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印度的社交媒体上,一段视频引发了热议。一名自称是“中国某医药学院留学生”的印度男子,在一间脏乱的宿舍里展示了发霉的食物,指责中国大学削减留学生的餐费。
人的嘴脸咋能丑陋到这种地步,吃我中华的饭,却砸我中华的碗!
在印度的社交媒体上,一段视频引发了热议。一名自称是“中国某医药学院留学生”的印度男子,在一间脏乱的宿舍里展示了发霉的食物,指责中国大学削减留学生的餐费。
有意思的是,这段视频发布的第二天,他所在学校的官网上居然发布了留学生食堂的实景照片,餐台亮得能照人,菜品也包括了咖喱鸡、印度飞饼等专门为他们定制的美食。
这场自编自演的戏码,揭露了国际舆论战中隐形的“伪善者”——有人一边享受着利益,另一边却恶言相向,甚至还朝锅里吐了口水。
为挣钱抹黑中国
涉及的留学生苏某的经历,其实是一出精心设计的“商业游戏”。
手握全额奖学金住进单人间,却偏要躺在地上拍那些发霉墙角的“受难照”;享受比自己国家高出十二倍的餐饮补贴,还对着镜头声泪俱下地说“饿到啃树皮”。
这种离谱的对比,真让人想到某些网红餐厅的营销伎俩,后厨偷偷用预制菜给顾客,而前面却摆满了“有机农场直供”的招牌。
这种操作的核心思路其实很简单,一方面在中国高校的福利政策中不断受益,另一方面在国外网络上大肆渲染“受害者”形象,以此吸引流量。
这种“抹黑视频”其实就是流量时代的另一种带货方式——别人卖的是那些没有任何保障的面膜,他们则是在兜售所谓的“中国崩溃论”的旧剧本。
这种两面派的生活,真是贴切地说明了“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这句话。
留心这几年的“爆款”谣言,简直就像是一模一样的复制品。
乱七八糟的画面非得加上一层昏暗的滤镜,再给中文的标识加上那些阴阳怪气的字幕翻译,最后还得搞个“惊爆!”或者“内幕!”的标题来吸引眼球。
这类流水线上的活儿,真是连义乌小商品市场那些山寨货都显得有点创意了。
在这背后,推手们对传播心理学了如指掌。他们明白,对于一些外国网民来说,中国的形象总是《红高粱》里的那泥土房和黄土地。碰上高楼大厦,他们就指责是“政府摆拍”,一看到科技进步就说是“窃取技术”。
这种成见就像是谣言滋生的温床,即使视频里的漏洞大得跟筛子一样——比如发霉的面包霉斑分布得均匀得像是美术生画出来的,脏乱的宿舍窗外还显眼着学校新建的恒温游泳池——可总有些人乐于闭着眼睛点转发。
谁在宽容他们
这事一闹开,校方那份“正在调查”的声明,读着就让人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就像熊孩子砸了邻居的窗户,家长在家里却装作没听到。近年来,某些高校对留学生的纵容,早已成了公开的秘密。
考试的时候作弊被称为“文化差异”,骚扰同学倒成了“表达热情”,就连搞坏公物都能被说成“活泼开朗”。
这种“超国民待遇”养出了不少戏精,他们深谙管理者的软肋——最怕影响“国际化评分”,还怕失去“高校排名指标”。
结果,碰瓷式维权变成了家常便饭。今天抱怨宿舍空调不够凉,明天就给食堂的咖喱下套,后天甚至能把消防演习搞成“暴力镇压”的素材,归根结底,这些都是惯出来的毛病。
搞笑的是,这些整天喊着“自由”“人权”的演员们,在现实生活中选择性失明的本事真是一绝。
他们看不到中国学生挤在六人间里拼命学习,却只顾自己那间单独的公寓唉声叹气“空间太小”;他们享受着一学期八千的餐饮补贴,却假装没听说本国的学生们是怎么靠啃土豆过活的。
这种双标,其实就是一种文化霸凌——一边享受各种好处,一边还要高高在上指指点点。
更夸张的是,某些西方媒体对这些“素材”爱得不得了,几个挂科的留学生立马被塑造成了“学术压迫的受害者”;一次普通的校园矛盾,转眼就被描绘成了“人权危机的缩影”。
这种拿着放大镜找缺点、见到一点小毛病就大喊“整片森林有毒”的行为,真像村口爱八卦的长舌妇。她们传的是张家媳妇的闲言碎语,而这些人则是在散播十四亿人的谣言。
我们不再沉默
可是,时代早已不同了。那些苏某们还在用老旧的剧本演嘛,实际上,真正的中国故事早就被无数普通人重新在谱写。
食堂的大妈们总会悄悄给留学生的咖喱多加一勺肉,而中国室友则乐于教他们如何在淘宝上讨价还价。有些教授周末开车带学生去尝点地方特色小吃。
这些小小的温情,可能不会被搬上狗血剧的舞台,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悄然滋长。
年轻一代的反击真是别出心裁,有人把留学生活拍成了电视剧,镜头一转,就能看到带指纹锁的宿舍门、能点三十种国家美食的智能食堂,还有体育馆里随便借的瑜伽垫。
最近,某些海外平台上冒出了个“打假挑战”,专门针对那些谣言视频,给它们标上“此处穿帮”“这个场景其实是在某某教学楼三层”,简直用看似魔法的方式,来反击那些虚假信息,这不就是这个时代追求的真正公正吗?
不仅仅是学生在拼搏,现在那种溺爱的管理方式也渐渐成为历史。新推出的留学生信用体系,算是给每个人都带上了一条电子文明链。要是在社交平台上乱讲?奖学金立马减半;偷偷拍实验室的资料?直接红牌警告,毫不留情。
这套规矩虽然直截了当,但对那些装模作样的人特别有效——毕竟没了真金白银的支持,谁还乐意在镜头前拼命演出呢?
高校现在真心在审视国际教育的真正意义,干脆不如把留学生当成自家人来培养,而不是单纯地把他们当外客来对待。
带他们去社区义诊,教他们学会把脉和开方;还办文化沙龙,让印度学生教中国的同学跳传统舞。当一个人真正理解脚下这片土地的温度,自然就不想造谣了。
真相可能来得慢,但绝不会缺席,当一些人还在辛辛苦苦编造故事时,中国早已用实际行动写下了精彩剧本——食堂里的咖喱味飘荡过喜马拉雅山,留学生的毕业照挂满了教楼的荣誉墙。
曾经被恶意剪辑的画面,迟早会被更多真实的笑容所掩盖。毕竟,无论多么高明的谎言,也比不上热腾腾的飞饼来的真实,占有更加温暖的力量。再怎么精心的抹黑,也无法阻挡人与人之间那份真挚的联系。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成了自己国家的代言人。有的人选择当个跳梁小丑,靠摆拍和谎话博取那几分钟的流量;可也有一些人默默耕耘,认真做着一羹一饭,让那跨越万里之遥的善意自然而然地滋长。
留学生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跟喷子在评论区争论不如把自己的饭菜做得更好。当印度飞饼的香味从留学生食堂弥漫开来时,谁还在意那些阴暗角落里几块发霉的面包呢?
来源:小熊娱乐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