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是个阴雨绵绵的下午,教室后门突然被推开,一个瘦削的男孩站在那里,浑身被雨水浸透。班主任李老师轻声介绍道:"这是王承宇,从今天开始是我们班的新同学。"
"叔叔阿姨,你们的恩情,我记一辈子!"
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少年的誓言在雨夜中铿锵有力。
可谁知在飞黄腾达后,一句“人脉分层次”,阻断了恩情。
本以为6年的吃住恩情喂了狗,可谁知在我遇难后,他的出现让我傻眼...
01
我叫陈志远,第一次见到王承宇是在初一开学的第三天。
那是个阴雨绵绵的下午,教室后门突然被推开,一个瘦削的男孩站在那里,浑身被雨水浸透。班主任李老师轻声介绍道:"这是王承宇,从今天开始是我们班的新同学。"
他没带雨伞,校服湿漉漉地贴在身上,脸色苍白得几乎透明。
当他走向教室最后一排唯一的空位时,我注意到他的左脚微微跛行,走路时一晃一晃。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童年时一场车祸留下的永久印记。
那天放学,雨下得更大了。
我看到王承宇站在校门口犹豫不决,没有伞,似乎也没有人来接他。
于是,我鼓起勇气走上前,将自己的伞递给他:"喏,给你吧,我家就在学校对面。"
他愣了一下,摇摇头:"不用了,谢谢。"声音低沉而克制。
"那一起走吧,我们可以共用一把伞。"我提议道。
他犹豫了片刻,终于点头。
就这样,在雨声沙沙的背景音中,我们走完了初次相识的路程,拉近了我们的世界。
那个学期,王承宇很少与人交流,总是沉默地坐在后排,成绩却始终名列前茅。
期中考试后,我们成了同桌。
我是个话多的人,总喜欢分享家里的趣事,一开始他只是礼貌地笑笑,后来慢慢会搭上几句话。
"你家里有几口人?"某天放学路上,我随口问道。
"就我和我爸爸。"他答得简短,眼神飘向远方。
"你妈妈呢?"
"去世了,很久以前的事了。"他的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听到这,我立马不知所措地道了歉,他却没再张口。
但那天晚上,我把这事告诉了妈妈。她听后皱起眉头:"那孩子一定很不容易。"
期末考试前夕的一个周六清晨,我正在厨房帮妈妈择菜,门铃突然响了。
打开门,外面站着神色慌张的王承宇和一个中年男人。
那男人满脸通红,衣衫不整,散发着刺鼻的酒气,似乎是王承宇的父亲。
"对不起,能不能让承宇在你家住一晚,我要出趟远门,过几天就回来?"
男人的话语含糊不清,没等回应竟转身踉跄着离开。
王承宇站在门口,手里紧握着一个破旧的帆布包,眼中是掩饰不住的羞愧。
那一晚变成了两晚,两晚变成了一周,一周变成了一个月。
王承宇父亲下落不明,后来我们才从邻居口中得知,他欠下了巨额赌债,不知所踪。
就这样,王承宇在我们家住了下来,开始了长达6年的同窗生活。
刚开始,他总是小心翼翼,像个不敢惊动主人的客人。
明明只有十三岁,却坚持自己洗衣做饭,甚至想办法打零工补贴家用。
我爸爸是位中学历史老师,妈妈开了家小裁缝铺,家境虽不富裕,但也温馨自足。
爸爸常对王承宇说:"你就当这是自己家,专心读书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感谢。"
慢慢地,在父母不偏心的款待下,他开始融入我们的生活。
我们共用一张书桌,在台灯下一起做作业;周末一起去菜市场,帮妈妈提菜篮子;暑假里,他会跟着爸爸去学校图书馆整理书籍。
