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翻开这本书,它的扉页不同其他新书,不是丝滑平展的触感,不是精装书里坚硬厚实的保护层,而是采用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张纸,触感薄如蝉翼,脉络粗糙,摩挲着北张纸特有的纤维纹理,如沣河蜿蜒的支流在指尖流淌。
阅读本文后,转发、点赞、在评论区留言您的感想;或讲述您和沣河的故事。
文 | 王怡雯
民谣里“仓颉字,雷公瓦,沣出纸,水漂帘”的传唱,道出了北张纸与沣河的不解之缘。
当我翻开这本书,它的扉页不同其他新书,不是丝滑平展的触感,不是精装书里坚硬厚实的保护层,而是采用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张纸,触感薄如蝉翼,脉络粗糙,摩挲着北张纸特有的纤维纹理,如沣河蜿蜒的支流在指尖流淌。
这张来自沣河之畔北张村的古老纸张,是装帧设计的匠心巧思,更暗示这本书的内容如同非遗纸这般,有着厚重的文化分量和历久弥新的吸引力。
01
应运而生
前些日子,机缘巧合下,有幸与西安通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蓝皮书》主编李栋先生访谈,访谈中李栋先生讲述了与沣河紧密相连的历程。
时间回溯到 “西咸一体化” 与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 建设战略提出之际,沣河的城市定位迎来重大转折,从郊野之河逐步向城市内河转变。彼时,李栋团队受委托为沣河上游西安国际社区(梁家滩片区)撰写策划书,正是这项任务,成为叩开沣河文化研究大门的钥匙。接到委托后,李栋与同事即刻奔赴沣河中游的梁家滩,开启首次田野调查。
然而,当团队踏入沣河腹地,眼前景象令人触目惊心:破堤掘沙留下的疮痍与沣河承载的千年历史文化底蕴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巨大的割裂感,直击李栋的内心,促使他开始思考沣河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命运。也正是在那一刻,深挖沣河文化、著书立说的想法在他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李栋接受《秦智》杂志记者采访
此后十年光阴,李栋团队肩负着沣河上下游相关园区的信任与重托,先后开展五次大规模区域性历史文化资源田野调查。他们踏遍数百个村庄,走访数千处文史资源点,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梳理脉络。
历经十年的深耕细作,这部凝结着团队无数心血与调研成果的《沣河时代——重返世界中心的城市历史与愿景》,终于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
02
追根溯源
“在物理空间上,沣河并非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但在文化空间上,却是需要仰望的存在。”
从文化根源来讲,沣河堪称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西周丰、镐二京依沣河而建,周文王在沣河西岸营建丰京,武王于沣河东岸筑就镐京,这里由此成为周王朝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沣河独特的冲积平原与水系网络,不仅为都城提供了天然的物质基础,更孕育出分封制、宗法制等影响深远的政治文明,成为华夏制度文化的源头活水。
创作于宗周故土,以沣河流域为叙事背景的《诗经·蒹葭》,串联起了这场漫长的探索。
《诗经·蒹葭》,记载了一个“溯洄从之”倔强少年。那一次探访沣河的尝试是如此低徊悱恻,以至于他反复吟诵“道阻且长”。
这种追寻精神,恰似李栋在《沣河时代》中对沣河文化的执着探索。作者怀着对文化根源的敬畏与好奇,穿行于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之间,同样面临 “道阻且长” 的困境,却始终未曾停下脚步。
从沣河两岸的古老遗址,到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传说,他以 “溯游从之” 的坚持,一点点拼凑出沣河文化的完整图景,让尘封的历史在笔下焕发生机。
▲沣河实景
03
生生不息
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从沣河流淌而过,当人类从荒芜步入文明,这条蜿蜒流淌的河流以滋养土地之姿,孕育出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礼乐文化与精神内核,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根基。
全书以沣河为主线,通过“沣貌”“沣景”“沣蕴”“沣俗”“沣功”“沣未”六卷架构,将自然地理、文化民俗、人物传奇与未来规划熔于一炉。
内容并不像我最初想象的那样晦涩难懂,作者巧妙的采用了“轻学术”与“非虚构”的写作方式。“轻学术”让学术研究放下身段,“非虚构” 用文学手法写真实生活。
以讲故事的形式传达真实有价值的信息,在“沣貌”篇章中,娓娓道来了“八水绕长安”的渊源,那是一段千万年来形成的地貌而注定会产生的传奇,乃至影响了人类文明史中数个朝代选址定都。
在此基础上,周人创立了影响深远的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度。分封制通过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的策略,将沣河流域的政治理念与文化辐射至中原各地;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确立了长幼有序的社会秩序;而礼乐制度更将政治伦理融入生活细节,从祭祀礼仪到宫廷乐舞,构建起完整的精神文明体系。
这些制度如同从沣河生长出的根系,牢牢支撑起华夏政治文明的参天大树,成为后世王朝治理的重要借鉴。
04
钟灵毓秀
