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汕头一店铺推出“本地特色鸭屎肠粉”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4 14:59 1

摘要:在信息爆炸、短视频洗脑的时代,想要“出圈”,靠的是创意。近日,广东汕头某家店铺推出的“鸭屎肠粉”就以其特别的命名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许多人被这三个字“吓到”,又因好奇点进来,结果发现所谓“鸭屎”并非真是排泄物,而是潮汕地区本地的一种香型茶——“鸭屎香”,

在信息爆炸、短视频洗脑的时代,想要“出圈”,靠的是创意。近日,广东汕头某家店铺推出的“鸭屎肠粉”就以其特别的命名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许多人被这三个字“吓到”,又因好奇点进来,结果发现所谓“鸭屎”并非真是排泄物,而是潮汕地区本地的一种香型茶——“鸭屎香”,用于调味或者配茶。这一“惊吓—释然—惊艳”的消费心理转变,正是这类命名方式的核心魅力所在。

实际上,这种看似荒诞的命名策略背后,是一次文化与商业的深度结合,更是一种基于地方认同的市场突破。我们不仅要看到它的网红效应,还应当剖析它背后的“本地化+反差感”命名思维。

“鸭屎香”本是乌岽单丛茶中的一个品类,茶香浓郁、花香清雅,因传说中最早采茶之地为“鸭屎土”所产,遂得其名。虽然名字略显粗俗,但品茶者视为珍品。潮汕人并不避讳这三个字,反而因为其土得掉渣又极具反差感的名字,产生了浓厚的地方认同感。

如今,将这种茶香融合进肠粉的酱料中,借用其名字来命名整道菜品,既是味觉创新,也是文化嫁接。它不是为了猎奇而猎奇,而是有一定文化基础、地域传承的产物。比起无数“网红”店铺动辄用“火山爆浆”“流心炸弹”等无实际含义的名词吸睛,“鸭屎肠粉”反而显得真实、有根、接地气。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处在“土潮复兴”的节点。许多过去被视为“土”的名字、风味和习俗,在今天的互联网语境中,却因其真实、粗粝和独特而成了一种另类的高级趣味。

“鸭屎肠粉”的火爆,就折射了年轻一代消费者对于“反差感”和“文化原生性”的追求。他们不再热衷于用“精致”来定义美食,而更愿意从“本地”“地摊”“老字号”中挖掘出故事,寻找文化归属感。汕头这家店铺的命名,恰恰踩中了这个心理节奏,让消费者在“被惊吓”之后,感受到一种朴实却幽默的地方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汕头作为潮汕文化的重要代表,其饮食文化在全国早已有广泛传播。牛肉火锅、蚝烙、粿条等都已成为常见的地方菜系代表,但“鸭屎肠粉”的推出,则为潮汕美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传播视角——不仅是味道,更是语言与地方性认知的传播。

“鸭屎肠粉”的走红,也许并不在于其口味究竟有多么突破,而是在于它的“第一印象”——抓人眼球。在移动互联时代,一道菜的名字决定了它是否能在短视频中被点击,是否能被摄影达人拍成热搜爆款,也决定了它是否能成为下一个“出圈”符号。

命名即品牌,名字即传播。在许多知名的美食营销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点——“脏脏包”“鸡爪女神”“夺命小串”等名称无一不是通过“反差+记忆点”打下传播基础。

汕头店主所做的,其实就是在延续地方风味基础上,对命名进行了社交平台语境下的优化。他明白,用户不会首先关心你肠粉有多薄多香,他们只会因为“鸭屎”两个字停下脚步,并打开手机记录与分享。换句话说,“鸭屎”二字,已经在“口感尚未入口”的阶段,提前完成了90%的传播任务。

当然,并非所有“土味命名”都能获得成功。成功的前提,是这种“荒诞”的背后有坚实的文化背景和味觉基础支撑。如果没有“鸭屎香”茶这一真实存在的传统饮品为背景,这样的名字只会沦为低俗炒作。

所以,文化创新要有度,命名“玩梗”也要守边界。“鸭屎肠粉”的成功,是因为它建立在潮汕人长期的饮食认知基础上,本地人不觉得冒犯,外地人反而觉得新奇。这种“由内向外”的传播逻辑,才是真正实现地方美食全国化的重要策略。

如今不少地方都在做“美食出圈”,但问题恰恰在于多数地方是“外包装用力过猛,内核缺乏诚意”,走的是短视频快餐文化的流量捷径,而非基于风味与文化的长期深耕。“鸭屎肠粉”给我们的启示是:真正能走远的,是那些既能戳中传播点、又不丢失本地味道的产品。

回看“鸭屎肠粉”的热度,固然有短暂的流量红利,也可能在几个月后被下一波“爆款”名字取代。但在它火热的当下,我们更应关注的是这类事件如何激发我们对于“地方味道”“命名策略”以及“文化传播”的再理解。

它告诉我们,地方文化不是非得高大上才能传播开去;朴实、真实、略带俚俗的表达,反而更能直击人心。也告诉我们,名字这件事,不再只是标签,它正变成故事的起点,是人与产品之间建立情感链接的第一步。

未来或许还会有更多“鸭屎肠粉”式的创意登场,它们的存在,不仅为我们带来味觉上的新体验,更是文化认同的一种当代表达方式。而这,才是真正值得点赞与传播的“特色”。

来源:独角戏中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