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常常看一遍就能记住整页的内容。
爸爸说他是千里马,只是暂时没遇到伯乐。
"等我长大了,一定会报答你们。"有一次,王承宇郑重其事地对我父母说。
妈妈笑着摸摸他的头:"傻孩子,我们是一家人,不说这些外道话。"
那时的王承宇眼圈红了,别过脸去假装看窗外。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眼泪。
02
初中毕业那年,王承宇成了全校第一名,获得了直升市重点高中的资格。
我虽然差了几分,但在爸爸的帮助下,通过了该校的特长生考试。
于是,我们继续做了同学,只是不再同桌。
高中的王承宇变得开朗了许多,参加了学生会和辩论队,慢慢有了自己的朋友圈。
但每到周末,他总会早早回到我家,帮妈妈做家务,陪爸爸下棋。
我们家那张窄小的单人床依然是他的栖身之所,床底下整齐地摆放着他的几本课外书和一个朴素的木盒,那是他唯一从原来家里带来的东西。
有一天,我偶然发现他在记账。一个小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着各种收入和支出:
发传单5元,帮同学补课10元,买物理参考书18元,给陈叔叔(我爸爸)买生日礼物25元……
"你攒钱干什么?"我好奇地问。
他合上本子,有些不好意思:"先攒着,总会有用的。"
高二那年,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模拟商业竞赛。
王承宇带领的团队以压倒性优势获胜,甚至吸引了几位本地企业家的注意。
在镜头前,他们称赞王承宇有着天生的商业头脑和领导才能。
在那段时间,他开始迷上了商业杂志和财经新闻,床头总是堆着《商业周刊》和《福布斯》。晚上熄灯后,他常用手电筒躲在被窝里阅读,直到深夜。
"你真的要做生意吗?"有一次我问他。
"嗯,我想创建自己的公司。"他的眼睛在黑暗中闪闪发光,"赚很多很多的钱。"
"为什么想赚很多钱?"
他沉默了一会儿,声音低沉而坚定:"我不想再依靠别人生活。证明我自己的价值。"
高中最后一年,王承宇不仅是年级第一,还获得了省优秀学生的称号。
毕业典礼那天,他穿着借来的西装,站在台上发言,目光坚定地扫过全场,最后停在我们一家人身上:
"感谢命运让我遇见真正的家人,是他们教会我爱与责任。无论未来如何,我都不会忘记这段时光。"
台下的妈妈悄悄擦拭眼角,爸爸的嘴唇微微颤抖。
那一刻,我看到了王承宇眼中的坚定与承诺,也隐约感到我们之间的距离。
大学时期,我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我考入了省师范大学,学习历史教育;而王承宇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H大商学院的全额奖学金。
临行前夜,我们在屋顶的小天台上聊到深夜,畅想着未来。
"我毕业后会留在学校当老师,就像我爸爸一样。平平淡淡的生活也挺好。"
听完我的顺畅人生,王承宇望着远方若隐若现的城市灯火:
"我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
"别忘了我们啊,大老板。"
我半开玩笑地打趣,可他认真地转过头:
"陈志远,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你们家对我的好。你们永远是我最重要的人。"
