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其中不少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非但没有延长生命,反而因手术风险、基础病复杂或术后并发症猝然恶化,术后一年内死亡率高达20%以上。
心脏手术并非人人适合,尤其对某些类型的心脏病患者而言,一刀下去,不是康复,而是加速死亡。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我国每年心脏病死亡人数超过300万人。
而其中不少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非但没有延长生命,反而因手术风险、基础病复杂或术后并发症猝然恶化,术后一年内死亡率高达20%以上。
在手术台上生还,不等于真正摆脱病魔。很多患者和家属在面对心脏疾病时,往往下意识地选择开刀治疗,认为“动了手术就是解决了问题”。
但心脏手术不是万能钥匙,特别是当患者患有这6种心脏病之一时,手术可能是一种“掩耳盗铃”的过度治疗,不仅不能延年益寿,反而加速衰亡。
第一种:严重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
这类患者的心脏已经像“打气球”一样扩张变形,心脏泵血功能极度下降。即使进行心脏瓣膜修复或左室成形术,术后心功能也难以逆转。
临床数据显示,术后1年内死亡率超过30%。这并非技术不到位,而是病情已经发展到不可逆阶段。心脏已经逐步“失去弹性”,再怎么修补也难以恢复原有功能。
此类患者不应盲目寻求“机械性修复”,而应采用药物保守治疗,配合中医药调养,如使用炙甘草汤、桂枝甘草汤等经典方剂,改善心肌营养状况,减轻心衰症状,配合ACEI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长期管理,反而可能提高生活质量。
第二种:晚期冠心病伴有多支血管闭塞
冠心病患者若已发展为三支或左主干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且心肌缺血范围广泛,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风险极高,术中心肌灌注难以保障,术后重构失败率显著上升。
更何况,许多这类患者年龄偏大,伴有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病,术后恢复能力差,极易并发脑卒中、肾衰等并发症。
权威医学研究表明:对于三支病变且左室功能不全的老年人,手术并不能显著提高5年生存率。
此时应选择药物抗栓、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择优)及生活方式干预为主的治疗策略,而非一味追求外科干预。
第三种:心功能Ⅳ级的瓣膜病变患者
心脏瓣膜病如二尖瓣重度返流、主动脉瓣重度狭窄若发展到心功能分级Ⅳ级(即“静息状态下也出现呼吸困难”),即便进行瓣膜置换术,术后心功能恢复很差,住院死亡率接近40%。
术前心肌已经长时间超负荷工作,结构性损伤几不可逆。术后虽换了“新阀门”,但心脏这台“发动机”已疲惫不堪。
此类患者应当重点控制水钠潴留、利尿降压、改善心率、调节心律等,辅以中药如丹参、三七、红景天等活血化瘀药物,改善微循环,稳步控制病情。
第四种:老年重度心律失常合并心脏结构异常
如患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颤合并左房巨大扩张、心房颤动合并室间隔增厚等情况,手术干预(如射频消融、除颤器安装)风险极高。
特别是80岁以上老年人,术后突发性心源性猝死率居高不下。术后药物调整困难,抗凝风险大,生活质量反而下降。
更现实的是,这类患者大多合并脑供血不足、肾功能异常、肌少症等老年综合征,术后康复能力极差。
治疗应以个体化用药、低强度运动康复、中医体质调理为主,如施用天麻钩藤饮、炙甘草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中药方剂调节心率、改善气血运行。
第五种:晚期心脏肿瘤或心包疾病
心脏肿瘤多为恶性,且发现时往往已侵蚀心肌、心包与冠脉,手术切除难度大,术中出血风险极高,术后复发率近100%。
而心包缩窄症若合并心功能衰竭,手术剥离心包虽有效,但创伤极大,术后多器官功能障碍风险不可忽视。
医学界普遍认为,对此类患者不宜轻易手术,应采用多学科会诊(MDT)模式,结合放疗、靶向中药、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第六种:严重肺动脉高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
如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成年后若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肺循环压力倒灌,手术关闭缺损反而导致右心室负荷骤增,术后急性右心衰竭风险极高。
这类患者被称为“Eisenmenger综合征”,手术关闭通道等于切断“生命自救阀门”。
正确的治疗应是药物减压+适度抗凝+中药活血化瘀,如川芎、赤芍、丹参等,以维持肺循环压力稳定,延缓病情进展。
不少患者误以为“动手术就能彻底治愈”,这是对心脏病治疗认知的重大误区。
医学不是万能的,手术更不是治愈的灵丹妙药。我们所说的“别手术”,绝不是放弃治疗,而是明确告诉患者:有些时候,保守治疗才是更理性、更负责任的选择。
临床观察发现,那些坚持药物联合中医调理、控制危险因素、长期改善生活方式的患者,5年生存率反而显著高于盲目手术的高风险人群。
这也再次证明,“活得久”、“活得好”并不靠一台手术,而靠长期管理和全面调养。
在日常生活中,心脏病患者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控制三高是关键。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诱发心脏病恶化的“幕后黑手”,必须通过规律服药、饮食控制、运动干预系统管理。
中医调养不能忽视。心为“君主之官”,调心先调气。养心先养神,稳情绪、调作息、补气血,是心脏病慢性管理的重要一环。
谨慎用药,分类管理。如地高辛、利尿剂、β阻滞剂等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电解质紊乱、心律异常等副作用。
定期复查,动态监测。心脏彩超、心电图、NT-proBNP指标等是了解病情变化的重要工具,切勿等症状恶化才就医。
合理饮食,远离“油腻”。遵循低盐低脂饮食,多摄入富含钾、镁、钙的食物,如菠菜、香蕉、豆腐、燕麦等,有助于保护心肌功能。
心脏病并不可怕,怕的是错误的治疗选择和盲目的手术冲动。
每一位患者都应清楚地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心脏病都适合手术,尤其是上述六类高风险患者,更应谨慎而行,听从专业医生建议,采取综合、个体化管理方案。
请记住:手术是手段,不是目的。治疗心脏病,关键不在刀下,而在于智慧地“养心”。
祝每一位患者都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疾病,以理性的方式延续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 52(1): 1-10.
[2]李建军, 张宏.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术后远期生存分析[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23, 39(5): 397-401.
[3]王莹, 韩旭. 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药物与手术治疗效果对比研究[J]. 中国循环杂志, 2024, 39(3): 245-25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人初无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