得益于李栋曾经的媒体人工作经历,深谙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在写“沣功”中沣河伟绩和人物故事时注重考究史料,但慎用古文表达,白话文讲述中运用修辞手法使读者有强烈画面感,适当的引经据典更显文化深度。
将两千年前的古人形象跃然纸上,贪财好利的姬胡、一针见血的大夫芮良夫、周、召二公双雄并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共和”政体等等故事,讲述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大禹、后稷、周文王、周武王等君王霸主,他们在沣河之畔成就霸业,其文治武功深受沣河地域文化的影响;韦应物、梁化凤、柏景伟等文人志士,在沣河的滋养下成长,他们的诗词歌赋、道德文章,又反哺丰富了沣河文化的内涵。
▲柏景伟
他们从沣河走出,带着沣河赋予的精神力量,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同时也将沣河文化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05
继往开来
当视角转向“沣蕴”与“沣俗”,笔触变得欢快而亲切,从古老的传说故事到鲜活的民俗传统,作者以游记式的行走与观察,串联起秦镇老街的醪糟作坊、北张村的造纸工坊、乡间剧社的热闹戏台,这些历经岁月淘洗的民俗,是沣河先民智慧的结晶,到如今仍然生动鲜活,便成为了文化传承的符号。
“沣俗” 里还描绘了沿岸村落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这些活动是当地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盛事。
不同村落的社火各具特色,官道村的擎虎表演,在成人肩头之上小孩做出复杂动作,惊险又精彩;冯村社火更是热闹非凡,吸引十里八乡的人前来观看,村民们全员参与,在锣鼓喧天、彩装飞舞中,传承着对祖先的敬意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沣河的文化历史,从来都不是静止的历史,它早已深深融入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从北张村传承千年的造纸技艺,到沿岸村落延续至今的民俗活动,沣河文化在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实践中保留至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06
情系山河著春秋
李栋并不满足于成为一个“研究者”,他更想成为“情感的连接者”。他在书中构建的不仅是沣河的过去,也是当下人们与这条河流之间的联结。他常常提到一个词——“公共情感”。
在高速城市化的当下,大多数人早已失去了“与一地共生”的情感基础。他们更像是时间的旅客,驻留即流动。而李栋则试图用文字,为这片土地重新注入“归属感”。
他希望《沣河时代》不仅是一本供专业人士研读的作品,更是一本能让普通人产生情感共鸣的“地方之书”。
因此在阅读《沣河时代》时,我常被书中丰富详实的内容深深震撼,内容之丰富,来源之具体,无一不体现着创作团队的用心。
▲沣惠桥
十年的文化苦旅,团队沿沣河上下游展开全域调研,足迹覆盖长安、鄠邑等多区域超 600 座村落,实地勘察 800 余处文史资源点,最终积累百万字文本、万余张图片及数百小时口述视频,以海量一手资料熔铸出这部厚重的文化巨著。
正是因为作者秉持“凡落笔处务求真实””的严谨态度,使得《沣河时代》成为一部极具学术价值的著作。著名地理学家侯甬坚对这本书的评价——“尽地利之优势,现历史之神韵,展思考者之思想,为今日职业人之职责”,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其特点。
“我们不是在写历史,而是在修复人们与这片土地之间的关系。”李栋如是说。
07
十里沣河,时代拐点
李栋用“重返世界中心”作为副标题,并非夸张。
在他看来,西安的未来并不只是在旧有文明的基础上“修旧如旧”,而是要在重新理解自身地理文化脉络的前提下,构建一座既面向世界、又根植本土的城市。
放眼全球,诸多国际知名大都市如伦敦有泰晤士河、巴黎有塞纳河、布达佩斯有多瑙河,这些城市因河流而更具魅力与活力。西安,若想在新时代实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华丽转身,必然离不开对沣河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合理利用。
▲多瑙河畔的布达佩斯街景
如果说沣河在过去是文明的摇篮,那今天的它,则是一个城市转型的隐喻。在“西咸一体化”和“拥河发展”的恢弘战略下,沣河从一条边缘的“郊野之河”转型为“城市内河”,它不仅见证了西安的城市有机更新,也深度卷入其中,成为这场城市变革的一部分。
对李栋而言,《沣河时代》不仅是对沣河文化的系统性梳理,更是他抛出的一块“引玉之砖”。他希望这本书能唤醒更多人对脚下土地的关注,激发公众参与地方文化挖掘与保护的热情。他深知,仅凭一本书的力量,难以穷尽沣河千年文明的深厚内涵,却坚信这份记录与思考,能成为一颗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引发更广泛的共鸣与探索。
这或许就是这本书的终极意义:它既是对“地方之美”的重新发现,也是对“身在何处”的温柔叩问,更希望以沣河文化为纽带,将城市发展的脉络与这条古老河流深度交织,让沣河的价值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欢迎大家转发、点赞本文,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感想。
《沣河时代》特惠售卖中!原定价298元,现仅需120元包邮到家,带你深度领略沣河的历史与人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联系我们~
来源:小萝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