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不知道的小米:强营销弱品牌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4 19:12 1

摘要:小米汽车仍陷争议泥潭,SU7 ultra前舱盖的“双鼻孔”成了被人揪住的小辫子。眼下,失去了雷神发布会上的激情澎湃,失去了他在直播间的温文尔雅,微博的几句鸡汤还不足以挽回颜面。

"

小米互联网基因和“参与感”,优点是快速迭代、高效链接,但过度释放的优点也就成了它的缺点——小米汽车不得不面对“强营销、弱品牌”的尴尬。

"

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先生的话总在中国汽车业上空回响。

小米汽车仍陷争议泥潭,SU7 ultra前舱盖的“双鼻孔”成了被人揪住的小辫子。眼下,失去了雷神发布会上的激情澎湃,失去了他在直播间的温文尔雅,微博的几句鸡汤还不足以挽回颜面。

入夏的5月,因为小米公关危机,还有工信部禁令,烈火烹油的汽车业一连串问号。也许,这是汽车人重新审视“人设营销”利与弊的重要时刻。

雷神终将归来。最迟在小米YU7上市前后,可能六七月,雷军一定会重新回到讲台上布道。关键在于,当他再问ARE YOU OK时,你会怎么想?

“粗粮细作”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仍有人继续解剖“小米黑幕”。但一些分析显然有悖事实,比如质疑小米从造手机、造电器到造车,压根儿缺乏核心技术,顶多是“拿来主义做个包装”,他们说小米生态就是“沙地上的高楼”。

另一些批评多少有点带节奏,比如认为小米坚持5%利润率实质上是“低价倾销”,小米供应链只能喝汤,一旦风吹草动就只能喝西北风了。

先不说这些指摘有落井下石之嫌吧!客观说,小米的崛起显然不只是一家科技企业创造了奇迹,也不是雷总一个人的神迹,它代表了过去十几年中国制造底层实力的真实增长和爆棚,雷总本人和他的团队,只是顺应了这个大势而已,就像他常说的口头禅,顺势而为。

为什么米粉们把小米称为“粗粮品牌”?似乎有自我调侃的意味。从正面看,小米品牌深入国人生活方方面面,就像小米粥一样人尽皆知,是非常亲民的国产品牌。它以高性价比产品,让消费者以相对较低价格享受到较高性能的产品,这种亲民形象与粗粮给人的朴实、实惠的感觉相似。

从产品定位与营销策略看,小米推崇“为发烧而生”,通过整合供应链、线上营销降低成本,以“低价高配”、“五星级白菜价”吸引消费者。这就像粗粮,价廉物美、营养丰富、量大管饱。

另外,小米营销善于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与消费者保持密切互动,米粉成了小米的核心竞争力。粉丝们自称“屌丝”,如同餐桌上的粗粮,也许口感一般,却不可或缺,因为有利于减肥,有利于健康。

小米进入汽车业,一些“高大上”的传统豪华或高端品牌,被米粉看做“细粮”,它们通常具有较高品牌溢价和高端配置。而小米汽车作为新进入者,没有积累也没有负担,敢于挑战极限,通过雷军IP赋能,塑造了“粗粮细作”形象,为消费者提供实用、好用、性价比高的产品,“粗粮品牌”由此变成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既是小米品牌的差异性所在,更是雷神营销智慧和企业战略的体现。

从“互联网七字诀”到《参与感》

如果说“粗粮品牌”体现了小米高性价比的技术、产品定位,那么从粉丝运营中聚焦“参与感”法则,就是小米快速成长的“营销核弹”。

当年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编过一本书,叫《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现在记得这本书的人不多了,其实构建参与感一直是小米骨子里的方法论。

什么叫参与感?就是把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过程开放,让用户参与进来,建立一个可触碰、可拥有,可与用户共同成长的品牌。

做为互联网前辈,雷军曾提出过“互联网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这是小米真正坚持战略思维。专注和极致是产品目标,快是行动准则,口碑是核心,而“参与感”是落实口碑的最根本手段。

甚至可以说,整个小米生态链战略、性价比策略以及对供应链的高效管理等,都是围绕广义“参与感”展开的。汽车圈的老炮们,常常看不懂小米爆棚的神奇,看不懂雷神流量运营的底牌,学习小米又学的“四不像”,其实读一读《参与感》就会豁然。

小米内部有“参与感三三法则”。三个战略,叫做“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叫做“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

要知道,小米手机是从MIUI和米聊开始的,社区互动、用户参与是他们的底色。互联网社区天生具备这种能力,设计意见、软件版本的迭代更新,都可以作为口碑扩散事件,先筛选出第一批种子用户,小范围发酵,凝聚参与感,把基于互动产生的内容做成话题、做成可传播的事件,让口碑产生裂变。这是互联网文化的先天特征。

