内容有可取之处,就尽力让其发表。
1946年秋,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向苏北解放区发动猛烈进攻。战火再次燃起了钱毅的奋斗激情,他一连三次向组织打报告希望到前线去,最终获批,深入敌占区淮安进行采访报道。
1947年2月22日,钱毅在淮安石塘区李小庄给姐姐钱璎写信,信中描述了当时的危险处境:撤退时,大半里地没有掩蔽物,“子弹从背后飞过”。尽管身处险地,但他却临危不惧,始终坚定地认为,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战斗在战火最前线是无上的荣光。然而,危险也在悄然逼近。1947年3月1日,敌人包围了他所在的民兵联防队驻地,突围中,他不幸被俘。
2022年,记者曾经多方查证史料,并采访当地多位目击者,基本还原了钱毅牺牲的经过。据目击者韩伏铨老人回忆,1947年3月2日,大雾弥漫,钱毅被4个国民党士兵推搡着押至孙家院子,遭受残酷拷打。但他坚贞不屈,面对敌人逼迫其“自新”的要求,厉声回应:“宁可枪毙,决不自新。”后来,国民党部队换防,钱毅被押到北大街东。此时的他已被打得无法行走,面对敌人的枪口,钱毅用尽最后的力气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随后惨遭杀害,年仅22岁。敌人将他的遗体扔入河中,后来在下游被当地群众发现并妥善掩埋。
▲钱毅(右)与父亲阿英合影
钱毅牺牲后,父亲阿英悲痛欲绝,含泪写下:“毅儿不负我党教育,在敌人前不屈不挠,英勇殉国,以完成其伟大人格之创造。”1947年,著名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也题词纪念钱毅:“是人民的文学,是民族的精英,从墨写的言辞中,辉映着血写的生命的火花。”钱毅虽然牺牲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在中国新闻史、无产阶级新闻史上,钱毅是一个留下光辉足迹的杰出新闻战士,是新华社和盐阜大众报社牺牲的著名烈士。他还入选了1990年12月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栏目中的“中国新闻界人物”,是入选人物中唯一牺牲的新四军的新闻工作者。
来源:红船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