大学头两年,我们还保持着频繁的联系。
每逢假期,王承宇都会回来住几天,给家里带些礼物。
他开始尝试创业,大二时就和几个同学合伙开了一家校园快递代理点,很快扩展到了周边几所高校。
"这只是开始,"他兴奋地向我们描述他的计划,"等我再积累些经验和资金,就做更大的项目。"
爸爸有些担忧:"学业要紧,别太辛苦了。"
"放心吧,陈叔叔,我的课业一直是A。"他自信地回答。
那时的王承宇眼中有光,脸上还保留着少年的稚气,但言谈举止已经初显商人的精明和果断。每次见面,他都会认真地询问我的学习和生活,也会详细回答我对他创业的好奇提问。
03
大三那年,他的事业有了突破性进展。
在一次大学生创业大赛上,他的项目获得了家风投公司的青睐,拿到了第一笔50万的投资。
那年冬天,他带着一家人去了海南过年。
那是爸妈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住四星级酒店,也是我们全家第一次看到大海。
毕业那年,我如愿以偿地被分配到了家乡的一所高中任教。
而王承宇的公司已经有了十几名员工,业务扩展到了电子商务领域。
毕业典礼后,他直接飞往深圳参加一个商业洽谈会,连庆祝的时间都没有。
他在电话里解释,声音里满是疲惫与兴奋的交织:
"抱歉,这个项目对公司未来太重要了。等忙完这阵子,我一定回来好好坐坐。"
我能理解他的忙碌,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只是没想到,那次匆忙的道别,竟是我们关系的一个转折点。
此后的三年里,王承宇的回访越来越少,电话也越来越短,最终变成了节日的简短问候。
属于他的公司在电商浪潮中迅速成长,又通过几次成功的投资并购,跻身本地新锐企业之列。
他的照片开始出现在商业杂志的封面,社交媒体上是他与各路商界名流的合影。
在他的社交账号上,曾经的生活日常被商务活动和名流聚会取代。
我发的消息常常石沉大海,或者只收到简短的"谢谢"两字。
有一次,我在商场时,正巧偶遇他正与几位西装革履的男士站在一家高档餐厅门口。
我欣喜地打招呼,却换来他礼貌而疏远的目光。
"哦,是你啊。"他简短地对同伴介绍,"这是我的老同学。"然后迅速转移了话题,仿佛我们之间的七年不过是一段微不足道的插曲。
临别时,他拍拍我的肩膀:"有空聚聚,我请你,今天有重要客户。"
那个"有空",再也没有兑现。
在一次的班级聚会上,他总是姗姗来迟,全程接听电话,提前离场。
同学们想合影时,他已经坐进了那辆黑色轿车。
只是,他在离开前对我说:"这些小聚会太浪费时间了,我现在每分钟都是钱。"
在那一刻,我忽然不认识眼前这个人了。
可真正让我心寒的,是他对我家人态度的改变。
爸爸轻微中风住院那次,他只派助理送了一束花,附了张印刷体的祝福卡片。
就连我结婚时特意给他发了请柬,他以"国外考察"为由缺席。
可那天晚上,有同学在朋友圈看到他在本地一家高尔夫俱乐部的照片。
电话里,每当我提起往日回忆,他总是显得不耐烦:
"那都是过去的事了,我们都应该向前看,不要去提这些没营养的东西。"
在之后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没应联系,直到想请教一些职业发展的建议时,又主动找上了他。
当时,他约我在他的办公室见面。
那是一栋落地玻璃的现代化大厦,整整一层都是他公司的地盘。
前台姑娘礼貌而疏离,会客室冰冷而豪华。
等了四十分钟,他才姗姗来迟,全程盯着手机,不时接听电话,言语间充满了商业术语和对财富的炫耀。
临走时,我忍不住问道:"这么多年的情谊,现在连见一面都这么难?"