雷军曾说,“创办小米的时候,我的想法就是,不管公司未来能做多大,我们一定要把小米办成一个像小餐馆一样,能让用户参与进来的公司。老板呢,跟每个来吃饭的客人,都是朋友。这种朋友的方式,才是可以长期持续发展的方式。”

他还说,“用户模式大于一切工程模式”,“不是劈开脑海,而是潜入大脑。”

最精彩的一句可能是,“互联网思维就是群众路线,用互联网的方式,能够低成本地聚集大量的人,让他们来参与,相信群众,依赖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这种方法,做互联网产品可以,做手机也可以,做汽车真能跑通吗?

小米YU7上市,能有安全训练营吗?

正因为战略战术得当,“粗粮品牌”和“雷神”经历风风雨雨,一直所向披靡。你会问,难道因为3月29日惨烈车祸,小米的成功就一夜归零了吗?笔者认为,不会。

小米互联网基因和“参与感”,优点是快速迭代、高效链接,但过度释放的优点也就成了它的缺点——小米汽车不得不面对“强营销、弱品牌”的尴尬。

汽车是什么产品?长周期使用,使用频次远低于手机,对安全、品质、操控的底层信任需求,远大于对设计、功能、配置等表层需求,这是一个“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刚性逻辑。

也就是说,从长周期看,消费者对汽车品牌的美誉度、忠诚度需求,远远大于营销曝光度、知名度。做汽车,品牌积淀和维护的周期,都要远远超过互联网产品和电子产品。

这意味着,小米汽车“强营销、弱品牌”的先天特性,很容易在高速变化的新能源转型大浪中遭遇信任危机,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势能的错配”,所谓“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焉”

今天,就像啤酒杯里的泡沫溢出了酒杯人们却喝不到酒一样,对“粗粮品牌”的信任危机,揭示了汽车行业对“人设依赖综合征”的反思。

工业思维、电子产品思维和快消品思维,构成一个三角形,就像智电汽车的“三体”模型。显然,眼下行业跑的太快了,造成工业底层逻辑丧失支撑的“暂时性失明”,汽车让强大的电子产品思维和快消品逻辑给带偏了。

汽车终归是汽车,不是手机,不是空气净化器,更不是一杯奶茶。不论“粗粮”还是“细粮”,不论SU7还是YU7,他们都不能“失控”。不“失控”的关键,是回到安全、品质、操控,回到可靠性、耐久性、一致性(TPS)这个工业思维底座上!

工信部要求“智能辅助驾驶”成为唯一合规术语,改变的只是口径。强化电池“不起火、不爆炸”安全标准,只是监管束缚。但真出问题的不是技术,是技术背后的人。

安全,就像人要吃饭一样,这是汽车业的基本常识。车企强化安全是底线,对驾驶者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是刚需,越是爆款,越是性能车,越要提高警惕,越应该是最高责任!

做为中国品牌对特斯拉最有力的挑战者,小米应该有长远战略,应该遵循工业产品底层逻辑,要打持久战。不能因为“为发烧而生”,就永远保持高热状态。小米SU7有能力PK掉Model 3,小米YU7也有实力PK掉Model Y,大前提是把从制造到售后全方位安全提上日程。

应该期待雷神“王者归来”。更应该期待小米YU7发布会上,雷军大书特书各项闪亮性能的同时,不只是发放免费闪电黄棒球帽或者励志矿泉水,逗米粉们玩儿。

可否同步配发一册《小米加速主义安全白皮书》?能够打败保时捷Taycan、对标法拉利SUV的性能车,难道不应该叠加一整套用心编辑的用户培训教育方案吗?唯有将营销话术转化为安全行动纲领,才能引领行业从“性能竞赛”、“流量神话”转向安全优先、品控优先的大路上。

要相信,“粗粮品牌”的理性回归,应该成为中国汽车业的健康风向标。毕竟,街道不是赛道,讲台不是舞台。粉丝需要灵魂,造车更要育人。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真正强大的品牌,一般不会在营销上声嘶力竭。孔子说,巧言令色者,鲜仁矣。强营销走到反面,恰恰就是弱品牌。中国“粗粮品牌”是有可能席卷全球的,但格局即结局,请记住你代表的不是你自己有多么强大,而是你身后国家的力量。因此,谦卑是对的,少说几句是对的,让产品和实力自己去说话。

笔者建议,小米YU7上市时,“粗粮品牌”应在全国同步推出“小米大师训练营”,既然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为何不教一教米粉们如何有效驾驶地表最强大、最迷人智能机器?

来源:水滴汽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