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6日,由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的“风度得如九龄否——张九龄和他的时代”在韶关市博物馆第二展厅开展。一批出土于韶关唐代张九龄、张九皋墓的珍贵文物,将首次回到“故乡”与韶关的父老乡亲们见面。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是杜甫笔下描绘出的盛唐气象,也是无数人想要梦回的大唐盛世。
5月16日,由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的“风度得如九龄否——张九龄和他的时代”在韶关市博物馆第二展厅开展。一批出土于韶关唐代张九龄、张九皋墓的珍贵文物,将首次回到“故乡”与韶关的父老乡亲们见面。
展览现场
多件珍贵藏品首次在韶关公开展出
张九龄(公元678-740年),一名博物,字子寿,谥文献,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是唐玄宗开元年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是历史上第一位岭南籍宰相。
张九龄历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等职。作为宰相期间,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作用,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著有《曲江集》。
该展览由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韶关市博物馆、深圳望野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广州博物馆联合承办。
展览以韶关罗源洞山麓张九龄墓葬早年考古信息为引,集中展出陶瓷、碑刻、玉饰、拓片等类型的唐代文物上百件,其中张九龄墓、张九皋墓出土的滑石碟、青釉碗、玉饰等以及清代仿宋张九龄告身帖石刻文物等尤为珍贵。
中国古代的告身,是政府任官授职的公文凭证。此次展出中,一块张九龄告身的石刻原石现身,引得不少观众驻足欣赏。这块“告身石”全45字,后在石刻边傍发现有小楷“淳三”两字。
据展览方介绍,经核《淳化阁帖》(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淳熙秘阁续帖》(宋淳化十二年,公元1185年)目录,在续帖中看到有《张九龄三相暨李绅告身》帖目。这件告身指张九龄、裴耀卿、李林甫三人任相和李绅的告身公文,约200字。
当代研究者进而推判,此件张九龄“告身石”即为上帖的石刻遗物,且很可能就是帖目所记的那件。
张九龄告身石刻原石 清道光至光绪年间仿刻 广州博物馆藏
展览还展出了内饰花卉纹和珍珠地纹,中心贴塑兽面纹的三彩珍珠地贴花兽面纹凤首壶。此壶吸收了萨珊波斯和粟特金银器“胡瓶”的造型特征,巧妙结合外来文化与传统工艺。大唐与西域各国交流频繁,唐朝时期大量外来金属器传入,其造型对当时的陶瓷生产有很大影响。
三彩珍珠地贴花兽面纹凤首壶 图源韶关市博物馆
从张九龄墓葬出土器物看唐代百姓生活
作为“盛世”的最后一位贤相,张九龄以其风仪秀整的羸弱之躯,以自己的“文行”创建并维护“盛唐气象”。“九龄风度”更是对盛唐的世风、士人心态以及文风和诗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60年7月,为了防止盗掘和农事生产活动对张九龄墓葬的进一步破坏,做好文化和文物保护工作,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华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墓葬整体呈南北向,为砖石结构,平面呈“古”字形,由甬道、东西耳室和墓室三部分构成。弧方形穹隆顶。墓室四壁作壁画,甬道东壁存有侍女蟠桃图,墓室东壁存有青龙图。随葬出土器物三十三件,有陶罐、陶盆、陶砚、玉佩饰、铜镜以及墓志铭等。
1961年10月,在韶关市博物馆全力支持下,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张九龄墓附近的相传为张九龄之弟张九皋墓进行发掘。
在展厅里,一件质地细腻的唐代滑石碟在灯光照射下色若凝脂。古代常用滑石代替玉材制作随葬品,广东地区以滑石器随葬的习俗盛行于晋南朝,沿用至唐初。据记者了解,张九龄墓现存较好的随葬品主要是滑石器具和滑石装饰品。
滑石碟 张九皋墓出土 广东省博物馆藏
长久以来,张九龄及其家族墓葬虽被遭到多次盗扰,所出随葬器物数量较少,但仍可做到管中窥豹。通过发现的随葬品,我们可以一睹唐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百姓的日常生活景象。
“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张九龄的一生,是中华文明“士人精神”的巅峰写照。主办方表示,今日重溯这段历史,不仅为追慕“九龄风度”的刚直与智慧,更期待观众以古鉴今——在文明交汇处寻找开放包容的力量,在时代洪流中坚守直道而行的勇气。
文|记者 梁善茵 何文涛 朱绍杰图|记者 欧阳志强(除署名外)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