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4 19:14 1

摘要:**前身创立**:1868年8月,其前身京都兵学校在京都开办,1869年迁往大阪,称大阪兵学寮,1871年又迁往东京,称东京兵学寮,1873年海军兵学寮成立后,改称陆军兵学寮。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开办的培养陆军军官的学校,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 **历史沿革**

- **前身创立**:1868年8月,其前身京都兵学校在京都开办,1869年迁往大阪,称大阪兵学寮,1871年又迁往东京,称东京兵学寮,1873年海军兵学寮成立后,改称陆军兵学寮。

- **正式成立**:1874年,根据《陆军士官学校条例》正式建立陆军士官学校,首任校长为曾我祐准,由陆军卿直接领导。

- **后续发展**:1898年,日本陆军设立教育总监部,学校转属教育总监领导。1937年,预科和本科分别成立分校,本科分校迁往神奈川县相模原。1938年在埼玉县丰冈设立航空分校。1945年日本投降后,陆军士官学校受到《日本国宪法》的规定被撤销。

- **教学相关**

- **招生与学制**:1875年第一期学员入学,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1889年实行士官候补生制度,招生对象改为高中毕业生;1917年起除招收高中毕业生外,还从部队招收经考试合格的军士入学;1920年分设预科和本科,预科两年,本科1年10个月,中间需在部队服役半年。

- **专业设置**:最初下设步、骑、炮、工4个专业,1896年增设后勤专业,1924年增设航空专业,1938年设立航空分校后,学员入学后不再分专业,进行各兵种专业课程兼顾的综合训练。

- **教育内容**:在军事技术上注重学员的全面发展,强调提高学员的文化水平和战术素养,但在思想上则向学生灌输“效忠天皇”的封建忠君思想和为了“大日本帝国”不惜肝脑涂地的军国主义思想,用残忍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武士道精神。

- **学校影响**

- **日本方面**:该校毕业生是日本近代军队的骨干,近代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中的陆军军官无论将军还是少尉,几乎都曾在这里学习过,其中有6人曾担任日本首相,在日本社会有极高的声望和影响力。

- **中国方面**:中国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始于1900年,至1931年止,先后有22期。很多著名的中国将军,如蔡锷、厉尔康、何应钦、黄慕松、李汝炯、汤恩伯等都毕业于此,他们在中国军队近代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厉尔康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人物。

厉尔康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他在军事领域有着一定的经历和作为。回国后,曾在一些军队中任职,为中国的军事建设和发展做出过一定贡献。在不同历史时期,他参与了诸多军事相关事务,在军事教育、军队训练等方面有着自己的实践和见解。

不过,相较于一些更为知名的同期军事人物,厉尔康的相关资料相对较少,其具体事迹可能因历史记载的侧重点不同而在传播上有一定局限性。但他作为中国近代军事人才群体中的一员,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字敬之,贵州省兴义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以下是其主要生平介绍:

- **早年经历与军事起步**: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在沪军都督府任职。二次革命失败后又回日本继续学习军事。1915年毕业后回国,加入贵州陆军总司令王文华的黔军,任贵州讲武学校校长和第五混成旅旅长等职,在贵州积极参与军事建设和政治活动。

- **黄埔时期与东征北伐**:1924年任黄埔军校少将总教官,后任黄埔党军第一团团长。1925年参与平定陈炯明叛乱,因军功升任第一旅旅长。之后历任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第一军军长等职。在北伐战争中,何应钦率部在东路作战,击溃福建督办周荫人部,占领福州、杭州等地。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支持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被列名为南京国民政府委员。1929年为蒋介石在新军阀混战中运筹方略,助其取得胜利。1931年任湘鄂赣闽四省“剿共”总司令并兼南昌行营主任,对红军发动第二、三、四次围剿,均告失败。1933年主持华北军事,奉行对日妥协政策,签订《塘沽协定》《何梅协定》。1935年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部长。西安事变发生时,主张武力讨伐张学良、杨虎城。

- **抗日战争时期**: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指导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1940年制造了“皖南事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奉命宣布中国军队开入英属缅甸协防,指导入缅远征军作战。1944年任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指挥了缅北会战和缅北反击作战等。1945年8月,代表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接受日军投降。

-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7月,被派赴美国,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军事参谋团中国代表团团长。1948年3月回国,任国防部长,但无军事指挥实权。1949年1月,蒋介石下野后,何应钦出任行政院长,与中共举行和谈,和谈破裂后,辞去行政院长职务,8月前往台湾。

- **台湾时期**:到台湾后,何应钦历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总统府”一级上将“战略顾问”等职。还发起组织了“中日文化经济协会”,担任过台湾道德重整会会长等,1987年在台北病逝。

何应钦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是个复杂且颇具争议的人物。他在军事上有一定才能,在黄埔军校和早期国民革命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在抗日战争中,被视为亲日派人物,对蒋介石的抗日、妥日、“反共”政策紧步后尘。在解放战争后期,又参与国民党的和谈等政治活动,但最终未能阻止国民党的失败。其一生见证了中国从军阀混战到抗日战争,再到国共内战的全过程,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人物之一。

黄慕松(1883—1937),原名黄承恩,广东省梅县人,是民国早期高级将领。以下是其主要生平经历:

- **求学经历**:早年毕业于广东武备学堂,后被选送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1910年再次赴日本炮工专科学校攻读。1916年初,留学日本陆军大学。1920年,前往欧洲考察军事三年,先后到英、法、德等国考察学习欧洲先进的军事理论。

- **军事与政治生涯**:回国后,历任中俄界务公署参议、粤军第三师师长等职。1928年和1933年,曾两次代理陆军大学校长,1929年任参谋本部测量总局局长,首次完成全国军事测量任务,被誉为“中国军事测量之父”。他还先后奉命宣慰新疆、西藏,提出恢复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权的关系,曾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长。1936年7月,黄慕松出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到任后重视整饬民风,首申严禁烟赌之令,深得民心。

- **人物逝世**:1937年,黄慕松因肝病复发,病逝于广东省政府主席任上,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

黄慕松通晓日、俄、英、德、法语,见多识广。著有《环球游记》《新疆西藏游记》《黄慕松先生遗著》等。他在中国军事测量、边疆事务以及军事教育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是民国时期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

李汝炯(1899—1990),字伯庚,云南丽江人,纳西族,是民国时期陆军中将,著名炮兵将领。以下是他的主要经历:

- **求学经历**:毕业于云南讲武堂第15期炮科、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1期炮科、陆军大学特别班第8期。

- **军事生涯**:1924年7月从日本回国。1926年12月任国民革命军第6军19师上校参谋。1929年任中央军校上校教官。1931年任陆军炮兵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1932年任炮兵第1团团长。1937年10月任炮兵第1旅少将旅长。1940年2月任宝鸡陆军特种兵联合分校主任。1946年6月任重庆行营军务处长。1949年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第1处中将处长兼专业法庭审判长,同年12月在重庆陆军大学参加起义。

- **新中国时期**:起义后,李汝炯任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教员,后担任江苏省文史馆馆员、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等职。

来源:开心的野韭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