他放下手机,面无表情地看着我:
"人脉是分层次的,这是商场规则。你必须理解,我现在的圈子和以前不一样了。"
那一刻,我在他眼中看到的只有冷漠与疏离,仿佛我们之间的七年情谊从未存在过。
走出他的办公大楼,初冬的风吹得我双眼生疼。
我终于明白,人心的变化比季节更快,更彻底。
04
命运似乎喜欢开玩笑,总在你最脆弱的时候给予最沉重的一击。
那年冬天,不幸接踵而至。
先是学校进行改革,我所在的历史组面临裁员,作为年轻教师,我的位置岌岌可危。
然后是更大的打击——爸爸在一次上课途中突然晕倒,送医后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并发脑梗。主治医生说需要紧急手术,费用预计在三十万左右。
"能不能转去普通病房?"我问,"我们的医保可能承担不了这么多。"
医生摇摇头:"病情不允许耽搁,况且后续的治疗和康复费用也不少。"
回到医院走廊,妈妈苍白的面容和颤抖的双手让我心如刀绞。
我们的积蓄只有不到五万,亲戚朋友能借的也就七八万,还有十几万的缺口。
"要不要问问承宇?毕竟他现在是大老板..."妈妈犹豫着说。
这些年,她从未停止把王承宇当成家人看待,尽管他已经很久没有联系我们了。
我想起了那句"人脉是分层次的",苦笑着摇摇头:"算了,他现在是大老板,很忙的。"
接下来的日子如同噩梦。我四处奔波筹款,同时应对学校可能的裁员。
夜深人静时,独自坐在医院走廊的长椅上,望着急诊室的灯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涌上心头。
爸爸的手术定在周三,我向学校请了假,整夜守在病房外。
凌晨两点,护士告诉我需要先交手术押金十万元。
我颤抖着拿出存折和几张借条,那是这些天来的全部成果,却还差两万多。
"能不能先做手术?我保证很快凑齐剩下的钱。"我哀求道。
护士长同情地看着我:"按规定不行,但看在你父亲情况紧急的份上,我可以先用我的工资卡垫上。但你得保证尽快还上。"
我感激地点头,内心却不知如何是好。
在出院大厅时,一位中年女士叫住了我,递给我一个信封
"你是陈老师的儿子吧?我是他十年前的学生,听说他病了,这点心意不成敬意。"
我打开信封,里面是整整两万元现金。"这太多了,我不能收。"
"陈老师当年帮了我很多,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这些年我一直想报答他,请别拒绝。"
望着女士远去的背影,我突然泪如雨下。
原来爸爸播下的种子,在我不知道的地方开出了花。而曾经我们全家视如己出的王承宇,却连一个电话都没有。
手术当天,病房外只有我和妈妈两人。
在进行到第二个小时,护士出来告诉我们情况有些复杂,需要增加一些特殊材料,费用可能会再增加五万左右。
"家属需要决定是否继续手术。"护士语气平静,眼神却透着紧迫。
妈妈抓紧我的手,指尖冰凉:"儿子,怎么办?"
我咬紧牙关:"继续。钱我一定想办法。"
护士点点头转身离去,我却站在原地,不知所措。
就在这时,手机响了。是学校办公室的电话,可能是关于我的去留问题。
我深吸一口气,走到走廊尽头接听。
电话那头是校长低沉的声音:"陈老师,很遗憾地通知你,学校决定……"
听着里面的话音,我的心一点点沉下去。
就在这最黑暗的时刻,我忽然双腿一软,竟直直的跪坐在了医院的冰冷地板上。
与此同时,走廊尽头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我缓慢抬起头,可眼前的人更让我崩溃大哭....
泪眼模糊中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快步走来。
那挺拔的身姿,那微微跛行的左腿,那双曾经在我家小床上翻书到深夜的手——是王承宇。
"对不起,我来晚了。"他单膝跪在我面前,声音沙哑,"手术费用我已经全部安排好了,还调来了京城最好的心血管专家。"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眼前这个西装革履的成功人士,与记忆中那个冷漠疏离的王总,判若两人。
"为什么?"我哽咽着问,"你不是说人脉分层次吗?你不是早就把我们忘了吗?"
王承宇的眼中闪过一丝痛苦:"我从来没有忘记过你们,一天都没有。"
他紧紧握住我的手,那双曾经在商务会议上冷静决断的手此刻却在微微颤抖:
"我欠你们太多,陈叔叔的病情我一直在关注。本来我计划暗中安排好一切,不打扰你们的生活,但今天情况紧急,我不得不亲自出面。"
05
医生从手术室出来,示意情况已经稳定。
只这短短几个小时,一切似乎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王承宇带着几位专家进入会诊室,而我站在走廊上,望着他的背影,心中百感交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说一直在关注,那为何这些年如此疏远?他口中的"暗中安排"又是什么意思?那个曾经在我家吃住七年的少年,与眼前这个举手投足间尽显成功气度的商人,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的王承宇?
