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家训到现代治理:家族宪章的传承之道(上)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4 16:17 1

摘要:当“家”遇上“宪章”,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从英国大宪章、周公制礼到现代家族治理,家族宪章如何演变?它如何助力家族实现基业长青?

编者按:


当“家”遇上“宪章”,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从英国大宪章、周公制礼到现代家族治理,家族宪章如何演变?它如何助力家族实现基业长青?


家族宪章是一个宽泛且充满生命力的概念。它既包含古代家族的家规家训,也涵盖当代企业家家族的治理规则。许多人听闻过家族宪章,却对其定义与价值不甚明晰。


汉正家族办公室首席顾问胡仕波先生于五一假期之际在直播间分享了家族宪章的历史渊源及现代鲜活案例,现将直播精华内容整理如下(由于篇幅较长,特分为几部分发表),带您一同探寻家族传承的文化载体——家族宪章的前世今生。



家族宪章是一个兼容并蓄的概念,既包含古代家族用以规范子孙言行的家规家训,也涵盖当代企业家家族为实现长治久安而制定的治理纲领。


汉正家族办公室自2018年成立以来,始终深耕家族传承领域。追溯起源,团队早期以公益慈善咨询为切入点,在服务企业家客户的过程中发现:许多社会贤达在规划慈善事业时,实则暗含对家族文化、价值观的传承诉求——家族宪章服务也由此成为服务范畴之一。


自去年下半年起,我们欣喜地看到,寻求家族宪章服务的客户数量开始稳步上升。这背后,是国内家族财富传承需求的日益增长,也是汉正家族办公室在该领域长期耕耘、厚积薄发的结果。


英国大宪章的法治基因


谈及“家族宪章”,必然绕不开“宪章”二字。说起“宪章”,人们最为熟悉当属英国大宪章,它也被称为英国大宪法,在本质上宪章与宪法并无根本性区别。英国大宪章签署于1215年,距今已有810年历史,在人类文明历史上具有重大价值,其革命性在于首次以契约形式划定权力边界,确立了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王在法下:明确英国国王的行为必须遵循法律规定,即大宪章的约定,不得违反,这是以文件形式将权力关进笼子的重要举措。


2、司法独立:与“王在法下”相配套,规定若发生争议,尤其是涉及宪政相关事务,需交由衡平法院审查,国王以司法一方身份参与,确保司法独立。


3、违宪审查制度:大宪章设立了由25人组成的贵族委员会,负责裁判国王及重要政府高官的行为是否违反大宪章,若判定违反,则相关行为无效。


这三个原则对英国、欧洲乃至美国的宪政发展影响深远,推动其从古代制度步入民主法治社会,英国大宪章的价值难以估量。


△《英国大宪章》珍藏版


英国大宪章是人们对“宪章”概念的最初认知,那它与家族宪章又有何关联?


从本质上看,无论是家族宪章,国家宪章还是宪法,都承载着主体最为重要的法律规则,家族宪章亦是一个家族的核心文件。


《礼记》到千年家训的伦理建构


当西方还在13世纪孕育法治文明时,中国的“宪章”概念起源则更为古老,最早可追溯至《礼记》。


在我国文化甚至是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礼记》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宪章”一词首次出现,便是在《礼记》评价孔子的话语中——“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此处的“宪章”为动词,意为效仿、学习。


孔子继承了尧帝和舜帝的事业,在政治层面效仿周文王和周武王,他通过学习周公,将周公治理的规则加以梳理和强化,并经儒家经典的传播,使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由此可见,“宪章”一词在中国语境下,最初便蕴含着对先贤治理规则的继承与发展。而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并形成体系者,当属周公。他所制定的《周礼》,对中国乃至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意义不亚于西方的《大宪章》。与英国大宪章不同,《周礼》所确立的原则,在后世文献中多有体现,包括:


1、嫡长子继承制:在周公设计的西周封建制度下,将周文王、周武王的派系视为大宗,其他诸侯王为小宗,规定中央政权必须由大宗的嫡长子继承,以“大宗小宗”之分明确家族传承秩序,避免权力纷争。


2、家国同构: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国是大家,家是小国,国与家密不可分,众多小家组成大家,将家族伦理和国家治理打通,这成为中国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基本形态。


3、礼乐制度:此处的封建制特指西周的分封建制。礼乐制度取代了商朝以人祭为主的祭祀制度,构建起社会伦理关系的基础。


周公所制定的礼乐制度,本质上即是姬姓家族的家法,也是周朝的国法,更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古代文明的基本法则。因此,《周礼》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英国大宪章将皇权纳入法律的约束之下,确立了“王在法下”的法治理念,推动了社会从古代向现代的转型。反观中国古代,虽无明确的“王在法下”案例,却有类似的规则存在。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勒石三戒”便是其中之一。


