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目标也在变革。为培养符合新的产业需求的人才,高校教改课改的步伐加快,竞赛、实训皆为方式方法。其中,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乃是当前的重点方向。在不久前召开的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2025 年部署会上,教育部长怀进鹏再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目标也在变革。为培养符合新的产业需求的人才,高校教改课改的步伐加快,竞赛、实训皆为方式方法。其中,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乃是当前的重点方向。在不久前召开的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2025 年部署会上,教育部长怀进鹏再次强调要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和全过程。
南京大学人工智能教育走在全国前列。南大自2018年起在C9高校中率先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并发布首份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起完整的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培养体系。2022年,南京大学依托苏州校区探索智能人才培养,2024年创新构建“1+X+Y”人工智能核心课程体系,成为全国首个面向全体本科新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的高校。
别开生面的第一堂人工智能通识课
今年4月,应南大“人工智能素养教育”通识课程负责人的邀请,和鲸的资深算法工程师苟天宇来到了南大校园,为 70 余名不同专业背景的大二至大四学生带来了名为《人工智能通识:AI 与我们》的第一堂人工智能通识课。
课程中,苟天宇将电影中那些高度全能、拥有自我意识的科幻人工智能形象,与现实生活中诸如扫地机器人、AlphaGo、ChatGPT 等更为实用化、但缺乏自我意识的 AI 应用进行了对比,阐释了 AI 从概念到应用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们对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有了直观的认识;以监督学习在人脸识别、垃圾邮件分类中的应用,无监督学习在客户群分类、新闻主题聚类中的实践,以及强化学习在 AlphaGo、自动驾驶等前沿场景的突破性进展,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学习过程,并以 GPT、DeepSeek 等模型为例,说明了预训练与强化学习相结合在提升模型智能水平中的关键作用。
课程还探讨了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协作关系。他告诉学生,应让 AI 承担更多如数据生成的重复性工作,而人类则专注于创造性决策,并建立有效的反馈闭环,及时标注错误、重新训练模型,以不断优化 AI 性能。他也提醒学生们要警惕自动化偏见,不盲目依赖 AI 结果,而应培养撰写高质量 prompt 的技巧,以提升 AI 输出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课程最后,在场学生通过和鲸旗下的数据科学协同平台 ModelWhale 平台体验了大模型参数调试、数据处理等实践操作,进一步加深了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和鲸提出以南大为指导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解决方案
和鲸在 AI 人才培养方面已有近十年经验,2024年,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部与上海和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签署“101 数智领航计划”,校企三方以“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为合作起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在此基础上,和鲸于 2025 年携手智谱 AI ,以南京大学“1+X+Y 三层次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为指导,建设出覆盖从 AI 通识教育到“学科+AI”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整体解决方案。此方案以分层次的课程与实验设计为特点,可符合各专业学生的培养路径与培养目标。
来源:和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