我的脑海中充满了疑问,而手术室外的指示灯依然闪烁,提醒着生死攸关的现实仍在继续。
接下来的日子如梦似幻。爸爸被转入了VIP病房,每天有专家会诊,护士24小时照料。
所有的医疗费用,包括后续可能长达半年的康复治疗,都由王承宇一力承担。
更让我意外的是,校长亲自打电话通知我,学校改革方案已经调整,不仅保留了我的职位,还提升我为历史教研组副组长。这一切发生得太突然,让我不得不怀疑其中有王承宇的影响。
王承宇每天都会来医院探望,有时只是站在病房外透过窗户看一眼,有时会坐下来陪爸爸说几句话。
他的态度恭敬而内敛,与那个商场上叱咤风云的"王总"判若两人。
面对妈妈热情的挽留,他总是婉言谢绝,只留下一句"改天一定登门拜访"。
一周后的傍晚,当我送王承宇到医院停车场时,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疑惑。
"这些年,你到底在想什么?"我直视着他的眼睛,"如果你真的一直关心我们,为什么表现得那么冷漠疏远?"
夕阳的余晖中,王承宇摘下墨镜,那双曾经清澈的眼睛里满是疲惫和复杂。
"可以陪我走走吗?"他轻声问,"有些事,是时候告诉你了。"
我们沿着医院后面的小路慢慢行走,初春的风还带着些许寒意。王承宇开始讲述这些年的真相,他的声音平静,却让我心潮起伏。
"我没有忘记任何事,"他说,"那七年是我生命中最温暖的时光,你们给了我家的感觉,让我知道什么是爱和责任。正因为如此,我必须保护你们。"
原来,王承宇的公司在迅速发展过程中,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包括几个地方上有权有势的家族。
三年前,有人开始调查他的背景,发现了他与我家的关系。
"有一天,我收到了一组照片,"王承宇的声音变得低沉,"是你爸妈日常生活的偷拍,还有你上下班的路线。那是一个明确的威胁。"
为了保护我们,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切断与我们的联系,至少在表面上如此。他聘请了私人保镖暗中保护我们的安全,通过各种隐蔽的方式关注着我们的生活。
"那次你父亲中风住院,我在国外谈判,赶回来时你们已经出院了。"他苦笑道,"我只能让助理送花,然后暗中安排医院给你父亲最好的治疗。"
我结婚那天,他确实因为工作没能参加婚礼,但派人送了一份厚重的礼金,只是以我一个远房亲戚的名义。至于那个高尔夫俱乐部的照片,是他特意安排人发布的,为了让那些盯着他的人相信他与我们真的没有联系。
"志远,我最对不起的就是那次在办公室对你说的话。"王承宇停下脚步,眼中满是愧疚,"那天我知道有人在监视,不得不那样说。每说一个字,我的心都在滴血。"
夜幕降临,路灯一盏盏亮起。
在这忽明忽暗的光影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曾经在我家小床上读书到深夜的少年,与眼前这个饱经世事的商人慢慢重合。
"那学校的事呢?"我问道。
"我成立了一个教育基金会,匿名资助了你们学校的改革项目,唯一的条件就是保留优秀教师的岗位。"他微微一笑,"你能被提升,完全是因为你自己的能力。我只是创造了一个公平的环境。"
我们走到一处僻静的长椅前坐下,王承宇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钥匙。
"还记得我高中时那个木盒子吗?"他问,"这是它的钥匙。盒子一直放在我办公室的保险柜里。"
他打开手机,调出一张照片。那是一本做工粗糙的相册,里面是我们家的照片:爸爸在书房备课,妈妈在厨房做菜,我和王承宇在院子里打闹……
"这些年,无论走到哪里,这些照片都和我在一起。"他的声音有些哽咽,"每当我在商场上必须做出艰难决定、扮演那个冷酷无情的'王总'时,我就会看看这些照片,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初心。"
06
夜风拂过,带来远处医院的消毒水气味。我突然想起了什么:
"那个中风后来看望爸爸的女士,是不是你安排的?"
