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据显示,本田 2024 年在华销量暴跌 30.9%,创下十年新低;奔驰第三季度在华销量下滑 13%,宝马更是狂跌近 30%,直接导致两家企业发出盈利预警。
前言
从本田、日产到奔驰、宝马,这些曾经在华风光无限的德系日系巨头,突然集体陷入苦战。
数据显示,本田 2024 年在华销量暴跌 30.9%,创下十年新低;奔驰第三季度在华销量下滑 13%,宝马更是狂跌近 30%,直接导致两家企业发出盈利预警。
这种急转直下的态势,折射出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局。
传统优势在电动化浪潮中失灵
曾经让德系日系引以为傲的燃油车技术,如今成了转型的包袱。本田、丰田长期依赖混合动力技术,但中国市场的纯电渗透率已突破 50%,消费者对插混、增程等灵活补能方案的需求远超预期。
以本田为例,其燃油车占比仍高达 70%,而电动车型如 “烨品牌” 直到 2025 年才姗姗来迟,且定价策略保守,19.99 万元的起售价仍难敌比亚迪海豹等竞品。更致命的是,日系车企的产品开发周期长达 5-7 年,完全跟不上中国品牌每年迭代 2-3 次的速度。
德系豪华品牌同样面临尴尬。奔驰、宝马虽然推出了 EQ 系列、i 系列电动车,但市场接受度远不及预期。2024 年豪华品牌在新能源车市场的份额仅 7.4%,被理想、华为系等新势力碾压。
根本原因在于,BBA 的电动车型仍延续燃油车架构,智能化配置落后中国品牌 1.5 个代际,比如奥迪 A6L e-tron 的车机系统甚至不如 10 万元级的比亚迪秦。
中国品牌的降维打击
这场变局的核心推手,是中国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全面反超。比亚迪 4 月单月销量突破 26.9 万辆,相当于本田全年在华销量的三分之一;小米汽车重返销量前十,同比暴增 305%,直接冲击了大众、丰田的基本盘。
更关键的是,中国品牌正在重新定义豪华标准:华为问界 M9 通过软件解决刹车点头问题,颠覆了传统车企依赖机械调校的百年经验;蔚来新 ES6 搭载的激光雷达和全栈自研算法,让 BBA 的 L2 级辅助驾驶显得过时。
这种技术代差在供应链端同样显著。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能量密度比松下高 30%,且成本低 20%;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通过 CTB 技术将车身与电池一体化,安全性和续航能力远超日系车企的外购方案。
当德系车企还在为芯片短缺发愁时,中国品牌已实现 80% 的芯片国产化,甚至开始出口车规级 AI 芯片。
体制僵化与本土化困局
更深层的危机来自跨国车企的内部机制。本田的 “保守文化” 堪称典型:产品下线必须由日方质量官签字,总经理无权干涉,这种制度在燃油车时代保障了品质,却在电动化时代扼杀了创新速度。
日产与本田合并后,虽然试图整合资源,但双方在技术路线和管理理念上的冲突,反而加剧了决策内耗。德系车企的本土化同样举步维艰。
大众 ID 系列在中国销量不及预期,根本原因是德方工程师拒绝为中国市场调整底盘调校,欧洲用户偏好的硬朗悬架,在中国坑洼路面上成了投诉焦点。
战略调整的生死时速
面对绝境,德系日系开始孤注一掷。本田宣布与华为合作开发智能驾驶系统,计划 2026 年推出搭载华为方案的新车型;丰田将在武汉车展首发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的铂智 7,试图复制 “大众 + 小鹏” 的合作模式。
奔驰则砸下 140 亿元在华投产纯电 MPV,首款车型由中国团队全程主导,这在奔驰百年历史上尚属首次。这些动作背后,是对中国市场认知的根本性转变。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坦言:“中国不仅是市场,更是创新的发动机。” 为此,宝马与阿里巴巴合作开发 AI 智能座舱,与华为鸿蒙生态深度融合,甚至计划将中国研发的智能驾驶技术反哺全球市场。
这种 “在中国,为全球” 的策略,能否让德系日系在五年内扳回一局,将取决于其本土化的深度和速度。
行业洗牌的终极命题
这场变革的本质,是汽车产业从 “机械制造” 向 “数字服务” 的范式迁移。中国品牌凭借软件定义汽车的能力,正在重构价值链,比亚迪的 DiLink 系统已接入超过 200 个应用场景,而丰田的车机系统仍停留在导航和音乐播放层面。
当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跨界入场,传统车企的品牌溢价正在被技术溢价取代。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供应链重构。中国已形成从锂矿开采、电池制造到整车出口的完整产业链,2024 年新能源车出口量突破 150 万辆,同比增长 76%。相比之下,日系车企的电池供应仍高度依赖松下、东芝,而德系车企的电池工厂建设进度比中国同行慢了至少两年。
当比亚迪、华为们以 “周” 为单位迭代技术时,那些还在以 “年” 为周期决策的跨国车企,或许需要重新思考:究竟是要做时代的追赶者,还是规则的颠覆者?
来源:文史鉴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