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笔者注意到,深圳观澜海洋世界内一段“魔鬼鱼吞食同类”的视频在网络上引爆了网络。据多个媒体报道,事件发生在2025年5月10日,当时,有游客拍下了魔鬼鱼在水中突然冲入鱼群、并将两条小黄鱼吞入口中的画面。这段视频随即在社交媒体上流传开来、疯转。
图源:社交平台
本文约1600字,阅读约4分钟
近日,笔者注意到,深圳观澜海洋世界内一段“魔鬼鱼吞食同类”的视频在网络上引爆了网络。据多个媒体报道,事件发生在2025年5月10日,当时,有游客拍下了魔鬼鱼在水中突然冲入鱼群、并将两条小黄鱼吞入口中的画面。这段视频随即在社交媒体上流传开来、疯转。
视频发布者在文字中调侃称“魔鬼鱼趁乱吃同事”,不少网友也跟着调侃,有人称之为“职场霸凌”,但也有人开始质疑,这个海洋馆是否在鱼类混养方面存在不当安排,他们担心不同鱼种共处一池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图源:网络
针对公众的关注,5月12日,海洋馆方面已经作出回应。工作人员在媒体报道中表示,这起事件属于魔鬼鱼在抢食过程中不小心“误食”了小黄鱼。据介绍,事发时正值馆方投喂时间,魔鬼鱼动作迅猛,在吸食饲料的同时,小黄鱼恰好游至其下方,才被一并吸入口中。他们表示,这种情况在海洋动物饲养过程中虽不常见,但也属偶发现象。
对于网友提出的混养合理性问题,工作人员强调,目前馆内的鱼类混养是基于动物习性的科学安排,魔鬼鱼与小黄鱼的共池饲养在行业中较为常见、普遍认为是可行的。他们表示,今后也会持续观察鱼类的互动情况,确保水族环境的安全和适宜。
上图:上图中是一条魟鱼(Stingray)。©赵宇 摄影,摄于开曼群岛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对此,笔者有一些看法,不吐不快。这起事件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热议、甚至登上了热搜,当然这是好事,反映出公众对于动物园、水族馆等场所饲养管理细节的关注在逐渐提升。虽然此次魔鬼鱼吞食事件初步判断为“误食”,但如何在保证观赏效果的同时,也确保动物间的相处安全,仍是行业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
截图来源:星视频
先科普一下:“魔鬼鱼”这个称谓在中国渔民和公众中常用来指代魟鱼(hōng yú) 和蝠鲼 (fú fèn)。不过,虽然两者在生物学上是“近亲”,但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蝠鲼是性情温和的滤食性动物,不具备防御性的毒刺,也不会用尾巴攻击。与之不同的是,魟鱼的尾部通常带有一根或多根含有毒液的尖刺,在受到威胁时会甩动尾巴进行防御。此外,魟鱼大多是沙质底栖性鱼类,而蝠鲼则生活在海洋中上层。在食性方面,蝠鲼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属于滤食性动物;而魟鱼则是底栖性的杂食动物,以软体动物、甲壳类以及栖息在沙底的小鱼为食。
笔者查看了上面星视频的报道,发现新闻中的这条魔鬼鱼,是一条“长尾巴”魟鱼。
▲蝠鲼(Manta ray)是软骨鱼纲鳐形目蝠鲼科的海洋动物,它们是现存体型最大的鳐鱼类,翼展可达7米以上。它们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常在开阔海域中游动。魔鬼鱼属于滤食性动物,主要以浮游动物、浮游甲壳类以及微小鱼类为食。它们通过张开大口游动,将海水连同食物一并吸入口中,再借助鳃耙结构滤出食物。尽管体型庞大、看起来有点凶恶,其实魔鬼鱼性情是很温和的,通常不具攻击性,也不主动捕食大型鱼类,是典型的“巨型滤食者”之一。上图:前口蝠鲼(Manta birostris),也被称为双吻前口蝠鲼、埃氏前口蝠鲼,也俗称魔鬼鱼、飞鲂仔或鹰鲂,是软骨鱼纲燕𫚉目蝠鲼科前口蝠鲼属的一种。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蝠鲼,也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软骨鱼之一。 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
笔者认为,这起“魔鬼鱼误食小黄鱼”的事件,表面上看是一次偶发的个体行为,实则暴露出公众教育、物种行为理解和展览设计等方面的结构性问题。
第一,从生态行为角度分析,所谓的“误食”,其实是一种宽泛描述。在自然状态下,由于生态位不同,一般的魟鱼(底栖捕食者)不会主动捕食健康的这种小黄鱼(似乎是Carangoides ferdau,属于中层鱼类),因为这类猎物速度快、体型较大,不符合魟鱼典型的底栖捕食策略。但在封闭空间(如水族馆)中,如果两种鱼体型悬殊、空间受限、资源竞争激烈,捕食行为是可能发生的,尤其是大型魟鱼面对体型较小的鲹鱼个体时。
第二,这反映出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在展示性混养中,出发点往往是“好看”、而非“生态适配”。现在海洋馆是一门热门生意、到处在建,很多海洋馆为了营造缤纷热闹的视觉效果,把许多物种简单视为可以共养,这种逻辑忽略了行为生态中的微妙差异——比如体型悬殊、水层利用差异、觅食方式重叠等,都可能造成潜在冲突。所以动物园和水族馆的设计,笔者建议,不应该仅仅从“是否捕食”来简单地判断混养合理性,而要从“生态行为是否协同”来更审慎地做评估。
另外,这条魔鬼鱼/魟鱼,是从哪儿来的?具体物种是什么物种呢?这个也是笔者关注的问题 —— 作为一条体型庞大、生态需求复杂的海洋物种,它是野外捕捞的个体,还是人工繁育的?海洋馆在引进、展示这一物种时,是否履行了相应的合法手续与生态伦理责任?建议在展示中都要有说明。
当然了,笔者说得不一定对,这起事件引发的网络舆论也不是坏事,体现出公众对动物展示方式背后伦理和科学依据的高度敏感,这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现代公众不再满足于“看热闹”,而是希望看到“生态知识的体现”。这也给海洋馆运营者敲响警钟——传统的展示逻辑必须升级,向生态模拟、行为展示、教育引导倾斜了。
(注:本文为读者来稿,不代表海洋与湿地平台观点。欢迎留言、批评、友好的讨论。)
来源:庆庆教你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