王承宇摇摇头:"不是。陈叔叔几十年的教书生涯,影响了无数学生。那些真诚的感恩和尊敬,不是金钱能买到的。这也是我一直敬佩他的原因。"
他深吸一口气:"我创业最初的动力,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光明正大地回报你们家。这些年,我确实赚了不少钱,但内心深处,我始终觉得自己亏欠着一笔情感的债务。"
回望医院明亮的灯光,我忽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成长。
王承宇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在商海浮沉中保持初心,用看似疏远的方式保护着我们。而我,则在平凡的教书生涯中传承着父亲的精神,用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他人。
"你知道吗,"我轻声说,"爸爸一直很为你骄傲,即使在你看似忘记我们的那些年。他常说,承宇这孩子有出息,早晚会成大器。"
王承宇低下头,肩膀微微颤抖。在这个春寒料峭的夜晚,那个成功商人的坚硬外壳终于裂开了一道缝隙,露出里面那个曾经住在我家小阁楼的少年。
爸爸的康复进展顺利,一个月后便出院回家静养。
那天,王承宇亲自开车送我们回家,一路上小心翼翼,生怕颠簸影响爸爸的休息。
久违地踏入那个熟悉的院子,王承宇的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怀念。屋内的陈设还是老样子,只是多了些岁月的痕迹。妈妈坚持要王承宇留下来吃饭,这一次,他没有推辞。
饭桌上,王承宇像个孩子般狼吞虎咽地吃着妈妈做的家常菜,眼角有抑制不住的笑意。
"真的比米其林餐厅好吃多了,"他由衷地说,"这些年,我总会想起阿姨的手艺。"
爸爸安静地看着他,忽然问道:"承宇,这些年,快乐吗?"
简短的一句话,却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王承宇的筷子停在半空,眼中闪过一丝茫然,然后慢慢地摇了摇头。
"忙碌、成功、富有,但不快乐。"他坦诚道,"很多次,我站在那些豪华的场所,听着觥筹交错的声音,却只想回到这张简朴的餐桌前,听陈叔叔讲那些历史故事,听阿姨唠叨我要多吃菜。"
饭后,王承宇和爸爸坐在院子里的老藤椅上聊天。我在厨房帮妈妈洗碗,透过窗户看到王承宇认真地听着爸爸说话,时而点头,时而轻声回应,就像当年那个虚心求教的少年。
晚上,王承宇执意要住在客厅的沙发上。"就像以前一样,"他说,"明天早上还能闻到阿姨做早饭的香气。"
深夜,我起来喝水,发现王承宇站在院子里,抬头望着星空。月光下,他的侧影既陌生又熟悉。
"睡不着?"我走到他身边。
他摇摇头:"太多感触了。这些年,我以为自己变了很多,但回到这里才发现,内心深处那个渴望家的少年从未改变。"
"那为什么不早点回来?"
"商场如战场,"他苦笑道,"我必须武装自己,变得强大、冷酷,才能保护在乎的人。但渐渐地,我发现自己迷失在这个角色里,忘了初衷。"
他转向我:"知道吗?前段时间我开始考虑转型,把公司重心从纯粹追求利润转向更有社会价值的项目。其中一个计划,就是成立专门帮助贫困学生的基金会。"
"就像当年有人帮助了你一样?"
