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重塑着各行各业,翻译领域同样也深受其影响。随着由人工智能驱动的语言模型不断发展,其复杂程度与日俱增,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翻译?在RWS(一家全球知名的翻译和本地化、知识产权支持及生命科学语言服务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重塑着各行各业,翻译领域同样也深受其影响。随着由人工智能驱动的语言模型不断发展,其复杂程度与日俱增,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翻译?在RWS(一家全球知名的翻译和本地化、知识产权支持及生命科学语言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我们坚信答案是清晰明确的:人工智能永远无法替代人类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但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协作模式。
这一信念源自我们所倡导的 “真正的智能” 理念。即“真正的智能”并非单纯就是指人工智能,而是机器效率与人类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仅依靠人工智能,无法理解语言中的细微差别、文化背景以及情感因素。人工智能虽然能够对语言进行处理,但却无法真正领会其内在含义。这也正是翻译行业的未来并非是人工智能取代人类,而是人工智能与人类以更具智慧、更有成效的方式开展合作的原因所在。
我们并不需要将人工智能视为竞争对手,而是把它当作一种有力的生产力辅助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显著提高生产力、增强翻译的准确性,并拓展语言专家的能力边界。人工智能在处理重复性、耗时的任务方面表现出色,比如对内容进行预翻译、匹配专业术语以及大规模分析语言模式等。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翻译绝非简单的逐字替换。它要求译者熟练掌握目标语言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精准理解上下文信息,并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这些关键要素,唯有人类的专业知识才能提供。
在RWS,我们推行 “机器优先,人类优化” 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人工智能负责简化工作流程,而语言专家则专注于对译文的质量、流畅度以及文化细微差别进行优化。我们采用这种方法并非是为了单纯追求自动化,其核心目标在于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使翻译人员和语言专家能够将精力聚焦于工作中最具价值的部分—即发挥创造力、运用批判性思维以及提供战略洞察力。
人工智能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书面翻译领域的变革上,还深刻重塑了全球多媒体内容的制作、本地化以及消费模式。依据我们近期发布的题为《解锁 2025:驾驭人工智能冲击波》的研究报告显示,高达70% 的全球消费者表示,自 ChatGPT 等工具问世以来,他们接触到了更多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多媒体内容,涵盖视频、图像和音频等多种形式。这种转变对翻译和本地化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正迅速在电影、音乐和广告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这类快速发展的数字市场表现突出。在这些地区,流媒体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相关需求的增长。基于人工智能的工具在助力品牌扩大内容创作规模的同时,还能确保内容在语言和文化层面的相关性。如今,消费者往往将 ChatGPT、谷歌的Gemini以及微软的CoPilot等领先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与更强大的创作能力相联系。与此同时,来自法国、阿联酋和中国的新兴参与者也为人工智能生成媒体领域带来了新的竞争格局。
随着数字内容消费的持续增长,消费者对全球品牌的期望也日益提升,他们愈发期待能获得无缝且本地化的多媒体体验。基于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合成语音以及自动字幕技术,如今已成为助力视频内容跨越语言障碍的关键因素。当前,市场对配音和字幕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在亚太地区和非洲等语言丰富多样的地区。在这些地方,消费者期望品牌能够真正地在语言和情感层面与他们实现深度共鸣。
然而,本地化工作远不止于简单的翻译。其核心在于让内容在每一位受众眼中都能呈现出本地化特色。以本地化图像为例,它在树立内容真实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众多市场,尤其是南半球国家,广告和企业传播更倾向于采用契合当地文化特色的视觉效果与叙事方式。虽然人工智能能够助力实现这一过程的自动化,但仍需要人类进行监督,以确保内容不仅完成了语言层面的翻译,更在文化内涵上实现了真正的本地化。
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对企业工作流程产生了变革性影响,还在新兴市场引发了一场创意复兴。在尼日利亚和印度,基于人工智能的工具让电影制作人、音乐家和内容创作者得以将自身影响力拓展至全球范围。流媒体平台正借助人工智能实现自动化编辑、优化翻译,并制作符合地区特色的内容,从而使不同受众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到多媒体内容。
在RWS,我们的Evolve语言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正在给多媒体本地化领域带来根本性的变革。通过整合翻译管理(Trados Enterprise)、神经机器翻译(Language Weaver)以及人工智能辅助质量评估(MTQE)等模块,我们帮助语言专家能够更高效地优化内容,确保内容在流畅度、准确性以及文化契合度等方面达到层次更高的标准。
尽管人工智能在多媒体本地化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消费者对此仍保持谨慎态度。《解锁2025》研究表明,虽然有57%的受访者察觉到人工智能生成的多媒体质量相较过去有所提高,但人们对于内容的准确性、文化相关性以及错误信息等问题的担忧依旧存在。在医疗和金融等受到严格监管的行业中,人们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信任度尤其偏低,因为翻译材料中的任何错误都有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透明度问题也日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报告显示,高达81%的消费者希望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能够得到明确标注,这凸显了在人工智能驱动的多媒体领域加强信息披露的必要性。此外,有 56% 的受访者表示,包括深度伪造和篡改图像在内的虚假多媒体内容有所增加,这引发了关于人工智能在维护信息完整性方面所扮演角色的伦理思考。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对多媒体领域的影响将持续深化,为实现沉浸式、个性化的内容体验带来新的机遇。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在推动交互式视频、增强现实/虚拟现实(AR/VR)应用以及根据个人用户偏好定制的动态广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像 Mozilla 的通用语音项目(Common Voice project)这类举措,也在不断拓展语音人工智能的能力边界,有助于为使用人数较少的语言生成高质量的配音。
然而,成功品牌的差异化优势将体现在能否在自动化与人类专业知识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人机混合的模式,即利用人工智能加速工作流程,同时由人类提供文化和创意方面的监督,对于在多语言内容中保持真实性、信任度和用户参与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翻译与本地化的未来并非是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取代,而是要巧妙借助人工智能来强化人类的专业知识。这正是 “真正智能” 的核心所在:构建一种协作模式,让人工智能加速工作流程,而人类专家则保障内容的准确性、文化真实性以及情感共鸣。
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内容创作与本地化开辟了全新的可能性。然而,要实现长期的成功,关键在于在自动化与人类监督之间寻得平衡,以此在多语言内容中建立信任、保持透明度并提高用户参与度。
归根结底,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不会简单地引入人工智能,而是会经过深思熟虑,将其融入自身业务体系。借助技术的力量扩大业务规模,同时确保内容在文化层面能与受众产生共鸣。但要真正与不同的受众建立紧密联系,人类的贡献不可或缺。这里所指的并非普通的人力付出,而是当今语言专家所具备的精细专业知识。这些专业人士集领域知识、语言流利度、文化敏感度、技术技能以及创作直觉于一身。正是这些能力的综合运用,确保了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不仅高效实用,而且表达流畅、贴合情境且富有情感智慧。虽然人工智能推动着整个流程的运转,但赋予内容真正意义的却是人类专家。
来源:51CTO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