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战争背后的宗教历史(二)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4 19:17 1

摘要:穆罕穆德全名阿布·阿尔卡西姆·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穆台列卜·本·哈希姆,意思为:受到善良人们高度赞扬的真主的使者和先知。据《古兰经》记载,穆罕默德出生于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城,由于父母早亡,穆罕默德先后由祖父和伯父抚养长大。童年时替人牧羊,12岁

上一章我们普及了基督教历史,这一章我们普及伊斯兰教历史。在普及知识前我声明这仅是对历史事件进行整理,不代表任何个人观点。

整个阿拉伯世界在伊斯兰教诞生以前,主要信仰以多神论为主的原始宗教,因此他们有着相似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穆罕默德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整个阿拉伯世界。

先知穆罕默德

穆罕穆德全名阿布·阿尔卡西姆·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穆台列卜·本·哈希姆,意思为:受到善良人们高度赞扬的真主的使者和先知。据《古兰经》记载,穆罕默德出生于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城,由于父母早亡,穆罕默德先后由祖父和伯父抚养长大。童年时替人牧羊,12岁以后跟随伯父往来于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经商,在25岁时迎娶了麦加诺法勒族富孀赫蒂彻。

婚后的穆罕默德经常到麦加郊区的山洞潜修。在公元610年的一个夜晚,当40岁的穆罕默德在山洞潜修冥想时收到了真主派来的天使向他传达的启示。穆罕默德自此开悟,在接受了更多的启示后他便开始在周边地区传播真主的教诲。

公元612年末,他开始公开号召麦加居民放弃原始崇拜,归顺并敬畏独一的安拉。同时他还宣称伊斯兰是人类自古就有的正确道路,他自己是安拉派遣的最后一位使者。他主张限制高利贷,鼓励买卖公平、施济平民、善待孤儿、解放奴隶、制止血亲复仇、实现和平与安宁。穆罕默德在麦加的传道不仅没有得到麦加富商和奴隶主贵族的支持,反而因为超前的思想而遭到迫害。

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和他的追随者从麦加迁移到麦地那,这一事件被称为“希吉拉”,这在伊斯兰教历史上被称为“徙志”,这也标志着伊斯兰历的开始。在麦地那,伊斯兰教得到了更广泛的接受和发展。穆罕默德不仅作为宗教领袖,还成为了政治和军事领袖。

第一圣城麦加

穆罕默德开始宣讲教义,受到了广泛欢迎,其追随者也变得越来越多。他们根据穆罕默德的口述,将他接受真主启示的记录收集整理,最终形成了伊斯兰教的圣典《古兰经》。

伊斯兰虽然教信奉唯一的造物主安拉,但认可犹太教的亚伯拉罕和摩西,还认可基督教的耶稣。只不过伊斯兰教认为他们是真主在不同时期派给人类的先知,而穆罕默德是真主派来的最后一位先知。

伊斯兰又称伊斯俩目,在阿拉伯语是顺从、和平和安宁之意。是希望伊斯兰教发展成为一个顺从安拉、崇尚和平、祈求安宁的宗教。伊斯兰教特有的绿色代表着和平之意。

在公元5世纪,阿拉伯人主要生活在阿拉伯半岛及其周边水草丰茂的环境中。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在半岛南部的也门地区。因为优渥的自然条件,越来越多的部落开始在这里建立。在拥有了资源矛盾和社会冲突后,为了争抢水源和牲畜等资源各大部落之间便经常发生战争。

第二圣城麦地那

公元6世纪初期是阿拉伯半岛进行关键转折的时期。曾经的氏族制度走向衰落,一些奴隶主在占有了大量的优越自然资源后,阶级社会开始形成。为了管理自己手下的资源,奴隶主们便不再屠杀战俘,而是将其变成服务于奴隶主的奴隶,让他们进行放牧和劳动等作业。

因为奴隶主对平民和奴隶的压迫,双方的冲突开始变得更加激烈。不仅如此,同是统治阶级的奴隶主们也开始因为利益而进行内斗,这种状况让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发展开始变得越加不稳定了。