"是的,"他点点头,"人这一生,获得的越多,就越应该回馈社会。这是你父亲教给我的最重要的一课。"
第二天清晨,王承宇接到一个紧急电话,必须立刻返回公司处理危机。
临走前,他在院子里的老银杏树下留下一个小小的木盒,对我说:"里面是这些年我一直珍藏的东西,你有空可以看看。"
打开盒子,我发现里面除了那本相册,还有一沓发黄的纸张。那是王承宇高中时代的日记,记录了他在我家生活的点点滴滴:第一次吃到妈妈做的红烧肉的惊喜,和爸爸在书房讨论历史的温馨,与我一起熬夜备考的困倦却充实的时光……
最让我动容的是最后一页,上面写着:"陈叔叔一家给了我家的温暖和前进的勇气。我发誓,无论将来走多远,取得多大成就,都永远不会忘记这段恩情。希望有一天,我能像他们帮助我一样,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日记旁边,是一张张银行转账记录。从他创业初期开始,每个月都有一笔钱转入一个名为"感恩基金"的账户。即使在公司最困难的时期,这笔转账也从未中断。账户余额已经累积到了惊人的数字,受益人一栏写着我父亲的名字。
原来,他从未忘记过承诺。只是选择了自己的方式去履行。
07
春去秋来,转眼又是一年。爸爸的身体已经完全康复,重新回到讲台,只是课时减少了,有更多时间陪伴妈妈。我在学校的工作也步入正轨,教研组的工作得到了校长的肯定。
而王承宇的生活发生了更大的变化。他将公司的日常运营交给了信任的伙伴,自己则专注于教育公益项目。他成立的"新梦基金会"已经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其中不少就读于我任教的学校。
每周末,他都会来我家吃饭,有时带着那些受资助的学生一起来。餐桌上,他不再是那个西装革履的"王总",而是一个热情洋溢的大哥哥,认真听着每个孩子的梦想和困难。
有一天,一个小男孩怯生生地问他:"王叔叔,您为什么要帮助我们呢?"
王承宇微笑着看了看我和父母,轻声回答:"因为很多年前,也有人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伸出了援手。他们教会了我爱与责任,让我明白人这一生最宝贵的不是财富和地位,而是那些温暖的时刻和真诚的情感。"
初冬的一个周末,王承宇带着一个特殊的项目来找我。他计划在城市周边建立一所寄宿制学校,专门招收那些家庭困难但有潜力的孩子。
"学校会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和生活保障,"他兴奋地说,"不仅教授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如何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我希望你能担任这所学校的首任校长。"
"我?"我有些意外,"我只是个普通教师,没有管理一所学校的经验。"
"但你有爱心和责任感,"他认真地说,"就像当年你父亲对我一样。这比任何管理经验都重要。"
爸爸听了这个计划,眼中闪烁着赞许的光芒:"承宇长大了,不仅事业有成,更难得的是没有忘记初心。"
王承宇红着脸,像个接受表扬的孩子:"这都是陈叔叔教导的结果。"
那天晚上,我们在院子里促膝长谈。王承宇透露,他这些年在商场打拼,除了为了事业成功,还有一个隐藏的动力——希望有一天能做出足够的成就,让我家因他而自豪。
"记得高中毕业那天,我在台上发言时,看到陈叔叔眼中的骄傲和期待。"他说,"那一刻,我暗自发誓,无论未来多么艰难,都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不辜负你们的期望。"
我想起那个站在校园舞台上的瘦弱少年,想起他眼中的坚定与承诺,又看看眼前这个历经沧桑却依然保持初心的男人,心中既欣慰又感动。
"其实,"我轻声说,"无论你成就多大,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你能快乐、健康地生活,保持一颗善良的心。这才是我们最大的期望。"
月光如水,洒在那棵见证了我们成长的老银杏树上。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那些逝去又重获的时光。
王承宇望着夜空,轻声说:"人生路上,能遇到真心相待的人,是最大的幸运。无论走多远,心中有爱的地方,就永远是家。"
我们相视一笑,在这静谧的夜晚,旧时的情谊如明月般皎洁,照亮了彼此的前路。
曾经那个在我家吃住七年的少年,如今已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而我,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为一名教师。我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却依然在生命的十字路口重逢,用各自的方式传递着爱与温暖。
或许这就是生命最美的馈赠——无论命运如何变幻,真挚的情感和美好的回忆,都将如星辰般长存,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来源:团子游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