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网络视听行业蓬勃发展,微短剧凭借独特风格和便捷收看方式,契合碎片化娱乐需求,掀起影视热潮。据《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数据:截至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到5.76亿人,呈稳步增长态势。据行业预估,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
本期话题:微短剧
产业配套
培养机制
文化出海
近年来,网络视听行业蓬勃发展,微短剧凭借独特风格和便捷收看方式,契合碎片化娱乐需求,掀起影视热潮。据《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数据:截至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到5.76亿人,呈稳步增长态势。据行业预估,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到504.4亿元。爆炸式增长的同时,微短剧也存在着题材单一、内容同质化等问题。
陕西微短剧产业蓬勃发展,据业内估算,西安目前拥有超过200家微短剧创作公司,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60%。微短剧产业如何从“流量驱动”转向“质量驱动”,走向规范发展的2.0时代?本期特邀3位省政协委员积极建言。
省政协委员
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
吴晓军
打造真正的“微短剧之都”
2024年12月,数据分析平台DataEye发布的短剧热力榜2024年最佳承制方TOP20中,西安的制作公司占据了8席。一方面,西安作为微短剧重镇,承担着大量的拍摄制作工作;另一方面,也折射出西安在产业链发展上存在的不足。
省政协委员、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吴晓军说,西安的微短剧制作公司多为承制方,平台定制、公司承制、按比例分账是制作公司与小程序平台的主流合作模式,剧本、题材由版权方、平台方提供,分账比例由平台定,制作公司在行业中的话语权较低。
吴晓军认为,目前微短剧发展已进入行业“精耕期”。西安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微短剧之都”,完整的产业链必不可少,应形成从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到平台分发等环环相扣、融合联动的局面。
吴晓军建议,应有完整的产业配套。一方面,通过政策引领、行业协作,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加大对微短剧产业园区和拍摄基地的建设投入,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发展后期制作、特效处理、音乐创作等配套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另一方面,要强化品牌意识,培育打造本土发行平台,提升话语权和决策权。
省政协委员
省网络作家协会主席
申大鹏
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关键
省政协委员、省网络作家协会主席申大鹏表示,人才是微短剧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当前,陕西的微短剧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在人才培养和储备方面还存在不足,导致部分作品质量参差不齐。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陕西作为拥有众多高校的教育大省,要利用好先天优势。申大鹏建议,应建立高校企业联合培养机制,在高校设立微短剧相关专业或定期举办培训班,开设编剧、导演、特效制作等课程,引入行业导师参与课程的制定和教学,并建立“产学合作基地”。
“据我所知,目前西京学院已与12家企业合作设立了微短剧人才培养基地,通过构建系统全面的微短剧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培养更多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他说。
针对吸引和留住人才问题,申大鹏建议,应设立“青年编剧扶持基金”,对优秀原创剧本给予资金奖励,为从业者提供住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外省高端人才来陕留陕。
申大鹏认为,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应用,建议相关企业和行业协会发挥主导作用,搭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为人才提供实习机会和创业孵化服务,让人才在创作过程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
省政协委员
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
陕西分公司总经理
史 佳
微短剧出海机遇和挑战并存
当下,随着微短剧市场热度持续高涨,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将目光投向海外。
长期致力于文化对外传播工作的省政协委员、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总经理史佳认为,微短剧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能够将中国的文化元素、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传递给海外观众,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从而推动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发展。
“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在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同时,出海微短剧的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与海外企业的合作也将为国内企业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史佳说。
他建议,政府部门应出台鼓励性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扶持优秀出海项目。对在内容创新、文化传播方面表现突出的微短剧项目应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奖励,降低微短剧企业出海的成本和风险,激发企业的积极性。
针对目前微短剧普遍存在的问题,史佳建议,相关行业协会应尽快设立具有权威性、专业性的国际微短剧奖项,通过电影节、电视节平台展映来自全球的优秀作品,促进文化交流,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各界导报实习记者 杨小妹 记者 赵婧
来源:各界导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