在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动乱后,阿拉伯半岛开始变得内忧外患,社会中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当时的人们希望拥有一个统一的政治、安宁的生活环境。但在拥有这种环境之前,人们首先需要拥有一个共同的信仰。因为在伊斯兰教诞生之前,当地信奉着多神教,这就让大家的思想变得很混乱。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上述存在的这些矛盾促使了伊斯兰教的诞生。直到穆罕默德提出“安拉是唯一神”的思想后,各个阶级的信仰与社会需求才开始统一。

《古兰经》中的内容不仅包括了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等等内容,还具备着法典一样的性质。正因为这种特殊性使他们开始信奉《古兰经》,并把穆罕默德称为先知。统一思想后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之后,阿拉伯人民开启了新时代的篇章。

《古兰经》

伊斯兰教鼓励人们通过真科学对宇宙、世界进行认识和思考,从而使信仰变得更加坚固。穆圣曾经说过:“学者的墨汁浓于烈士的鲜血。”由此推断,伊斯兰教对于学习是推崇备至的。不仅如此,伊斯兰教还对来世的奖励和惩罚很重视,对当下的福祸善恶也很重视,所以它是政治与信仰结合具有特殊性质的宗教。

普及完了伊斯兰教的形成史,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关系。

巴基斯坦和印度原为一个国家。在公元7—8世纪时期,少量阿拉伯移民和穆斯林商人在印度西南部沿海城市定居,伊斯兰教也随之传入了居住地。

公元10世纪下半叶,阿富汗伽色尼王朝多次发动“圣战”。在征服信德地区后开始修建清真寺并传播逊尼派教义,这就让许多原来印度教的封建主开始信奉伊斯兰教。随着王朝壮大,在大量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阿富汗人迁入并与当地居民融合后,他们便成为了印度穆斯林的主体。

到公元12世纪中期,阿富汗的古尔王朝在灭掉了伽色尼王朝后夺取了印度西北部地区,这就让伊斯兰教继续沿着朱穆拉河和恒河流域进行推广和传播。

伊斯兰教自13世纪德里苏丹国时期传入南亚,在莫卧儿帝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在德里苏丹国诸王朝统治时期统治者推行伊斯兰化的政策,印度北部的大部分居民改信伊斯兰教,广建清真寺和宗教学校,伊斯兰文化在此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形成了与印度教并存的局面。

公元13—16世纪,中亚和阿拉伯的苏菲派契斯提教团、苏哈拉瓦迪耶教团、卡迪里等教团先后传入印度北部各地发展信徒,建立教堂,对伊斯兰教在下层居民中的广泛传播起了突出作用。

1940年,全印伊斯兰教联盟在拉合尔举行会议,通过建立“巴基斯坦”的决议,提出在旁遮普、信德、西北边省和俾路支斯坦建立一个“单独的穆斯林国家”的纲领。

1941年,伊斯兰学者毛杜迪创建“伊斯兰促进会”,倡导伊斯兰改革运动。

1947年,印巴分治,巴基斯坦宣告独立,为英联邦自治领地,穆斯林联盟主席真纳任总督。

根据巴基斯坦官方数据(外交部2025年资料),由于‌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因此伊斯兰教被确立为国教。主要教派包括巴雷尔维派(包容性较强)、德奥班德派(主张净化传统)和圣训派(以圣训为立法依据)。

严格来说巴基斯坦和印度在80多年前其实是一家人。克什米尔地区则一直是信奉不同宗教人群的混合居住地。从卫星上看,克什米尔雪山与湖泊相互映衬,异常美丽,有“东方瑞士”之称。从地图上看克什米尔地区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由于是三国交汇处,居住在这里的人宗教信仰不同,再加上域外国家不希望他们和平相处,这就让本就混乱复杂的克什米尔地区常常会因为很多敏感问题而变得冲突不断。看到这里大家估计就对印巴冲突有了一定的了解了。

以上内容仅是对历史进行整理叙述,不代表任何个人立场和信仰。

来源:齐哥聊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