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相机的普及,手机像素越来越高,摄影已经成为一个几乎人人关注的全民艺术,这种艺术的表达方式也变得极为重要。他作为一名资深的摄影人,能不能给我们讲一下摄影到底是什么,自己始终认为、摄影当然是作为造型艺术的一种,它可能是作为一个有想法的、有态度的、有
李舸老师,中国当代影像艺术转型期的标杆人物、资深的摄影人。
随着科技的进步、相机的普及,手机像素越来越高,摄影已经成为一个几乎人人关注的全民艺术,这种艺术的表达方式也变得极为重要。他作为一名资深的摄影人,能不能给我们讲一下摄影到底是什么,自己始终认为、摄影当然是作为造型艺术的一种,它可能是作为一个有想法的、有态度的、有观点的一种人,通过这样一种艺术方式去表达自己的这种思想情感,这就变成他的一种艺术创作,更重要的、摄影还是一种历史的记录,所以要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摄影其实更多的还是要去关注当下的生活变化,这个可能就会更高一点了,所以你刚才说摄影到底是个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界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自己总体认为摄影应该是一个表达思想情感的一个重要媒介,其实说到底、它就是一个学习的、一个认识世界的窗口,其实关注传统文化也好、关注中国乡村的变化也好,也是基于这么一个逐步的过程,开始觉得好玩,然后觉得想记录、想传播,慢慢就会冷静下来会有思考、会觉得这里面有一些东西它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那种热闹,它之所以能传承几百年、上千年,一定有它背后的文化基因。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于1956年12月,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摄影组织,是繁荣发展中国摄影事业、向外推介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艺术家可以没有协会,但是反过来说、没有艺术家,就没有协会,艺术家不存在、这个协会存在有什么意义,协会一定是服务艺术家的、是为艺术家做有针对性的一种梳理 服务工作,在整个文联系统、我们中国摄影家协会是第一家成立了学术指导委员会,比如我们中国摄影家协会 我们有纪实摄影委员会、艺术委员会、理论委员会,还有图片产业的委员会、策展的委员会等等,各种各样的委员会,未来中国摄影家协会在工作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就是要求各个委员会在不同的领域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比如我们现在最大的一个问题是理论评论体系的建设,这个非常非常重要,我们作为普通老百姓会比较排斥,说大家今天做理论学习,老百姓觉得理论学习有什么可学的,我又不搞理论,但是实际上理论绝对是我们工作、生活创作的一个重要的指导,如果你没有一个理论体系做支撑的话,你很难走得很远、走得很久,你甚至走走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去发展,所以这个理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在强调理论评论、史论体系的建设,所以我们新成立一个学术指导委员会,让它在这个行业中更具有权威性,那我们是本着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我们不仅仅是摄影人里面,可能还有其他艺术门类的人在里边,还有一些专门研究历史的、研究理论的专家,都吸收到我们这个平台上来,所以这块儿是我们下一步要重点做的工作,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梳理我们的行业标准,现在这块儿我们做的还很不够,你说摄影、到底什么样的一个影像,它才具有艺术价值,什么样的影像才具有市场价值,什么样的艺术家应该朝哪个方面去发展,甚至我们的这种收藏级的作品、应该是有什么样的技术指标,应该用什么样的纸、什么样的技术、什么样的签名、什么样的格式、什么样收藏的环境,这些东西都是很细致的,当然这只是我们众多行业标准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点,还有我们艺术创作上,还有很多具体的标准,对摄影人的行为规范上还有很多标准,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下一步去着力推进的,这是一个也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一个刚才自己说了,关于纪实、艺术、商业等等这些,不同的摄影创作门类、我们也需要给它进行深度的这样的一种梳理,但是艺术家有的人他是全面的、他自己有艺术创作,同时他又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评论的这样的体系,他可以自己去写理论文章、写评论文章,但是仅此不够,还有很多艺术家他不具备这样的一种素质,那么也需要像我们这样的协会、能够把这个行业中最具有观点性的 最具有价值的这样的一些理论评论和史论方面的专家,能够给他们聚合起来,为艺术家提供服务,因为艺术评论、文艺批评是非常重要的,对艺术作品的创作也好、推介也好,传承也好,都是非常有作用的,所以这个方面也是我们需要提供的服务。还有一个刚才自己说了,艺术家创作出来作品、他总要去展示、总要去推介,那他的能力有限、需要我们这样的组织帮他去做这样的展示,比如动员我们的媒体、我们中国摄影家协会可以说是一个全媒体链的协会,我们也通过这样的一种平台、能够帮助艺术家去推介自己的作品,不光是国内,我们还跟国外的很多摄影组织、很多摄影机构、很多传媒机构,建立了很好的互动关系,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艺术家去做这样的推介,甚至在国际上帮助他去推介、宣传他的作品,那么宣传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宣传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讲好故事,是每一个摄影家面临的难题,如何用新时代的作品建立文化自信、表现中国人自己的价值观念,在国际上传播中国精神,这是李舸经常面临的问题。