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是否知道,人体内总长度超过10万公里的血管网络中,可能正潜伏着一种致命威胁?它不是病毒,也不是细菌,而是一块块悄然生长的“斑块”。这些斑块会像铁锈腐蚀水管一样堵塞血管,最终可能引发心梗、脑梗等致命危机——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800万人因
你是否知道,人体内总长度超过10万公里的血管网络中,可能正潜伏着一种致命威胁?它不是病毒,也不是细菌,而是一块块悄然生长的“斑块”。这些斑块会像铁锈腐蚀水管一样堵塞血管,最终可能引发心梗、脑梗等致命危机——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800万人因此丧命,而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高达3.3亿,其中绝大多数病例都与它密切相关。
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动脉壁内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和钙化,导致血管变窄、变硬,失去弹性。这些沉积物形成的斑块被称为“粥样斑块”,因其外观类似黄色粥状物而得名。
动脉粥样硬化最常侵犯大中型动脉,如冠状动脉、颈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下肢动脉。一旦斑块破裂或阻塞血管,就会引发严重的缺血事件,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等。
动脉粥样硬化的“罪魁祸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但核心因素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俗称“坏胆固醇”)的异常升高。以下是其发展路径:
1. 脂质沉积:血液中过量的LDL-C会穿透动脉内膜,在血管壁内沉积。
2. 氧化损伤:LDL-C被自由基氧化后,成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引发炎症反应。
3. 巨噬细胞吞噬:免疫系统派出巨噬细胞吞噬氧化脂质,但最终会因“过载”而死亡,形成泡沫细胞。
4. 斑块形成:泡沫细胞、胆固醇结晶、纤维组织和钙质逐渐堆积,形成粥样斑块。
5. 血管狭窄或破裂:斑块逐渐增大导致血管狭窄;若斑块破裂,会激活凝血机制,形成血栓,完全阻断血流。
这一过程可能持续数十年,初期无明显症状,但一旦恶化,后果往往难以逆转。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从“无声”到“致命”
动脉粥样硬化并非单一疾病,而是多种严重疾病的“温床”。根据受累部位不同,其危害包括: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1. 心绞痛:心肌供血不足导致胸痛、胸闷。
2. 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完全堵塞,心肌细胞坏死,死亡率极高。
脑动脉粥样硬化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暂性头晕、肢体无力,是脑梗死的“预警信号”。
2. 脑梗死:脑部供血中断,导致偏瘫、失语甚至死亡。
3. 认知功能障碍:最新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会通过外泌体传递氧化应激信号,加剧脑白质损伤,增加血管性痴呆风险。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
间歇性跛行:行走时腿痛,休息后缓解。
严重者可能发展为坏疽,需截肢。
肾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肾功能衰竭:肾脏供血不足导致尿毒症。
其他部位
肠系膜动脉硬化:引发腹痛、消化不良。
眼底动脉硬化: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谁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人群?
动脉粥样硬化并非老年人的“专利”,近年来其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以下是主要危险因素:
不可改变的因素
1. 年龄: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上升,尤其是男性。
2. 性别: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但女性绝经后风险陡增。
3. 遗传:家族中有早发心脑血管病史者风险更高。
可改变的因素
1. 高血脂:LDL-C升高是核心诱因。
2. 高血压:血压长期偏高会损伤血管内皮。
3.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加速动脉硬化。
