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全球仿制药巨头梯瓦(Teva)在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中,披露了向领先生物制药公司转型的规划,目标是在对业务增长及产品管线再投资后,到2027年实现约7亿美元净节省,同时抵消来那度胺(瑞复美、Revlimid)仿制药的利润损失,实现30%营业利润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韩利明 上海报道
日前,全球仿制药巨头梯瓦(Teva)在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中,披露了向领先生物制药公司转型的规划,目标是在对业务增长及产品管线再投资后,到2027年实现约7亿美元净节省,同时抵消来那度胺(瑞复美、Revlimid)仿制药的利润损失,实现30%营业利润率。
其中包括三项举措,一是借助业务中心、人工智能与数字化手段,减少层级,提升灵活性、速度与精准度,使一般及行政费用占比降低 100 个基点;二是精减人员,计划裁员约 8%;三是整合供应商,削减支出约 10% 。
“近几年全球医药产业进入回调和震荡期,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跨国药企高毛利时代已经过去。基于成本、市场、政策等综合考量,不得不进行裁员和战略重整。在全球市场,成本控制成为众多药企维持运营与研发投入的关键手段。”有券商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从各家跨国药企最新披露的财报数据来看,不少企业通过优化运营流程、重新调配资源等策略,试图重回增长轨道。眼下,诸多跨国药企正紧锣密鼓地制定应对策略,力求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力,稳固自身市场地位。
在全球医药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创新转型已成为跨国药企谋求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尽管创新研发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但一旦成功推出一款原研创新药物,不仅能带来可观的市场回报,更能重塑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
随着梯瓦在2023年5月提出“Pivot to Growth(向增长转型)”战略,创新产品Austedo、Ajovy 和 Uzedy在2025年第一季度合计同比增长39%,成为拉动业绩上扬的关键引擎。数据显示,该季度梯瓦实现收入39亿美元,按当地货币计算较2024年同期增长 5%,其中创新业务板块收入达5.89亿美元。
同时,梯瓦也在加快推进某些关键管线资产的开发,包括在炎症性肠病治疗领域,抗TL1A 药物duvakitug于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 2b 期临床试验中取得积极结果;奥氮平LAI 计划于2025年提交新药申请(NDA);DARI双效哮喘急救吸入器预计2025年完成Ⅲ期临床试验入组,2026年有望迎来Ⅲ期关键数据读出。
从区域市场表现来看,美国市场依然是梯瓦的业绩核心。2025年第一季度,其美国部门收入19.1亿美元,同比增长10.72%,占总营收的48.97%;利润达5.32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52%,毛利率从49.8%提升至55.4%。
梯瓦方面称,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AUSTEDO、UZEDY等创新产品销量攀升,以及来那度胺胶囊仿制药、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等仿制药产品的市场拓展,其中仿制药板块收入同比增长 5% 至 8.49 亿美元。
然而,在业绩呈现一定增长态势的同时,梯瓦称公司正进入“Pivot to Growth”战略的“加速阶段”,“为了加速增长,我们正在通过优化产品组合和全球制造足迹来积极转变业务,包括到期偿还14亿美元的债务、最近完成的日本业务剥离、通过出售剥离 API (活性药物成分)业务的意图等。”
为延长资金使用期限、推进临床研发项目等目的,精简运营、削减成本是跨国药企调整过程中常见的手段。不过就精减人员而言,根据公开资料初步统计,这或是梯瓦近三年来最大规模的裁员。
据Fiercepharma报道,梯瓦的一位发言人通过电子邮件表示,此次裁员将涉及该公司 3 万名员工,但不包括API业务部门的员工(梯瓦计划剥离这一业务)以及其在日本的一家仿制药合资企业的员工(该合资企业已在 12 月由梯瓦及其合作伙伴武田出售)。总体而言,此次裁员将影响约 2400 名员工。
此外,梯瓦首席财务官伊莱・卡利夫在电话会议上表示公司一直在研究如何合理调整制造布局,“公司目前运营着 35 个生产基地(包括生产药物成分的基地),但计划到 2027 年将这一数字削减至 30 个以下。”
值得关注的是,面对美国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梯瓦预计特朗普政府现行进口关税在2025年对公司影响有限,但仍需警惕未来针对制药行业的关税调整风险。受相关因素影响,公司将2025年收入预期下调至168亿-172亿美元,低于此前预测的上限174亿美元。
这场创新与变革并行的转型之路,正考验着这家全球仿制药巨头的战略定力与应变能力。
在全球医药市场风云变幻的当下,降本增效、增长突围已成为众多跨国药企的共同选择,梯瓦并非孤例。从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可见,各大药企正面临不同困境与抉择。
辉瑞2025年一季度实现总营收137.15亿美元,同比下降8%,主要归因于新冠抗病毒药物Paxlovid的全球销售额下降15亿美元,同比下降75%。在此背景下,辉瑞宣布将通过新增削减计划节省12亿美元开支,同时终止口服GLP-1RA药物danuglipron项目开发,加速业务调整。
同期,BMS(百时美施贵宝)实现总营收112.01亿美元,同比下降6%。其中,增长产品组合收入达56亿美元,同比增长16%,成为业绩主要驱动力,然而,成熟产品组合收入同比下降20%,这主要受仿制药竞争加剧和美国医保政策调整的影响。
对此,BMS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Christopher Boerner博士表示,“将会通过优化运营和加速管线开发,转型为更敏捷的创新企业。”BMS强调,未来将通过内部研发与外部合作(如近期对Karuna和RayzeBio的收购)强化肿瘤学、免疫学和心血管疾病领域的领导地位。
Fiercepharma 5月5日报道,继2月宣布在原有成本削减计划基础上再节省 20 亿美元后,BMS 在新泽西州启动新一轮裁员,根据相关报告,此次将解雇 516 名向劳伦斯维尔总部汇报的员工。
在这背后,跨国药企正面临诸多市场挑战,特别是当药物专利到期或失去专利保护时,跨国药企需重新调配资源以应对挑战。交银国际的分析显示,未来3年,众多跨国药企面临专利悬崖的风险敞口,按收入计算的风险敞口在20%以上,这一风险敞口在不同企业间存在较大差异,最高可达70%。
投行Leerink Partners的报告指出,BMS在2025年面临的专利悬崖风险尤为显著,预计其收入的64%将受到专利损失和仿制药冲击的影响,这使得BMS成为面临专利悬崖风险敞口最大的企业。
在此压力下,上述券商分析师表示,跨国药企纷纷主动调整研发管线,撤离竞争激烈、投入产出比低的领域,转而聚焦投资回报率更高、市场潜力更大的产品方向。毕竟,医药研发高风险特性决定了药企唯有推出如PD-1、GLP-1类“重磅炸弹”级药物,才能覆盖巨额前期投入,维持企业发展。
但市场的不确定性远不止于此。作为全球医药产业的核心战场,美国市场占据着近40%的全球份额(《2025-2030 年中美药品双报策略研究报告》),但近期关税政策的摇摆与药品定价争议,正持续搅动行业格局。为应对美国关税挑战,多家跨国药企正投入数十亿美元扩大美国本土制造业。
不过,业内也有声音指出,制药业领导者们的共同点是,不想对不确定的未来反应过度。每家公司在进入2025年时,都有各自的优先事项和挑战,尽管风向多变,但在坚守创新研发与商业拓展主线的同时,避免因短期波动过度调整战略方向,力求在变革浪潮中稳健前行。
来源:东坡不做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