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暴雨预警发出15分钟,涉险群众全部转移;地灾隐患发现2小时,专业处置队伍集结到位;全区506个应急广播平台实现风险预警“村村通”……近年来,衡阳市蒸湘区聚焦防灾减灾工作,通过构建“全链条责任体系、全天候监测网络、全要素保障机制”,将“应急抢险”转变为“常态防御
暴雨预警发出15分钟,涉险群众全部转移;地灾隐患发现2小时,专业处置队伍集结到位;全区506个应急广播平台实现风险预警“村村通”……近年来,衡阳市蒸湘区聚焦防灾减灾工作,通过构建“全链条责任体系、全天候监测网络、全要素保障机制”,将“应急抢险”转变为“常态防御”,提供了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基层治理新样本。
救援应急培训
“每处隐患点都是‘责任田’。”蒸湘区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动态更新6个水库、5条河流堤防的政府责任人、主管部门责任人、管理单位责任人和巡查责任人,同步明确1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10个易涝区域的现场联络人,全面健全镇(街)、村(社区)两级防汛信息员网络,实现防灾责任链条“末端覆盖、全域闭环”。
为完善“人防+技防”双轮驱动体系,全区共配备各类专业救援装备716台(套),并及时检修、维护保养,确保随时“拉得出、用得上”。同时,严格落实镇(街)应急抢险队伍30人以上、村(社区)10人以上组建标准,构建严密的应急力量网络。应急、水利、自然资源、住建等职能部门每年至少组织1次防汛抗灾专题培训,同步制定全区年度应急演练计划,统筹开展转移避险综合演练与专业抢险救灾实战演练,推动应急处置能力实现“理论—实践—提升”闭环管理。
2025年以来,先后完成各种各级防灾救灾培训8次,培训人员达238人次;开展各种各级防灾救灾演练25场次,参加人数达337人次。
蒸湘区坚持“人民至上”思想,充分利用应急广播平台制定季度防灾减灾宣传方案,在雨雪冰冻、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来临前加密播报频次,实现灾害预警信息实时触达。镇(街道)、村(社区)同步依托农村应急广播“村村响”、入户“敲门行动”等载体,多维度提升群众防灾避险技能。配套编制应急响应“明白卡”、精准绘制村(社区)应急转移路线图、规范设置应急避难场所标识,严格落实“四个一律”防汛抗灾要求,确保危险区域群众应转尽转、不漏一人。
“敲门行动不仅要敲开房门,更要敲开‘心门’。”红湘街道应急工作人员表示,通过每月“防灾主题日”活动,群众防灾意识显著提升。今年以来,全区累计应对4轮强降雨天气,安全转移群众9户13人,实现灾害事故“零伤亡”目标,防灾减灾实战成效显著。
应急小讲堂
该区还创新宣传形式拓展科普维度,同步推出“应急小讲堂”系列短视频,结合本地常见灾害场景,精心制作4期科普短视频,通过动画演示、案例解析等形式,详细讲解山洪防范、雷电避险、家庭防火等实用知识,依托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广泛传播,累计点击量超10万次,让防灾知识从“纸上文字”变为“指尖课堂”。
“我们始终把‘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作为工作信条。”该区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持续推进“智慧防灾”建设,让风险排查更精准、应急处置更高效,用扎实举措把“防”的功夫做在平时,让安全成为基层治理最温暖的底色。(胡馨予)
来源:直播城乡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