4.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直接损伤血管。
5.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
6. 久坐少动:缺乏运动导致代谢紊乱。
7. 不良饮食:高盐、高脂、高糖饮食。
8. 压力过大:长期精神紧张诱发炎症反应。
症状与并发症:当血管堵塞发出“警报”
1. 早期信号:容易被忽视的“求救声”
间歇性跛行:走路时小腿酸痛,休息后缓解(下肢动脉硬化)。
一过性黑蒙:突然眼前发黑,几秒后恢复(颈动脉狭窄)。
耳垂折痕:45度角斜纹,可能与冠心病相关(弗兰克征)。
男性型脱发:30岁前严重脱发者,冠心病风险增加32%。
自测方法:摸足背动脉搏动(脚背内侧),若搏动减弱或消失,提示下肢动脉硬化。
2. 致命并发症:斑块破裂的“多米诺效应”
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血栓堵塞血管,心肌缺血坏死。
脑卒中:颈动脉斑块脱落,血栓随血流“冲向”大脑。
主动脉夹层:高血压撕裂血管内膜,形成“假腔”,死亡率极高。
生死时速:急性心梗患者从发病到血管再通,每延迟1小时,死亡率增加7%-10%。
如何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症状隐匿,但通过以下方式可以实现早筛查、早干预:
体检指标监测
1. 血脂四项:重点关注LDL-C水平(理想值<1.8 mmol/L)。
2. 血压:正常值应控制在120/80 mmHg以下。
3. 血糖:空腹血糖<6.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
4. 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之间。
影像学检查
1. 颈动脉超声:可检测颈动脉内膜厚度(IMT)和斑块情况。
2.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3. 踝臂指数(ABI):筛查下肢动脉硬化。
预警信号
1. 头晕、记忆力减退:可能提示脑供血不足。
2. 胸痛、气短:警惕冠心病。
3. 间歇性跛行:下肢动脉硬化的典型表现。
治疗:与动脉硬化的“持久战”
1. 药物治疗:血管的“维和部队”
他汀类:降低LDL-C,稳定斑块(如阿托伐他汀)。
抗血小板药:防止血栓形成(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PCSK9抑制剂:新型降脂药,可使LDL-C下降60%以上。
治疗突破:秋水仙碱可减少炎症反应,降低心梗复发风险。
2. 介入治疗:血管的“清淤工程”
冠脉支架:用金属网撑开狭窄血管,恢复血流。
斑块旋磨术:用钻石磨头“打磨”钙化斑块,适合硬斑块。
药物球囊:局部释放抗增殖药物,避免支架内再狭窄。
患者故事:70岁的王大爷因心绞痛植入可降解支架,3年后支架完全吸收,血管恢复弹性。
3. 外科手术:血管的“大禹治水”
冠脉搭桥:用自身血管绕过狭窄段,重建血流通道。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直接切除增厚内膜和斑块,预防脑卒中。
主动脉置换:用人工血管替换病变的主动脉。
手术奇迹:杂交手术室结合介入和外科技术,让高龄、复杂患者重获新生。
预防:守护血管的“四大法则”
1. 管住“入口”:饮食革命
地中海饮食:橄榄油、深海鱼、坚果、全谷物、蔬菜水果。
DASH饮食:低钠+高钾镁钙,专为高血压患者设计。
红榜食物:燕麦(β-葡聚糖)、黑巧克力(黄烷醇)、大蒜(硫化物)。
黑榜食物:反式脂肪酸(植脂末、人造奶油)、高盐加工食品。
营养师建议:每天一把坚果(约30克),可使冠心病风险降低40%。
2. 迈开双腿:运动处方
有氧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如快走、游泳),或75分钟高强度(如跑步)。
抗阻训练:每周2次力量训练,增加肌肉量,改善代谢。
久坐族对策:每小时起身活动3分钟,做做“血管体操”(踮脚、拉伸)。
运动奇迹:日本研究显示,每天快走1小时,可让动脉硬化指数下降15%。
3. 控制“三高”:数字管理
血压:<130/80mmHg(糖尿病患者<120/80mmHg)。
血糖:空腹<6.1mmol/L,餐后<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
血脂:LDL-C<2.6mmol/L(高危人群<1.8mmol/L)。
自测工具:家用血压计、血糖仪,每月监测并记录数据。
4. 戒除恶习:为血管“减负”
戒烟:吸烟者冠心病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4倍,电子烟同样有害。
限酒:男性≤25克/日,女性≤15克/日(15克酒精≈350ml啤酒)。
减压:冥想、瑜伽、深呼吸,让皮质醇水平下降。
心理干预:正念疗法可降低心梗后患者焦虑抑郁,减少再入院率。
动脉粥样硬化不是命运的判决书,而是生命发出的改造令。从今天开始,用一顿少盐的晚餐替代外卖,用一段15分钟的散步代替刷手机,用定期体检替代侥幸心理。
来源:快乐的小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