△宋太祖


据载,宋太祖在陈桥兵变后,深感对后周柴氏的愧疚。他在赵氏家庙中立下石碑,上刻三条规则,要求后世子孙严格遵守,即“勒石三戒”:


“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宋论》


“保全柴氏子孙”,因宋朝政权取自后周世宗柴荣家族,宋太祖心怀愧疚,规定要给予柴氏子孙体面与尊严,即便犯错也不可公开处决,需保全其尊严。


“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一规定保障了宋朝官员和读书人的言论自由,使得宋朝涌现出众多敢于直言的大臣。


“不加农田之赋”,虽存在争议,但王夫之《宋论》中有相关记载。宋朝农田赋税未增加,赋税主要依靠工商业税和海关税,工商业的发展也使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之一。


此外,宋太祖还制定了处罚措施,若子孙违反上述规则,将受到“天必殛之”的惩罚,即不配为帝,不得善终。


除了“勒石三戒”,古代家族宪章多以家规家训的形式呈现。


《颜氏家训》由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所著,被誉为“家训之祖”,涵盖教子、治家、处事、为学、风操等方面,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钱氏家训》由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镠所立,涵盖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层面,展现了诸侯王家训的广阔视野。


△范氏家训百字帖


《范氏家训》由范文正公(范仲淹)所立,有百字家训和十章家训两个版本,内容涉及耕读、教子、安分、贸易、交接、嫁娶、慎真、追元、修身、谨训等方面,既有道德倡导,也有具体行为规范。


中国历史上,素有“宋朝天下,赵家皇帝,吕家宰相”之说,宋朝名相吕夷简家族也有自己家族的《吕氏家训》,分为《宗法》《学规》《官箴》三部分,强调“敬宗收族”“明理躬行”“清慎勤实”的家族治理原则。


《陆氏家训》为南宋理学家陆九渊家族的家训,包括“居家正本”“居家制用”“十八条家规”“十二条家法”“训诫辞”五个部分,内容涵盖居家规范、财务管理、行为准则、惩罚措施以及精神训诫,体现了陆氏家族对家族治理的深刻理解。


“听听听,劳我以生天理定,若还懒惰必饥寒,莫到饥寒方怨命,虚空自有神明听!

听听听,衣食生身天付定,酒肉贪多折人寿,经营太甚违天命!听听听!

听听听,好将孝悌酬身命,更将勤俭答天心,莫把妄思损真性!听听听,早猛省!”


——《陆氏家训》部分内容


这些家训家规,虽然内容各异,但都体现了各自家族的特色和文化传承,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充分印证了家族宪章的个性化属性,每个家族的宪章都是其家族文化和精神的独特表达,是家族治理智慧的个性化体现。


结语


本文从中西方的历史长河中探寻了家族宪章的起源与发展,从周公制礼的文明觉醒,到英国大宪章的法治曙光,“宪章”始终是文明传承的基因载体。进入现代社会,家族宪章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家族治理的重要工具,更是传承家族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通过家族宪章,家族成员可以明确家族的价值观和目标,规范自身行为,促进家族的和谐与发展。


实际上,一些现代企业家家族已然拥有属于自己的家族宪章,制定出既符合时代发展又深具自身特色的家族治理纲领。


汉正家族办公室首席顾问胡仕波先生在其2020年出版的专著《慈善、信托与家族传承》中,就早已前瞻性地关注到家族宪章的重要性,并以享有盛誉的当代华人家族——李锦记家族为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家族宪章的内涵与价值。以此为蓝本,结合汉正家族办公室服务客户过程中积累的宝贵需求,以及对公开知名企业家案例的深入研究,构建起对家族宪章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汉正家族办公室凭借多年的深耕细作,在家族传承、法律架构、信托设计等领域积累了深厚的功底,能够提供量身定制的家族宪章服务,助力实现家族基业长青、和谐永续。我们将陆续为大家带来更多鲜活的案例分享。敬请期待!


(未完待续···)


📝 以上是关于《千年家训到现代治理:家族宪章的传承之道》的上篇内容,敬请关注后续的推送。


作者:胡仕波 王敏
汉正家族办公室信托 秘书部


- END -


汉正家族办公室,专注家族信托、慈善信托、股权信托、社群信托设立、运营及资产配置;基金会设立、财税管理、战略咨询、等级评估等服务;更多信息可搜索【汉正家族办公室】至官方网站进行查看

来源:汉正家族办公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