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喝完的矿泉水瓶,饮料瓶,很多人习惯性“二次利用”,比如点上食用油,倒点散装醋,或是存几斤散装白酒。这样做看似环保又省钱,却殊不知背后藏着诸多健康隐患。相关研究发现,很多塑料瓶一旦重复使用,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释放有害物质。
对于喝完的矿泉水瓶,饮料瓶,很多人习惯性“二次利用”,比如点上食用油,倒点散装醋,或是存几斤散装白酒。这样做看似环保又省钱,却殊不知背后藏着诸多健康隐患。相关研究发现,很多塑料瓶一旦重复使用,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释放有害物质。
随着时间推移,塑料材质的瓶子会析出各种化学物质,损害肝脏等诸多人体器官。些风险日积月累,最终可能酿成大患。那么,该如何辨别生活中那些潜藏的“毒瓶”呢?不同的塑料瓶又该怎样正确使用呢?
生活中我们常见的饮料瓶,矿泉水瓶,材质基本上都是PET。这种塑料从设计之初就是为了一次性使用,比如装水,饮料这类成分简单,存放时间短的东西。它的耐温范围只有-20℃到70℃,一旦超过这个温度,瓶身就会扛不住变形。
不能用这类塑料瓶放热水的生活常识大家都懂,但你知道吗?如果长期接触醋,酒和油这类液体,瓶身一样也会抗不住,悄悄释放出各种化学物质。
酒精作为有机溶剂,会溶解瓶壁残留的重金属锑(PET生产过程中的催化剂残留)。这种重金属一旦进入人体,可能损害皮肤黏膜,心脏,肝脏和神经系统。毒理学研究还表明,锑及其化合物可能具有致癌风险。
至于酸性和油脂类物质,则会促使瓶子内部的塑料分子发生变化,把塑化剂DEHP悄悄“放”出来。DEHP,学名叫邻苯二甲酸二,是一种工业通用型增塑剂。它属于脂溶性物质,分子结构并不稳定,即便是你不拿来放东西,时间久了它一样会悄悄释放。
相关研究显示,DEHP进入机体后,可对健康造成多方面影响。比较明显的就是对生殖系统和肝脏的损害。小鼠实验中显示,长期给小鼠接触DEHP,可导致小鼠的睾丸发生萎缩。反复令小鼠摄入DEHP,可引发小鼠患肝癌。
美国环保署(EPA)已将DEHP列为了2B组致癌物,即对人类可能的致癌物。更危险的是,盛放食物时,塑料瓶析出的有害物质,还可能和食物本身发生反应,释放出更多有害物质,这相当于双重毒害。
所以,很多PET瓶上都会标注"不可重复使用"之类的提示,这不仅是厂商的免责声明,更是保护健康的必要警示。
生活中常见的塑料瓶底部,通常都印有一个带箭头的三角形符号,里面标注着1-7的数字编号。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其实是塑料材质的"身份标识",决定了它的特性和适用范围。
最常见的1号塑料,就是前面说到的PET,这种材质塑料瓶用完最大的价值就是丢废品站,绝不可重复使用。
2号塑料(HDPE)常用于小药瓶,洗发水瓶,材质相对厚实,耐冷耐热性能更好(可耐120℃高温)。但它主要用来装日化用品,不过很多超市包装袋也是用HDPE做的,对于标注了“食品级”的HDPE塑料,是可以用来放食物的。
3号塑料(PVC),多用于水管,塑料软管和部分保鲜膜,一般不用于食品包装。这种材质遇上高温或油脂,也会释放各种有毒有害物质,所以一定不可用来存放食品。
4号塑料(LDPE)常做成保鲜膜和塑料袋,柔软但耐热性差。用它包裹常温剩菜还行,但千万别直接盛放热汤或用于微波炉加热,以免有害物质热熔后进入人体。
最值得推荐的当属5号塑料(PP),常用于微波炉餐盒,婴儿奶瓶。可抗130℃高温,加热复用都不是问题,耐酸耐油性能也是塑料中的“优等生”。如果要选塑料容器长期使用,认准PP准没错。
6号塑料(PS)常见于泡面盒,一次性餐盒,但不耐高温,耐热极限只有80--90℃左右,不抗酸碱。这种盒子用完就该扔,千万别图省事重复装热食。
7号OTHER是个"杂项"类别,包含PC、Tritan等多种材质。选购时要特别注意:传统PC材质可能含双酚A,而新型Tritan材质虽不含BPA但不耐高温,使用前务必确认具体材质说明。
日常生活中,像醋、酒、食用油这类液态食物和调味品,玻璃瓶才是最佳选择。金属容器容易被醋的酸性腐蚀,不锈钢瓶可能溶出镍、铬等金属成分;即便是食品级塑料瓶,长期使用也可能释放微塑料颗粒。
这两种液体最好老老实实用玻璃瓶装,并放在阴凉避光处。食用油尤其要注意,一定要避免阳光直射,阳光中的紫外线会促使油脂氧化,生成各种有害物质,引发变质,存在各种健康风险。
各种酱类,腌菜等发酵食品适合用陶瓷罐保存。选购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检查釉面是否完整无破损,二是避免劣质粗陶制品,以防重金属污染。使用时记得每月检查罐口,及时清理可能出现的霉斑。
新容器使用前建议用沸水烫洗或用75%酒精消毒。重复使用的容器要确保彻底清洁,不留水渍和异味。分装液体时,建议标注上开封日期,优先使用较早批次。
如果觉得这些太麻烦,至少今晚回家做三件事:1.清理橱柜里所有装油,醋,酒的PET塑料瓶饮料瓶;2.换上干净的玻璃容器;3.检查家中其他塑料制品,扔掉那些不符合食品级标准的容器。记住,健康的生活往往就藏在这些细节里。
那些看似节俭环保的“废物利用”,其实是在用健康买单。塑料瓶的一次性标签不是摆设,而是无数实验验证的安全底线。今天起,扔掉那些隐患瓶罐,以后绝不再用。健康和安全从来不是选择题,多花十块钱换个玻璃瓶,比将来花十万治病划算得多。
把这些知识分享给爸妈,他们可能正用带有隐患的塑料容器放着酱油醋,腌着酸菜,或者用着不合格的塑料杯装热水。悄悄改掉这些习惯,都是对未来的负责。毕竟,我们努力生活,不是为了把钱送给医院,而是为了好好享受每一天的阳光。
来源:森罗万象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