我们怎么样通过我们的这种影像、去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理念、传播中国价值,是需要我们好好的思考的,当然我们的摄影家也不是说我们拍的作品、仅仅都是传统文化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很多这种影像也是具有非常引领性当代性,甚至跟西方的文化融合,我们都是欢迎的、都是提倡的,但是这个无论形式怎么变化、核心不能变,他一定是关注这个社会、巨大的社会变革下的人物的情感和命运,社会发展的点点滴滴,这是一定的,就是无论你是什么样态的艺术创作,拍人的也好、还是拍景的也好,还是拍那种很观念的、很具有当代性的东西,无论什么样的表现形式、自己觉得一个核心的东西,就是我们对文化的理解,这种文化当然不仅仅停留在我们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对文化的理解、文化的融合,这个自己觉得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其实自己、刚才自己也说了,我们老强调创新创新、这种创新也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创新,就是要把多种文化的那种融合 怎么去让它更加的融合,被社会上、被世界上更多的人去理解、去认同,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有时候我们也常说、主旋律电影,主旋律音乐,甚至我们也有主旋律的影像,是不是主旋律就一定有一个所谓的固定的示范、固定的模式,其实不是这样,我们经常愿意看好莱坞电影、我们所谓叫大片,那么其实你看那个大片、当然它都是基于一种娱乐的表现手法,但是它背后一定是传播了它所在的那个国家的一种精神,一定是这样的,所以自己也希望我们的艺术作品、尤其是我们的摄影作品,也不是那种完全简单的,我拍一个人社会发展了、生活好了,一定要咧着嘴、对着镜头笑,一定是那种很光鲜的、很炫的那样的一种色彩,也不是这样,也许可能就是对一个普通人物的一个深度的解读,让人看了以后勾起内心的这种情感,甚至让人看了以后会流眼泪,这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这样的作品实际上、刚刚你说的,它是无国界的,没有语言障碍的,你看我们看某些题材的影像、电影,可能我们不懂语言,但是我们看了以后会觉得很感动、很有感触,同样一个道理、外国人西方人看我们东方的很多影像、很多作品,也是这样,但是你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那自己觉得现在这个已经不够了,可能在30年、40年以前,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更多停留在那样一个层面,所以你看我们经常传播出去的东西可能都是那种红灯笼、中国节 舞狮子、武术,那是那个年代所要推广的、所要呈现的一种文化形式,但是我们经过40年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再呈现出来的东西,一定是能反映我们当下人的这种情感的命运的东西,一定是把一个个体人物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他的生活,他的变化,这些东西才能是深入人心,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我们就会觉得我们还缺什么,其实我们梳理过去、一定是对现在我们的状况和以及未来会有一种思考,那么我们会觉得通过这40年的梳理、我们到底还缺的是什么,我们有了钱了、我们的物质生活好了,我们的环境在不断地改善,但是我们会发现、似乎我们有很多人生活得并不快乐,还有很多人经常在吐槽,那到底是为什么呢,那么一个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要加强文化建设,自己觉得这是特别特别重要的,所以你看我们文联的主席铁凝主席曾经说过一句话、自己觉得说得非常好,她说文化实际上就是一个培养谦逊的学校,自己就觉得一个有文化的人、一定是一个谦逊的人,一定是一个懂得尊重别人的人,一定是一个相对来说不张扬的人,那么其实我们现在让更多的人、尤其我们摄影这个门类,那么多人在参与到我们的摄影的创作中来,在体验摄影的快乐的同时、我们也是希望在梳理40年的历史的过程中、也是希望能够引领或者能够告诉更多的摄影爱好者,到底我们作为一个个体、应该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文化生态中,自己觉得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思考的话题,当时明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了,那么再往后 建党100周年,我们有一个一个不同的节点,其实这些节点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些些点,在梳理的过程中、在梳理这些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我们一定要告诉或者引领更多的摄影人能够怎么去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怎么能让自己变成一个在文化上能够独立的这样一种人格,自己觉得这个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探讨的话题。响应深扎的号召,做有信仰有情怀的艺术、成为有格局有担当的摄影家,李舸常常深扎到扶贫一线,用作品去反映当下的问题。从中央到我们所在的各个部门,现在对振兴乡村战略、对扶贫攻坚,现在都推到了一个非常高的议事日程上,我们都在紧锣密鼓做这样的一种宣传、做这样的深入的调研创作,这是一个层面。那么另一个层面,从我们个人来说、我们一个小小的个体,在这么一个社会的巨大的变革的这么一个时期,自己当然是希望我们有一技之长的摄影人能有所作为,能够真正地去、不是说了嘛,把看得见的乡愁表达出来,自己觉得这个是特别重要的,像我本人、我虽然没有在乡村生活的经历,因为自己从小在部队长大,就在北京生活 出生成长,但是自己每次到农村去、都会有特别深厚的感情,都会觉得特别兴奋,这种兴奋当然不是基于我的这种生活体验,自己觉得还是基于自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勤劳的、朴实的、善良的农民群体的深切的爱,自己觉得这是能体现出来的,其实自己每年大量的时间、将近有200天的时间会在乡村进行采访 艺术创作,自己到乡村、你看我总结2017年,我说给我自己总结的一个关键词,就叫走村串户满脚泥,就是自己在村里头转、在农民家里头跟他们一起生活去体验,自己觉得是一个特别快乐的事,自己觉得艺术创作一定是这样,首先要你自己有感而发,你自己能找到这样一种情感的共鸣、找到这样一种感动,你才能够深切地体验对方的生活生产 他的不容易,才能有更好的创作,所以自己觉得这个对自己来说、我们现在叫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个不是一个虚的概念,真的是要发自内心地去把这种个人的这种艺术创作、跟这个社会的发展,跟这种百姓的生活能融在一起,所以现在提出来这个概念、就是到农村去,不是说让你去为了响应某个什么活动、某个什么政策号召去,而是真正地能够深扎、能够去踏踏实实的,不是走马观花的,而是深入地到基层的农村、去体验这个社会的变化,体验对传统文化的这种传承。
来源:铁面人解读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