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推动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命题,云南大学“融荣与共”乡村振兴调研服务团三年来深入福贡、泸水、兰坪、会泽、大关等地安置区,以“融荣与共”为主题,在基层探索中梳理出一套被称为“云南智慧”的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经验。
面对“推动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命题,云南大学“融荣与共”乡村振兴调研服务团三年来深入福贡、泸水、兰坪、会泽、大关等地安置区,以“融荣与共”为主题,在基层探索中梳理出一套被称为“云南智慧”的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经验。
从基层出发:以社会关切驱动田野调查,从社区实践提炼云南智慧
“融荣与共”乡村振兴调研服务团自2022年以来,以问卷调查、多点民族志跟踪等方式,走访36个社区11个迁出村,形成了120万字的田野笔记与调研报告。三年间,调研团队提出了一个核心观察:“搬迁社区,正在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发展单元。”他们归纳出社区发展的三个关键支点——微生计、微组织、微治理,并将这类从基层日常中自然生长出的在地经验,称为“云南智慧”:
一是微生计,通过以弱劳动力为对象的小型加工点、公益性岗位、农事协作等形式,为社区提供稳定可持续的就业支点;二是微组织,以劳务经纪人公司、飞地企业等为平台,推动搬迁社区融入更广阔的要素流通网络,形成组织性对接外部的能力;三是微治理,以红色物业、老年互助小组、红白理事会等为代表的基层组织载体,有效提升了社区自我管理能力和情感黏性。
从最初依靠政策资源“输血”,到如今尝试构建“自我循环”“自我服务”的造血机制,不少社区已开始走出依赖思维,主动寻找自己的内生发展方式。
和谐社区老年互助班展现“微治理”
在田野扎根:以微小需求建立幸福单元,从资源共建推动融荣与共
调研团队在多地搬迁社区观察到,许多有效路径正是从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诉求中生发出来的。围绕“服务有空白、资源被闲置、群众难参与”的典型困境,云南各地搬迁社区从实际出发,通过内向转化社区治理资源、外向联动农村发展资源、纵向创新地方文化资源,逐步构建起了“最小幸福单元”式的集体经济模式与生计支持体系。
在治理资源转化方面,泸水市同心社区面对“物业费收取难、物业服务不到位”的治理困局,通过党建引领与居民自治结合,创设“红色物业”制度,由社区全资控股物业公司,提供便民服务的同时,承接周边街道业务、开发就业岗位、积累社区资产。昭通市靖安新区福兴社区则围绕安置区群众红白事的广泛需求,成立红白理事会,通过平价婚丧服务创设社区经营实体,并将资产规划用于未来的爱心餐厅与临时救助储备项目。福贡县泽福社区创办“劳务经纪人公司”,由经验务工者组成陪同服务链条,引导搬迁劳动力安心、有序转移,提升就业安全感与经济组织度。
团队认为,这些实践正是在构建以需求导向、治理联动、服务反哺为特色的社区集体经济路径。
在外部资源联动方面,一是多地推动“城乡公交全通”,方便搬迁群众的社区生活与返乡生产。二是多地实践“活态集市”,带动农村生产、社区销售和城市消费多环节协同。三是以“飞地经济”探寻城乡要素融合路径。利用周边农村土地资源,昭通靖安新区支持搬迁群众发展特色产业,会泽钟屏街道七大社区联合打造文旅飞地小镇,怒江同心社区与对方村共建社区企业,建立“3241”联农惠农利益分配机制,实现组织共建、土地共享、收益共赢,重塑城乡协同关系。
搬迁群众在家织布
搬迁群众李兴文在园区从事杂技表演
在文化资源创新层面,针对留守群体与民族手艺人的在地就业需求,多地社区正通过激活本地民族技艺、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探索出一条文化资本驱动的经济发展路径。福贡县通过政策引导设立民族服饰合作社,如“技桥合作社”“纱兰颜工艺品公司”,而泸水市秤杆乡恩感思落社区附近建成的腊娜瓦底民族文化产业园结合地方民族文化,融合发展服饰、餐饮、住宿、服务等多种产业,强化了文化与消费场景的内嵌式转化,进一步拓展了文化资源转化空间。
调研团队认为,这类以文化为纽带的路径不仅打破“园区用工高门槛”限制,精准调动少数民族搬迁群体的文化劳动价值,推动其向本地特色建设者转型,还解决了县域旅游的同质化困境,为地方打造差异化景区提供素材基础。
队长徐海伦访问靖安新区惠民社区苗族服饰手艺人陶富兰
向时代作答:把三年青春写进基层答卷,把实践智慧化为制度力量
“融荣与共”乡村振兴调研服务团以青年视角洞察社区实践,以挺膺担当攻克发展命题,解码搬迁社区如何从资源空转走向机制激活,从外部依赖走向内生重塑,从生计焦虑走向生活参与,逐步提出了以“微生计—微组织—微治理”为支点的系列策略。在三年的调研过程中,团队不仅将不同社区的有效做法加以梳理总结,还通过座谈、推介、汇报等多种形式,在社区之间播撒经验、在政策系统中回传信号,推动各地经验网络从“点上开花”走向“制度落地”。
师生团队与实务部门开展交流座谈
一些社区借鉴他地“红色物业”经验,推动治理革新;一些社区学习“活态集市”做法,探索活态经济;还有多个社区通过“飞地合作”,逐步形成资源共建、利益共享的联动机制。“红色物业”“活态集市”“微型加工点”等关键词,如今已经出现在多个县市的政策文件中,有的地方以感谢信的方式肯定经验推广对破解发展瓶颈的现实价值。
未来,他们将继续扎根田野、观察制度、参与实践,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天地中,把“融荣与共”的理念,化作“与群众共成长、与时代共向前”的坚定步履。
云南网通讯员 徐海伦 叶星 摄影报道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