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 Q1营收3011亿,净利润暴涨 53%,这一次 “重资产” 反杀所有轻资产玩家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4 15:37 1

摘要:京东又炸场了。今天凌晨发布的2025年Q1财报,营收3011亿,同比15.8%的增速直接甩开大盘3.4倍,净利润109亿同比暴涨53%。资本市场反应直接——港股京东系集体高开,恒生互联网ETF盘前交易量激增。但比起这些纸面数据,我更想聊聊京东这波逆袭的底层逻辑

京东又炸场了。今天凌晨发布的2025年Q1财报,营收3011亿,同比15.8%的增速直接甩开大盘3.4倍,净利润109亿同比暴涨53%。资本市场反应直接——港股京东系集体高开,恒生互联网ETF盘前交易量激增。但比起这些纸面数据,我更想聊聊京东这波逆袭的底层逻辑:刘强东的“毛细血管战略”和港股互联网的估值重构。

用户增长的“反常识”密码:下沉的不是价格,是信任
当市场还在纠结“京东用户是否被拼多多掏空”时,财报甩出一组硬核数据:季度活跃用户连续6个季度双位数增长,增速超20%。更狠的是,第三方商家成交用户数和订单量同样保持双位数增长。这说明什么?京东正在用“品质+服务”穿透价格敏感带。

举个例子,商超品类连续5个季度双位数增长,带电产品同比17.1%的增速直接把友商甩开一个身位。这背后是刘强东去年1800人次管理层培训的成果:用“正品心智”打下沉市场。 京东MALL全国铺开20家门店,单店SKU超20万种,七鲜超市京津全覆盖,养车门店2200家——这些线下触点不是摆设,而是把京东的“确定性服务”直接怼到用户家门口。

供应链的“AI化革命”:1456亿研发砸出了什么?
京东财报里最容易被忽略的“核弹”,是累计1456亿的研发投入。这钱花哪儿了?看看两个数据:

1、1.4万个智能体在京东内部运行,覆盖从仓储调度到客服应答的全链条;

2、京东物流的AI数据治理方案入选工信部新型工业化案例。

这意味着京东的供应链正在从“人力密集型”转向“算法驱动型”。举个例子,京东快递港岛运营中心启用后,香港用户能享受“买贵就赔+0佣金”——没有AI对跨境物流的实时优化,这种服务根本玩不转。更值得关注的是,京东云把协同办公、营销推广等五大场景解耦输出,这或许会成为下一个利润增长极。

老刘的“极限操作”:既要规模,又要利润

刘强东的狠劲在财报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一边搞2000亿出口转内销计划,上万家企业接入采销体系;另一边把经营利润率从3.4%拉到3.9%。怎么做到的?用高频打低频,用生态养生态。

外卖业务就是典型案例。虽然Q1亏损13.27亿同比翻倍,但日均订单量已剑指2000万。京东的算盘很清晰:外卖不是单纯烧钱,而是用即时配送网络反哺商超、医药等高频品类。当用户习惯“30分钟送达”的京东速度,日百品类的14.9%增长就成了水到渠成。

京东这波财报,给港股互联网公司打了个样。恒生互联网ETF重仓的阿里、腾讯、美团,现在都在做同一件事:用实体产业链重构估值模型。 京东物流海外仓覆盖9国,腾讯音乐超预期盈利,阿里云启动史上最大降价——这些动作都在证明,互联网公司的价值不再只是MAU和GMV,而是对实体经济的渗透深度。

看看京东的PE走势:当前动态PE不到15倍,远低于拼多多的25倍。但考虑到其供应链技术的外溢能力(比如给中资企业提供出海服务),这个估值显然没反映“产业互联网”的溢价空间。

三座大山与一个机会

当然,京东并非高枕无忧:

1、外卖业务亏损黑洞:18.1%的收入增长对应23.1%的经营亏损率,这个杠杆还能撬多久?

2、技术投入变现周期:1456亿研发何时能孵化出第二个“京东物流”?

3、港股流动性困局:即便业绩超预期,外资对中概股的风险偏好仍是X因素。

但机会同样明显:618大促在即,京东采销直播的“人货场”重构,叠加2000亿出口转内销商品入仓,Q2增速有望再破20%。如果港股通扩容落地,这批低估值的互联网龙头可能迎来戴维斯双击。

五年前,市场嘲笑京东“重资产模式跑不动了”,今天,当轻资产的平台们困在流量内卷时,京东用3000亿营收证明:烧钱烧不出护城河,但供应链可以。 刘强东的“每周四天10小时授课”看似笨功夫,却让京东在消费分级时代找到了最扎实的立足点——既不是拼多多的极致低价,也不是抖音的流量狂欢,而是用20年积累的供应链肌肉,给用户一个“闭眼下单”的理由。

来源:美港探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