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1日,太行深处的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迎来一场文化与艺术的邂逅——来自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影视艺术学院的190名学子,在学院的精心筹备下,来到这里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研学之旅,吸引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河南广播电视台、焦作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关注。
5月11日,太行深处的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迎来一场文化与艺术的邂逅——来自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影视艺术学院的190名学子,在学院的精心筹备下,来到这里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研学之旅,吸引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河南广播电视台、焦作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关注。
活动开始后,学子们首先来到窑神碑前,屏息凝神聆听历史的回响。宋代的当阳峪窑,作为北方民间窑场的杰出代表,曾经窑火昼夜不息,匠人们以精湛技艺烧制出品类繁多、工艺精湛的瓷器。其中,绞胎瓷以其表里如一的独特纹理脱颖而出,成为宋代陶瓷艺术的巅峰之作。彼时,满载瓷器的商队从这里出发,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远销海外,勾勒出一幅繁荣昌盛的贸易画卷。尽管历经朝代更迭、战火沧桑,许多制瓷工艺不幸失传,但当阳峪窑的传奇故事与匠心精神,始终在岁月长河中闪耀,等待着新时代的传承者。
走进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大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柴战柱化身“技艺导师”,为学子们现场演绎绞胎瓷编织的精妙绝伦。“绞胎瓷的魅力,在于它将泥土的交融化作艺术的语言。”柴战柱一边娴熟地将不同颜色的瓷土糅合,一边讲解道。匠人需将两种以上瓷土巧妙糅合,通过相绞拉坯、编花印坯等繁复工序塑造器型,再施以透明釉入窑烧制。高温淬炼下,瓷土的纹理如灵动的水墨,或似流云舒卷,或若山峦起伏,每一件成品都独一无二,诉说着泥土与火的千年对话。
研学现场,学子们迅速化身“文化探知者”,有的架起摄像机捕捉工艺细节,有的手持笔记本记录技法要点,更有大胆尝试编花工序的同学,指尖与瓷土的触碰间,传统技艺与青春活力悄然碰撞。“现场目睹非遗技艺,亲手触摸千年文明,这堂课太值了!”一位学生兴奋地感叹道。
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堪称传统技艺复兴的先锋,团队历经多年钻研,成功让隐匿近千年的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重获新生,填补了中国瓷器领域的重要空白。凭借卓越的工艺水准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公司揽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华老字号等重磅荣誉,更荣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一村一品”、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称号,成为非遗传承的标杆。
在创新发展的征程中,金谷轩成绩卓著。公司斩获150余项国家专利、两项省级科技成果;百余件精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等30余家国内外顶尖博物馆永久珍藏,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陶瓷文化的金色名片。柴战柱的作品更是屡获山花奖、百花奖等业界最高荣誉,5次入选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材,让非遗之美走进万千课堂,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杨帅)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