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掖市甘州区人民法院西郊法庭作为“种子法庭”,集中审理涉种相关案件,是守护全国最大玉米制种生产基地的法治中坚力量。今年以来,西郊法庭创新推出“云端服务+田间门诊+产业体检”三维护种体系,倾心守护制种产业这个农业“芯片”。
张掖市甘州区人民法院西郊法庭作为“种子法庭”,集中审理涉种相关案件,是守护全国最大玉米制种生产基地的法治中坚力量。今年以来,西郊法庭创新推出“云端服务+田间门诊+产业体检”三维护种体系,倾心守护制种产业这个农业“芯片”。
云端护农:让法治服务零时差抵达
西郊法庭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推出“云端护农”服务模式,让法治服务零时差抵达制种企业和农户。
“彭庭长,去年24户农户给我们企业繁育的番茄种子,其中有四户交付的种子纯度达不到收购标准,我们如何委托第三方进行纯度鉴定?”
“孙庭长,我们七户种植的辣椒种子,制种企业至今没有收购,我们该怎么办?”
每到茶余饭后,西郊法庭诉调对接工作群总会有企业或农户咨询,法官们及时回复大家咨询的法律问题,指导大家依法办事、依法维权。
除实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外,法官们还会定期在诉调对接工作群里精心推送各类普法短视频以及精心筛选的典型案例,内容涵盖婚姻家庭、民间借贷、侵权纠纷、土地承包等各方面。这些视频和案例将复杂的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故事,为农户和企业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实践指引。
田间门诊:把司法服务送到春耕一线
春耕以来,西郊法庭开展“田间门诊”活动,将司法服务延伸至田间地头。
“那片地去年就荒了一年,今年再种不上可咋办啊!”面对实地调查的法庭干警,乌江镇安镇村的于某坐在凳子上叹气。
据法庭干警了解,于某兄弟俩因父亲留下的一块耕地分配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去年,因于某未与于某某商量,自行耕种了该片土地,于某某一时气愤难平,竟将那片地里刚冒头的秧苗全部铲除,致使土地荒废了一年。
对此,法庭干警引导于某通过诉讼途径化解纠纷。考虑到春播即将开始,办案法官决定将法庭搬到田间地头尽心调解。
“地荒着,你俩谁心里好受?”
“亲兄弟打断骨头连着筋,真要为了几分地耗一辈子?”
调解现场,法官与镇村干部们情法相融,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经过大家的耐心调解,双方对争议土地进行重新划分,最终达成和解协议,萦绕在兄弟俩心头近十年的心结终于解开。
土地纠纷看似是法条上的权属划分,实则是人心的丈量。把法庭搬到地头,就是把司法为民的承诺化作脚下沾泥的实干,当法官裤脚沾满泥土时,群众心里才能少留疙瘩。
产业体检:为种业链条筑牢法治屏障
种业是农业“芯片”,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今年以来,西郊法庭积极开展“产业体检”活动,为种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法治保障。
临泽县某种业有限公司曾深陷种植回收合同纠纷。早期,该公司与农户王某、徐某夫妇签订《玉米制种预约生产协议》,约定由该夫妻二人为其种植制种玉米。然而,种子即将收获之际,双方却因取样、测产及预付款支付等事宜发生争议,导致玉米种子迟迟未交付。
西郊法庭受理此案后,一方面组织专业法官调查分析,高效化解纠纷,为企业追回前期投资款,并为农户挽回部分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主动开展调研,针对企业在合同签订、履行及内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和风险,出具风险提醒清单,指导企业提升管理水平。
“产业体检”活动中,西郊法庭还联合区农业农村局、种子管理部门对全区制种合同范本进行全面修订,重点完善了生产技术标准、不可抗力条款及违约责任等内容,通过明确制种企业、村委会和农户各环节权责,构建起纠纷预防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降低涉种纠纷发生率,用心用情守护每一粒“金种子”丰收。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祝玉玲)
来源:法治甘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