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在中国制造”到“为中国设计”,再到“由中国定义”,这场车展所映照出的,不仅是外资、合资企业的方向选择,更是全球产业逻辑正在中国这块试验田中更新、生长与辐射的过程。
从“在中国制造”到“为中国设计”,再到“由中国定义”,这场车展所映照出的,不仅是外资、合资企业的方向选择,更是全球产业逻辑正在中国这块试验田中更新、生长与辐射的过程。
2025年上海车展平稳落幕。而喧嚣之外,对于外资、合资展商在本次展示中的一系列引起广泛关注的大动作,一些声音将这种现象解读为“反扑”或“反击”,仿佛是将其叙事为在中国市场激烈竞争压力下的一次强势回潮。
但在这个全球高度融合的时代,在这条深度耦合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之下,或许,更应将这一轮动作视作一种战略调整后的主动出击——在波动与不确定中重拾节奏,到了鼓足干劲的时候了。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一系列原本计划在2026年或2027年落地的重点产品,在此次车展集中亮相。这种对于原定时间轴的压缩,所体现出的节奏之快、阵容之强,清晰昭示了外资车企对中国市场态度的深刻转变:从“观察”走向“投入”,从“适配”迈向“主导”。
正如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所言:“要是两年前你问我,集团到2025年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我绝对想不到能在这届上海车展上展示出这么多成果。”他坦言,中国速度令人惊叹,集团能够在两年半内落实“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并形成可落地成果,归功于对本地团队的充分授权与信任。他还补充道,“我们热爱竞争。就像体育赛事那样,优秀的对手让我们变得更优秀。我们现在比两年前更有竞争力了,市场的赢家由消费者决定,只要我们做好准备,就无需畏惧。”
当然,这一种“自信”并不只属于大众。在车展期间,《汽车纵横》记者与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主席穆希雅进行了访谈。她在访谈中指出,德系车企在中国的本土化路径正发生转变:他们不再仅仅追求制造或销售,而是在智能化、大尺寸、数字体验等方面真正面向中国消费者,以更加充分的本地化战略积极应变。这不只是“在中国制造”,更是“在中国创新”。
从产品节奏到战略重构,从语境表达到技术协同,外资、合资车企正在以上海车展为坐标原点,释放出“从焦虑走向奋进”的系统信号。这不仅是一次集中展示,更是一次集体交卷。车展,成为一道证明题。
在信心之外,证明底气,并证明“奋进”的姿态。
“深耕中国”的战略宣言
还是从大众说起。2025年上海车展成为大众汽车品牌“在中国,为中国”战略阶段性成果的集中展示场。借助全新CMP平台与CEA架构,大众集团带来了三款极具代表性的概念车——ID. AURA、ID. ERA与ID. EVO,分别由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大众安徽三家合资企业呈现。这些车型覆盖从紧凑型轿车到全尺寸SUV等多个细分领域,并计划自2026年起陆续推向市场。大众表示,未来三年将在中国市场推出超过30款新车型,其中大部分为新能源车型。CEA架构作为“智能大脑”负责数字核心,而CMP平台则打造更为亲民、灵活的产品形态,二者组合不仅带来了40%的成本优化,也显著缩减了上市周期。
如此重磅举动,背后支撑是大众在研发体系上的深度重构。依托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大众正将本地研发能力系统化整合,打造从研发、测试到产业生态协同的全链条能力,实现与中国市场的高频共振。
奥迪方面,其联合中国一汽与上汽集团,携19款车型组成“豪华阵容”,既包括传统强项燃油车型如奥迪A5L、Q5L,也不乏电动化产品如奥迪A6L e-tron和E5 Sportback等。奥迪中国总裁罗英瀚表示,与中国两大合作伙伴共同推进双品牌战略,奥迪正致力于通过本地化定制功能、数字化体验升级与产品阵容扩充,更实现了渠道与用户群体的深度协同。“1+1>2”的组合,正在成为奥迪应对中国高端车市场结构变化的关键解法。
BMW新世代智舱在中国首次亮相
宝马则将人工智能合作与电动化成果作为本次参展的重心。此次展台上,BMW新世代智舱在中国首次亮相。集团董事长齐普策
来源:小小汽车播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